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專區▏海空重力測量及應用技術研究進展與展望(一):目的意義與技術體系

2021-02-23 溪流的海洋人生

參考文獻:

[1]Dehlinger P.Marine Gravity[M].Elser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Amsterdam-Oxford New York,1978.

[2]Torge W.Gravimetry[M].Walter de Gruyter,Berlin,1989.

[3]黃謨濤,翟國君,管錚,等.海洋重力場測定及其應用[M].北京:測繪出版社,2005.

[4]李建成,陳俊勇,寧津生,等.地球重力場逼近理論與中國2000似大地水準面的確定[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5]寧津生,劉經南,陳俊勇,等.現代大地測量理論與技術[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6]曾華霖,李小孟.重力探測油氣藏方法及其應用[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

[7]曾華霖.重力場與重力勘探[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8]許才軍,申文斌,晁定波.地球物理大地測量學原理與方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9]陳國強.異常重力場中飛行器動力學[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82.

[10]陸仲連,吳曉平,丁行斌,等.彈道飛彈重力學[M].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

[11]黃謨濤.潛地戰略飛彈彈道擾動引力計算與研究[D].鄭州:解放軍測繪學院,1991.

[12]黃謨濤,翟國君,歐陽永忠,等.海洋磁場重力場信息軍事應用研究現狀與展望[J].海洋測繪,2011,31(1):71-76.

[13]Olesen A V.Improved Airborne Scalar Gravimetry for Regional Gravity Field Mapping and Geoid Determination [C].Tech.Rep. No.24,National Survey and Cadastre (KMS),Copenhagen,Demark,2003.

[14]Alberts B.Regional Gravity Field Modeling Using Airborne Gravimetry Data[C].Publications on Geodesy 70,Netherlands Geodetic Commission,Delft,2009.

[15]孫中苗.航空重力測量理論、方法及應用研究[D].鄭州: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4.

[16]孫中苗,夏哲仁,石磐.航空重力測量研究進展[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4,19(3):492-496.

[17]張開東.基於SINS/DGPS的航空重力測量方法研究[D].長沙: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7.

[18]歐陽永忠.海空重力測量數據處理關鍵技術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測繪學院,2013.

[19]黃謨濤,翟國君,歐陽永忠,等.海洋測量誤差處理技術研究[J].海洋測繪,2003(3):57-62.

[20]寧津生,王正濤.地球重力場研究現狀與進展[J].測繪地理信息.2013(1):1-7.

[21]夏哲仁,孫中苗.航空重力測量技術及其應用[J].測繪科學,2006,31(6):119-122.

[22]李建成.最新中國陸地數字高程基準模型:重力似大地水準面CNGG2011[J].測繪學報, 2012,41(05):651-660.

[23]陳俊勇,李建成,寧津生,等.中國似大地水準面[J].測繪學報.2002,32(1):1-6.

[24]梁開龍,劉雁春,管錚,等.海洋重力測量與磁力測量[M].北京:測繪出版社,1996.

[25]張善言,周東明,宗傑,等.航空重力儀的試驗[J].地球物理學報.1990,1(33):70-76.

[26]夏哲仁,石磐,孫中苗,等.航空重力測量系統CHAGS[J].測繪學報.2004,3(33):216-220.

[27]趙池航.高精度海洋重力測量理論與方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28]寧津生,黃謨濤,歐陽永忠,等.海空重力測量技術進展[J].海洋測繪,2014,34(3):67-72.

相關焦點

  • 論文專區▏海流測量技術發展及應用
    [2]單忠偉.海流測量技術綜述[J].聲學與電子工程,2011,(1):1-5.[3]蔡樹群,張文靜,王盛安.海洋環境觀測技術研究進展[J].熱帶海洋學報,2007,26(3):76-81.[4]謝基平.利用ARGO浮標提取中層海流信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5.[5]張少永.剖面漂流浮標控制技術研究[D].天津大學,2007.
  • 我國研究團隊突破衛星重力測量數據處理與分析關鍵核心技術
    新華社武漢9月9日電(記者譚元斌)來自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成功突破衛星重力測量數據處理與分析關鍵核心技術,使我國在重力衛星數據處理與應用方面實現獨立自主。  衛星重力測量是一種對地球的質量分布和遷移所導致的重力場及其變化進行衛星測量的技術,在地下水監測等方面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
  • 學術交流丨國外航空重力測量與數據處理技術最新進展
    每年航空重力勘查任務大約30~40萬測線公裡,主要用於基礎地質研究、石油天然氣調查、大地水準面測量、區域地球物理勘探、礦產資源勘查和軍事基礎建設等工作,應用前景廣泛,成果十分顯著,對地球重力場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國外開展航空重力測量先於我國,大規模高精度航空重力測量始於21世紀初。
  • 新能源體系之:生物質轉化技術與應用研究進展
    新能源體系之:生物質轉化技術與應用研究進展北極星固廢網  來源:北票新能源有限公司CBNE  作者:北票新能源  2016/9/21 11:49:09  我要投稿  北極星固廢網訊:目前生物質已成為僅次於煤炭
  • 研究| 量子測量技術發展與關鍵問題剖析
    一、應用領域豐富多樣,兩大特徵標識量子測量 量子測量涵蓋電磁場、重力應力、方向旋轉、溫度壓力等物理量,應用範圍涉及基礎科研、空間探測、材料分析、慣性制導、地質勘測、災害預防等諸多領域。
  • 磁共振脂肪測量技術在肌肉病變中的應用進展
    近年來,磁共振脂肪測量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臨床研究中,在肌肉疾病中的應用亦是目前的研究熱點。研究表明,Dixon技術測得的脂肪分數與MRS測得的脂肪含量具有一致性,且與1H-MRS相比,Dixon技術不但能定量測量脂肪含量,還可以覆蓋較大的空間面積,故該技術發展較快,目前廣泛應用於肌肉組織的脂肪含量的測量中。
  • 面向未來的化工創新技術:微化工、超重力、超臨界、膜過程耦合……
    本文綜述了我國在超重力技術、膜過程耦合技術、微化工技術、磁穩定床技術、等離子體技術、離子液體技術、超臨界流體技術 、微波輻射技術等典型過程強化技術方面的進展。因此,超重力技術被認為是強化傳遞和多相反應過程的一項突破性技術。1.2 超重力技術的應用我國超重力技術的研究已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1994年北京化工大學陳建峰等發現了超重力環境下微觀分子混合強化百倍特徵現象,據此原創性提出了超重力強化分子混合與反應結晶過程的新思想與新技術。
  • 正滲透膜技術在水處理中的研究應用進展
    與壓力驅動的膜分離水處理技術(比如超濾、納濾、反滲透等)相比,正滲透具有低壓、低能耗和較低的膜汙染等優點。文章介紹了正滲透的技術原理,綜述了其在水處理領域的研究和應用進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問題並展望了應用前景。膜分離技術近年來發展迅猛,在淨水處理、汙水處理與回用以及工業水處理領域應用廣泛。
  • 探秘反重力技術
    人們要運用反重力技術,關鍵是如何實現這個「調整」。至於用什麼樣的工程手段實現這個調整目的,方法多種,在此從略。在這裡需要說明,理論同實踐是吻合的.反重力本質理論及工程運用的實驗表現都是超常規和反常規的,一開始就會打破好些定律約束,並均可用實踐重複驗證。用現有理論在很多地方是不能直接接受的,工程實驗也只會使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 李晴 周琪:iPS細胞研究進展及展望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晴和周琪研究員在《2010科學發展報告》上發表了題為「iPS細胞研究進展及展望」的文章,對這一生命科學的新興熱點領域的近期發展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並對未來研究趨勢和應用前景進行了展望。文章首先對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近年來的研究趨勢和進展作了簡要回顧。
  • 中國信通院量子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研究報告(2020年)
    量子測量論文量超過 4000 篇,美國科研機構發文量位列第一,中、德、日、英等國緊隨其後。二、量子計算領域研究與應用進展(一)物理平臺仍處攻堅期,多條技術路線並行發展量子處理器作為量子計算的「核心引擎」,其物理平臺實現仍是當前階段量子計算研究與應用的關鍵瓶頸之一,技術路線呈現多元化和並行發展態勢,主流方案包含超導、離子阱、矽基半導體、光量子和拓撲等。
  • 紙基包裝材料的研究進展、應用現狀及展望
    本文從新版「限塑令」下包裝行業和造紙行業面臨的新機遇與挑戰的角度出發,系統性地探討了紙基包裝材料的研究進展及應用現狀,特別是紙基包裝材料中近年來的研究應用熱點材料——紙基複合包裝材料和紙漿模塑包裝材料,為拓展紙基包裝材料的應用領域和開發功能化紙基包裝材料的創新技術及產業化提供了研究方向和思路。
  • 一文讀懂量子傳感器技術與應用
    在量子傳感中,電磁場、溫度、壓力等外界環境直接與電子、光子、聲子等體系發生相互作用並改變它們的量子狀態,最終通過對這些變化後的量子態進行檢測實現外界環境的高靈敏度測量。而利用當前成熟的量子態操控技術,可以進一步提高測量的靈敏度。因此,這些電子、光子、聲子等量子體系就是一把高靈敏度的量子「尺子」——量子傳感器。
  • 衛星大地測量學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在世界加速發展的今天,這一特點使得3S技術在應用中緊密結合,並逐步朝著一體化集成的方向發展。在計算機科學、空間科學、信息科學和網際網路技術等快速發展的推動下,北鬥二代衛星導航系統應用範圍擴展到海洋測繪上[14],而且利用北鬥多頻觀測船隻姿態測量具有很高的精度和效率;在航道測量中,GNSS定位技術改變了傳統經緯儀測量的人工操作方式,保證了水上測量的安全和效率;而遙感遙測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和航道測繪中;航空攝影測量及遙感技術在海岸帶和海島礁地形測繪與海島礁識別定位中也得到廣泛應用。
  • 測繪學院舉辦「衛星遙感技術研究新進展」學術報告會
    3月21日下午,測繪學院邀請了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應用有限公司研發總監、高級工程師何建軍在舜耕會堂作題為《衛星遙感技術研究新進展》的學術報告。報告分由測繪學院院長趙志根主持。學院教師和各年級本科生、研究生400餘人聆聽了報告。
  • 光催化與生物降解直接耦合技術處理廢水的機制、進展和環境應用
    ICPB技術打破了必須在不同反應器中分別進行光催化反應和生物降解的傳統觀念,提高了汙水的淨化能力,並節省成本。這篇綜述總結了目前ICPB體系光催化劑、多孔載體和生物膜的最新進展,並著重探究了反應機理和反應器構造。此外,還對ICPB體系在環境和能源領域的應用前景進行了展望。
  • 【光電熱點大家談】(一)《可見光全光譜LED關鍵技術與應用展望》
    分享話題:《可見光全光譜LED關鍵技術與應用展望》時間:2019年7月11日周四晚20:00地點:廣東省光電技術協會群主講人:曹小兵主講人介紹:曹小兵,機電高級工程師,高級照明設計師,旭宇光電(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副總經理,《中國照明電器》期刊編委,全國照明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燈具分技術委員會(SAC/ TC224/
  • 石墨化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這使其應用在高科技領域實現高值化利用成為可能。 石墨化技術作為炭石墨材料製備技術環節中實現炭質資源高附加值和高效利用的一種有效手段,近年來被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研究。研究者們提出了催化石墨化 法、化學氣相沉積法、微波加熱法、高溫高壓法和熔鹽電解法等石墨化技術方法,推動了石墨化技術的不斷發展。
  • 這一重大科研進展,遠超中國同類技術最高水平,引發人民日報、新華社關注!
    8月22日以來,人民日報、新華社、科技日報、環球時報等眾多媒體發布《國際學術期刊:&34;在軌驗證的技術指標均超預期》這一重大科研進展。一直從事引力實驗與精密測量研究,主要研究包括等效原理實驗檢驗、引力波探測中的振動測量與隔振研究、高精度加速度計研究及其在衛星重力測量和空間引力實驗的應用研究。
  • 光學頻率梳技術與應用的 20 年發展回顧與展望
    其中對frep的測量相對容易可以直接通過光電器件完成,而f的直接測量一直到光纖技術發展到足以通過超連續過程將光譜展寬一個倍頻才得以實現。例如在絕對頻率測量的應用中,光學頻率梳可以用來測量光學原子鐘的躍遷頻率。由此推進的光學原子鐘技術已經可以比現有的微波原子鐘擁有更高的頻率/時間解析度。並且傳統的微波原子鐘發展已經進入平臺期,難以有大大的突破,而基於光學頻率梳的光學原子鐘技術依然有較大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