5月20日西南大學相關人員正在介紹長江珍稀瀕臨滅絕的魚類標本。記者鄭宇攝。
本報訊 (記者 張亦築)「近年來,由於捕撈過多、河流環境變化等原因,使得許多珍稀魚類大幅減少,尤其是白鱘、達氏鱘已經功能性滅絕。」5月20日,在位於西南大學的水產科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開放日活動中,市民參觀了1000多種魚類標本,其中不少珍稀魚類都處於瀕危狀態。
「所謂功能性滅絕,就是達到一定年限沒有在大自然中出現過,生存的條件基本不具備了,很難再繁殖起來。像野生白鱘、達氏鱘已經超過10年沒有見到過了。」西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級實驗師蒲德永稱。此外,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也已瀕危。
蒲德永表示,不光是這些珍稀魚類,現在連很多經濟魚類也在逐漸減少。「巖原鯉是長江中特有的一種經濟魚類,以前每年三四月份都能看到很多,市面上售價在40-50元一斤,但現在價格上漲到200-300元一斤,翻了不少,這就是巖原鯉數量銳減的緣故造成的。」
據了解,僅以前在嘉陵江合川至北碚段的兩個主要產卵場,一年約有五六十尾的江團,現在基本上也沒有了。蒲德永說,修築水電站等基礎設施可能會導致魚類的產卵場發生變化。由於其本身繁殖能力較低,且產卵條件高,一旦產卵場發生了變化,就會大大地降低其繁殖量。
蒲德永呼籲人們不僅要保護好珍稀魚類,也要儘量保護好經濟魚類資源。「每年2月1日至4月30日是禁漁期,也就是長江、嘉陵江主要經濟魚類重要的繁殖期,這段時間一定要真正做到禁漁,禁止捕撈和江邊垂釣等。」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