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人員利用納米材料表面粗糙工程技術提高葉面氮肥利用率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體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團隊利用納米材料表面粗糙度工程,成功地將海膽狀納米二氧化矽空心球作為一種新型載體,來提高葉面氮肥在作物葉面上的粘附能力,有效提升了葉面氮肥利用率。相關成果以「Improving utilization rate of foliar nitrogen fertilizer by surface roughness engineering of silica sphere」為題發表在環境領域專業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上。

圖1. 三種表面粗糙度不同矽載體材料的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照片。

肥料在農業生產中起著重要作用。據統計,20世紀化肥對糧食總產量貢獻率約為33%。氮肥作為最重要的無機肥料,在農業生產中被廣泛使用,但濫用氮肥所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也是所有肥料中最為嚴重的。為了減少土壤汙染、提高氮肥利用率,科學家們提出使用葉面氮肥(FNF)替代傳統的土壤施肥。

然而由於作物葉面荷葉效應,大多數FNF會在噴灑過程中從葉面滑落,或者經雨水衝刷排放到土壤環境中,造成利用率低下、土壤汙染嚴重等問題。因此迫切需要開發一種新型FNF載體材料,可以有效附著在作物疏水的葉面上,從而提高氮肥利用率,減少氮肥對土壤的汙染問題。

圖2. 盆栽實驗中玉米幼苗噴施不同葉面氮肥前後對比數碼照片。

為此,固體所科研人員設計了三種表面粗糙度不同的環境友好型矽載體材料用於負載傳統FNF,並成功製備了三種表面粗糙度不同的葉面氮肥。系統研究了三種表面粗糙度不同葉面氮肥在作物葉片表面的粘附能力,探究了玉米幼苗生長過程中對不同葉面氮肥中氮素的利用效率。

結果表明,三種新型葉面氮肥對作物葉面的附著率均高於傳統FNF。與傳統FNF相比,海膽狀納米二氧化矽葉面氮肥在花生葉面和玉米葉面的粘附能力分別提高了5.9倍和2.2倍,在玉米幼苗生長過程中氮素有效利用率提高2.29倍。

圖3. 玉米幼苗植株性狀表徵。

此外,通過接觸角測量、微觀結構分析以及矽球與作物葉面相互作用力的計算,對基於矽球表面粗糙度工程提高葉面氮肥在作物葉面的附著能力進行了深入的探究。本文的研究將為利用納米材料表面粗糙度工程開發新一代葉面肥料提供參考。

以上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來源:中科院合肥研究院

相關焦點

  • 尿素利用率不足30%,導致資源浪費、環境汙染,如何提高利用率?
    尿素是目前世界上和我國農業生產中應用最廣、數量最多的氮肥品種,約佔50%的世界氮肥生產及消費市場。尿素氮的植物利用率低,主要原因一是其特殊的農化性狀;二是施用技術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大顆粒尿素的肥效期較普通尿素長約1倍,氮素利用率可高達85%。3.4 表面膜技術的應用近年來,我國和澳大利亞有關研究者探索如何將表面膜技術應用於水田中尿素水解轉化過程氨揮發的田面水控制技術。寧夏灌區節氮節水試驗表明,抑氨膜能明顯減少氨揮發損失,節約氮肥25%,氮素利用率提高7.8%-9.4%。
  • 納米技術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十一·五」以來,崔海信作為我國納米農業的領銜科學家,帶領團隊針對典型農藥、獸藥與疫苗,系統闡述了利用納米材料的小尺寸智能表面與環境響應的特性,改善藥物理化性狀與生物活性,構建了靶向傳輸和智能釋放等功能的新型載藥系統,創立了農業納米藥物製備的方法,相關研究處於國際領先的水平。
  • 歐盟科研人員利用金剛石納米顆粒應對抗生素耐藥性
    歐盟科研人員利用金剛石納米顆粒應對抗生素耐藥性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歐盟使團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10-13   今日/總瀏覽:1/2360
  • 【中國科學報】無機納米材料:提高藥物「工作效率」
    本周刊將圍繞新型醫用植入材料和介入醫用材料、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材料、新型藥物和基因控釋載體及高效生物診斷材料等領域,展示納米技術在生物醫用材料上的獨特魅力。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藥物擁有一雙識別癌細胞的「眼睛」,並找到病毒的靶心,讓那些「敵我不分」的化療藥物,像人們期望的那樣指哪打哪呢?在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像制導飛彈一樣的納米藥物載體應運而生。
  • 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哪些基因值得關注
    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內科研工作者掀起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為實現「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這一目標努力。國內近年提出了「化肥零增長」以及「化肥負增長」,提高氮肥利用率顯得尤為重要。傅向東等(Nature, 2018, 560: 595–600)從攜帶「綠色革命」基因的水稻資源材料中篩選到一個氮素吸收速率顯著增加的新品系,通過QTL定位、圖位克隆等技術獲得了氮肥高效利用的關鍵基因GRF4。該研究證實了GRF4是赤黴素信號傳遞途徑的一個關鍵元件,它能與DELLA蛋白互作。
  • 脲銨氮肥和磷酸二氫鉀能混合配製,作葉面噴肥嗎?
    脲銨氮肥和磷酸二氫鉀能混合噴施嗎?這個問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論混合性來說,除碳酸氫銨肥料以外,所有的脲氮、銨氮都能與磷酸二氫鉀混合。在混合液做葉面肥層面上,只有一種選擇。下面就來談談,為什麼這麼多的銨態氮肥,只有一種氮肥適合與磷酸二氫鉀混合做葉面肥呢?
  • 全球氮肥增效產品及技術盤點
    因此各大農化企業紛紛加強相關產品和技術的開發,旨在進一步提高氮肥利用率。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思路和關鍵技術   解決氮肥利用率低的核心問題在於如何在氮循環中找平衡點。氮元素在土壤中以多種形式存在(圖1 ),由於氮元素可在土壤、作物、水、空氣等介質中移動並相互轉化,一些原本可以被作物(如根系區)吸收的氮素通過固定、揮發、反硝化、淋失等方式產生了損失。
  • 2018年我國納米材料市場規模,納米材料醫學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癌症治療、基因治療、抗菌材料、組織工程、醫學診斷等方面,給人類帶來了許多好處。然而,有關納米材料毒理學的報導也很多,由於納米材料具有小尺寸效應、表面和界面效應以及量子尺寸效應等特性,可能引發特殊的生物學效應,給人類健康和環境帶來負面影響。納米技術在促進醫藥、工業發展的同時,對人類健康和環境衛生也同樣構成潛在的威脅。
  • 歐美同學會主題論壇|崔海信:讓納米技術助推農業綠色發展
    納米技術、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被稱為現代科學技術前沿的三大主導學科,它們與傳統產業技術的交叉與融合,推動了精密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端產業的技術革命。崔海信向記者介紹,納米科技是研究100納米尺度空間內的物質特性及其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科學,也是創造微小物質和機器的一門科學。其基礎是物理學、化學和材料科學,它本身是多學科交叉的技術科學。
  • 表面粗糙度儀有哪些?
    表面粗糙度儀有很多種,具體選擇要根據工件的尺寸大小、材質、粗糙度值來選擇。一般來說粗糙度儀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兩種,接觸式又有臺式和可攜式兩種,接觸式輪廓儀在機械製造行業應用最常見;非接觸式主要是白光幹涉儀,白光幹涉儀精度最高,可以達到0.1納米,主要用於超精密表面粗糙度測量,在半導體行業、3C行業、光學以及高等院校應用較多。
  • 高親鋰性剝離COF少層納米片,提高活性位點利用率
    Ajayan教授合作,通過將一種新設計合成的二維COF化學剝離成少層共價有機納米片來提高COF活性位點的利用效率。該工作基於Schiff反應設計製備了一種新的二維亞胺基TFPB-COF,然後通過類似剝離石墨的化學方法進行剝離,得到了穩定的少層TFPB-COF(E-TFPB-COF)和E-TFPB-COF/MnO2複合材料。
  • 工程金屬材料的結構納米化科學與技術
    因此,通過提高材料的表面性能提升整體材料的使役行為已成為材料領域中一大研究趨勢。目前提高材料表面性能的途徑分兩類:一是利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在材料表面沉積一層具有優異力學或理化性能的材料;二是通過擴散或化學反應使材料表面層的成分、組織或結構發生變化,獲得高性能表面層。然而,這些途徑存在諸多不足,如界面結合問題、表層剝落、化學反應溫度過高等問題。
  • 新型納米材料有哪些
    一個科學家小組最新研製一種新型材料,它比紙張薄一千倍,卻足夠堅韌,即使被彎曲也不會出現結構改變。這種微型薄片材料是由氧化鋁製成,能夠手動操控,儘管它是納米等級材料。 這種超薄材料可用於航空航天領域,甚至促進昆蟲飛行機器人技術快速發展。科學家進行了多年研究,最終設計出這種最薄、最輕的材料。該材料的設計者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
  • 全方位賦能|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與上海可佑納米籤署...
    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可佑納米科技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淨院士納米鉑金除醛新品發布會圓滿成功11月9日,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與上海可佑納米科技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淨院士納米鉑金除醛新品發布會在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舉行
  • 納米噴鍍——表面處理新技術
    據了解,納米噴鍍是當今表面處理領域唯一可與裝飾性電鍍相媲美的塗層工藝,獲得的金、銀、鉻、鎳、銅等塗層具有逼真的金屬質感,色彩豐富;納米噴鍍是塗裝工藝問世以來反光率最高的塗層技術,可以達到鉻電鍍100%的反射率,形成全光亮「鏡面」效果;納米噴鍍實現了全過程清潔生產,困擾電鍍行業的環境汙染和健康危害問題在該工藝路線上不復存在;納米噴鍍能電鍍所不能,為電鍍所不為
  • 如何提高氮磷鉀肥的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是指施入土壤中的某種肥料主要養分,
  •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金屬材料,納米結構-表面處理...
    我國學者發現金屬材料納米結構新特質2009/3/16/08:41來源:科技日報作者:劉言 畢偉 羅冰    【慧聰表面處理網】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報導了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得的新發現。
  • 【科研進展】高k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極大的提高了紅外探測器等...
    合成化學家和材料工程師的努力必須得到讚賞,因為他們知道如何利用合成片段的性質來構建長鏈大分子。活躍在這一大分子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們分享了他們在催化劑、單體和各種合成技術中設計的納米顆粒方面的知識,從而創造出各種納米複合聚合物材料。這些材料現在是當代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摘要高介電常數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廣泛應用於柵介質、致動器、紅外探測器、可調諧電容器、電光器件、有機場效應電晶體和傳感器等技術領域。
  • 上海可佑納米與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達成戰略合作
    納米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我國政府在布局國家發展納米科技與產業方面專門設立的、國內唯一一所從事納米技術及應用研究的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納米科學技術分會納米生物與醫藥技術專業委員會」、「納米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全國納米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上海納米技術工作組」,以及中心與在納米技術領域具有優勢的高校、研究所、醫院和企業建立的聯合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和產業化基地為支撐,立足於納米技術研發與工程化應用,致力於納米技術在環境治理、功能材料、生物醫藥、清潔能源、表面信息等領域的應用;通過自主研發、產學研醫用聯合、引進吸收等多種模式
  • 我國25個科研團隊聯合發現:增加玉米種植密度可降低碳排放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6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該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聯合全國24個科研團隊,通過多點多年試驗發現:在當前我國農田過量施用氮肥背景下,玉米種植密度每增加1.5萬株/公頃可顯著提高不同區域籽粒產量,同時降低碳排放強度並增加環境氮素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