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行秦嶺百英裡,跨越南北藍關變通途

2020-12-06 人民網體育

 2016秦嶺首屆168公裡超級馬拉松賽:中國第一個百英裡路跑賽事,並誕生了中國第一個路跑百英裡紀錄。該賽由陝西隆華會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寧陝縣文體局、寧陝縣皇冠鎮政府、寶雞市戶外運動協會、商洛市戶外運動協會、鹹陽市登山運動協會協辦,賽事總監為陝西秦之隊。賽道為公路,起點在秦嶺生態公園,終點在寧陝縣境內皇冠鎮,實測距離為165公裡,翻越三座大山,海拔最高2045米,累計爬升4128米。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史書記載,韓愈被貶出長安,大雪鋪天蓋地,掩蓋了秦嶺古道。行至藍關時,車輪陷於雪地,任憑老馬仰天長嘶,卻不能舉蹄前行……1200多年後,一群耐力跑者日出而作、日落不息,在秦嶺上下縱橫160多公裡,用雙腳丈量了中國第一個百英裡路跑賽。

雨中慢跑上山,一步不停攻上秦嶺頂

「在中國,有好幾個百英裡賽事,如香港168、深圳168、三峽168,但那都是越野跑賽。秦嶺168是中國第一個百英裡路跑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10月15日7點50多分,站在秦嶺生態園的起點拱門前,作為運動員代表,我在講話中如是說道。

還有一點,我沒有說,那就是隨著這個賽事冠軍的衝線,將誕生中國第一個百英裡路跑紀錄。這個紀錄將是多少?西安當地跑友吳建發對自己跑進20小時信心滿滿,我則稍微保守,認為得22小時,也就是我跑環勃朗峰成績的2/3。跑進20小時,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秦嶺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黃河長江兩大水系分水線、秦楚文化交融地,氣候變化無常,時晴時陰時雨時雪。這不,雨兒淅淅瀝瀝,從14日傍晚下到現在還沒有打住的意思。還要下多久?山頂會不會下雪?

戴上空頂帽,穿上青島嶗山50公裡越野賽發的皮膚風衣,再將風衣上的帽子罩在頭上,細雨被擋開。身上是一套剛買的SKINS A200保暖壓縮衣褲。由於有49公裡、105公裡兩個換裝點,加之沿途安排了隨行的補給車,便空手前進,將裝有頭燈、急救毯、手機、榨菜等物資的背包放在車上,準備到換裝點再取。

8點鳴槍,二三十名選手不疾不徐地跑出生態園,跟著引導車在公路上前進。我輕鬆地跑在第一梯隊的三個人當中,偶爾回頭看看,隊伍拉開距離,沒有人緊追,「大家都太謙虛了吧」,我笑著說道。看看配速,5分20多秒,鼻呼鼻吸,挺好。

賽道以210國道為主,起點海拔419米,前5公裡說是平路,其實是緩慢爬升。5公裡後,爬升更加明顯,配速隨著路面起伏而起伏。小夥子吳建發跑在第一位,河南跑友馬勤跑在第二位,我跟在第三位。有人為你領跑、建立配速,再好不過了。

參賽選手中不乏高手,如2016八百裡流沙第五名陳學軍、2014TNF 100冠軍李福越。在過去的比賽中,我們各有勝負,這次誰將勝出,得看賽場發揮。而今,他們沒有跟上來,肯定是想保存實力,後發制人。古語道:「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參賽多了,對選手熟了,也是優勢。

細雨下個不停,鞋子、襪子都溼了,後悔沒帶一雙備用馬鞋。腳上的馬鞋仍然是亞瑟士經典的「虎走」競賽鞋,非常輕便,且不用擔心打泡,缺點是鞋底薄,保護性弱。近期比賽頻仍,腳趾有些麻木、疼痛,換了一雙厚點的鞋墊,才感覺略好。

溫度較低,在10攝氏度以內,額頭的汗水較平常少。不過,拉開保暖衣,摸了摸胸腹,黏黏的、溼溼的,全是汗,也太保暖了吧。之所以選擇壓縮衣,因為在同樣以路跑為主的2012北京門頭溝100中,由於長時間重複使用相同的肌肉群,導致小腿疼了大腿疼,苦不堪言。穿上壓縮服,能有效遏制肌肉疼痛。我還備了一套短的壓縮服:短袖壓縮衣、五分壓縮褲、護腿。不過,因為天冷,最終選擇了這身長壓縮服。

跑到20公裡補給站時,雨基本停了,風衣已是累贅,就脫下遞給志願者。再過幾公裡,緩步超越馬勤。30公裡後,坡度變陡,每公裡要爬升七八十米。由於長年累月在北京的西山、烏魯木齊的雅瑪裡克山的盤山公路上訓練,我能一步不走地連跑七八十公裡。因此,配速雖然降到7分多,但陡坡沒能擋住跑進的步伐。

雲霧繚繞中,看到前面有個人在走,不用看,就知道是吳建發。小夥子年輕氣盛,實力也不錯,多次在這條路線上訓練、比賽,但和我們這些身經百戰的「跑馬油子」相比,經驗還是欠缺。道聲「加油」,我慢步跑過。

隨著海拔越來越接近2000米,風漸漸變大,溫度漸漸變低,有一絲涼意,看來得快速上下。秦嶺頂位於34.3公裡處,霧氣瀰漫,地面溼潤,補給站的工作人員、志願者、裁判見我跑來,噓寒問暖,遞這遞那。陝西民間馬拉松創辦者「飛奔的蝸牛」受邀在這裡幫忙,我們在上海馬拉松、陝西大荔馬拉松有過幾面之緣,而今見面,倍感親切。

100公裡跑了10小時13分,天黑前抵達換裝點

在連續上升約1700米登頂秦嶺後,終於迎來了長達20多公裡的快意下降。配速順其自然地回到5分左右,公路兩旁的青山「唰唰」掠過,溪水在巨石間潺潺地奔流而下,仿佛與我賽跑。如果能撐一葉扁舟,漂流而下,該有多好!

隨著海拔「噌噌」下降,時鐘「叮叮」推移,路面越來越幹,溫度慢慢升高。更令人高興的是,鞋子、襪子竟然被跑幹了,再不用擔心沒帶備用鞋襪。

位於49.3公裡的廣貨街換裝點兼補給站轉眼即到。這裡有一個農家餐館,陝西隆華會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柴建文在這裡坐鎮,工作人員在這裡吃飯。我們趕緊讓老闆準備盒飯。在等待的當兒,我拉伸一下。催促老闆兩次,柴總自己動手幫我端來盒飯。

沒吃幾口,外面就傳來聲音:「第二名到了!」歪頭一看,是陳學軍,夠快的呀!陳學軍網名瘋貳,來自成都,全馬最好成績為2小時46分。我們先是在6月5日的湖北利川山地馬拉松中有過一面之緣,又在10月6日的敦煌馬拉松中相逢。剛結束八百裡流沙徵戰,他又馬不停蹄以2小時56分獲得敦煌馬拉松季軍,實力斐然,屬於後起之秀。

「你到多久了?」很快就吃上盒飯的學軍問道。「五六分鐘。」我一邊扒拉飯菜,一邊回答。三下五除二吃完,走到屋外,想從補給桌上拿瓶飲料,但桌上啥都沒有。工作人員趕緊從車子後備箱端出紙箱,拿出飲料遞給我。想從存衣包裡取點補給,但存衣車車沒到。

邊跑邊喝飲料,不到5小時完成50公裡。在10月4日舉行的敦煌雅丹魔鬼超級馬拉松50公裡賽中,我用時3小時59分。這回速度放了許多,但從長遠看,還是快了,因為我壓根兒沒想過能用這樣的配速完成帶有4000多米爬升的全程。

跑到57公裡時,出現一個三岔路口,左邊是國道,通往寧陝縣;右邊是水泥路,通往朱雀森林公園。這裡設了個補給站,有水、提子、黃瓜,我啥都沒要,只是問清了路,便向森林公園方向跑去。

海拔已經降到1100米,而前面的最高點有1600多米。持續緩坡上升,體力有所消耗,配速開始下降。偶爾走走,緩衝一下。中途設了個補給站,喝了一瓶飲料,抓了一根黃瓜、幾個葡萄。一直想吃點鹹的,但這些小補給站都沒有。

爬上一個坡,順勢而下,前行兩公裡,來到位於72.6公裡處的朱雀森林公園門口。路邊出現一個補給站兼打卡點。不見一個人,我感到很奇怪,大喊:「有人嗎?」旁邊的車子裡匆匆鑽出一個人,一邊給我打卡,一邊說:「我算著選手應該到了,但上一站的人說選手還沒經過他們那裡。」

原路返回。上行一公裡多,見陳學軍飛奔而下。算了算,差距大約十二三分鐘。返回坡頂時,李福越迎面走來,隨後是吳建發,差距大約半小時。其實,從這時開始,排名已經基本確定。三個久經磨礪的老兵,逐漸脫穎而出,嶄露鋒芒。

飛奔而下,依次見到逆行而上的其他選手,他們都誇我「神速」,實際上擁有神的速度的人還沒來呢。在中國大陸優秀的100公裡選手中,運豔橋、楊家根、閆龍飛、斯國松屬於頂尖高手,我頂多算是第二梯隊吧。當然,在168公裡或以上距離賽事中,我的優勢會明顯一些,迄今只有深圳選手秦延忠刷新過我環勃朗峰168公裡的紀錄。

返回到三岔路口,已經完成近90公裡。工作人員問我喝不喝粥,我說喝。他跑進旁邊的餐館,又跑出來,問我在哪裡喝。我說,就在這外面的桌子上吧。邊等邊拉伸,順手抓起補給桌上的黃瓜就吃。吃完後,粥還沒出來,算了吧,走人。

說實話,參加了這麼多次比賽,都是食物在等人,而不是人在等食物。一分一秒都是選手拼出來的,搶出來的。那滿頭的汗水、大口的喘氣,無非是為了個好成績、好名次。別看比賽距離很長,但高手之間的較量往往就在這分秒間。我曾經在100公裡越野賽的最後三四百米秒殺過競爭對手,深知其間味道。

繼續下行,右邊是高聳入雲的群山,左邊是淙淙流淌的小溪。210國道上見不到一個人,偶有大卡車來往,賽前說好的補給車不見蹤影。手裡拿著一瓶水,慢慢喝。下一個補給站在105公裡處,中間15公裡全靠這瓶水。幸好天氣涼,出汗有限,需水不多。

跑到100公裡時,特意留心了一下用時:10小時13分,跟環賽裡木湖100公裡差不多,比酒泉100公裡快了2小時。我100公裡的最好紀錄是2012門頭溝100的8小時29分,賽道實測距離為95公裡,累計爬升約2000米。參賽越多,參照物越多。

暮色像一層黑色的輕紗,悄悄地柔柔地蓋了過來,不知不覺中周圍已變暗。經過一個岔路口時,憑感覺應該繼續走國道,再問了問一輛過路的車,也證實了這一點。才跑百來米,一輛賽事用車追上來,「怕你跑錯路,趕緊過來追你」。我心生暖意。

在天黑透前,105公裡換裝點、補給站如期而至。這裡是大站,有吃喝,能換裝,終於可以歇息一陣了!儘管我知道,競爭對手就在身後。

補給車跟進,狂吠的野狗、家狗被驅散

工作人員、志願者、裁判、觀眾夾道歡迎。兩位婦女想和我合影,但我真的沒有時間了,抓拍倒沒問題。「存衣車到沒?」「到了!」「在哪?」「在那!」趕快奔過去,打開車門,取出背包,拿出頭燈,直接扣在頭上。又取出榨菜、火腿腸,來到餐桌前。

這回上飯菜的速度很快,包子、湯、鹹菜全來了,趕緊開吃。「飛奔的蝸牛」問我,感覺怎麼樣?我說沒啥大問題,就是腿部肌肉疲勞。長期重複一個動作,就是機器人,零部件也該發燙甚至磨損了。

「賽前說有補給車隨時為選手服務,怎麼都不見了?計時的冠軍引導車也不見,它應該一直開在第一名前面。」我向「飛奔的蝸牛」嘮叨,「還有,我經過幾個補給站,志願者都在手忙腳亂地在準備。」都是老朋友了,「飛奔的蝸牛」也不介意,而是認真聽取。工作人員要求穿上反光背心,儘管太大了,穿在身上晃蕩,但我還是穿上了。

掂了瓶飲料,獨自出站。沒走不久,有輛車跟過來,打著燈,照著我前進。回頭一看,居然是「飛奔的蝸牛」。「我送你到下一個補給站。」他說。進入盤山路段,他下車陪我跑進,讓我十分感動。他是臨時受邀加入到組織工作中來的,堵住了不少漏洞。如果他再早來一點,賽事質量會更高。專業賽事,需要專業人士打造。

我們邊跑邊聊,時間過得很快。原定的110公裡補給站不見蹤影,115公裡還是沒有補給站。組委會沒有想到,選手們快的太快,慢的太慢。戰線拉得過長,前面的工作人員撤不出來,後面的補給站就填不上去。「飛奔的蝸牛」急了,在對講機裡、手機裡大聲調遣人員和車輛,以填滿前面的補給站。「不能影響冠軍的成績!」他的話說到了我的心坎裡。

雖然在49公裡補給站後一直沒見過陳學軍,但我知道他肯定緊緊咬在後面。他的平地跑和下坡跑能力比我強,爬坡能力比我弱,各有千秋。至於李福越,我倒不擔心,雖然在以往的100公裡越野中他贏過我,我也贏過他,但我的路跑能力要強一些,每年北馬都輕鬆超他。「飛奔的蝸牛」告訴我:「在105公裡換裝點,你進站後10分鐘,陳學軍就進站了。」

這一段農房多,養的狗也多,還有不少野狗在路上亂躥,或者趴在護欄下,虎視眈眈,不光「汪汪」大叫,有的還直接衝過來!補給車開始發揮作用,一見到狗就鳴喇叭,衝了上去。把我樂得。沒狗的時候,車子就在我側後方慢慢開著,打亮燈照著,我隨手把頭燈掐了。

選手們大多享受到了這種陪跑的待遇。選手楊立豐說:「一會濛濛細雨,一會雲霧迷濛,轉瞬風和日麗,凌晨時分飄起了細細的小雪……在沒日沒夜的168公裡奔跑中,我感知生活,感知生命,名次不再重要!我害怕黑夜,組委會專門派了一輛小車尾隨我,陪伴我天明,深深感動著。」組織賽事不易,後半段的徹夜陪跑,讓我們感受到真誠和負責。

過了120公裡,仍然沒有補給站,那瓶飲料已經喝完,車子也到前面探路去了。幸好,一輛車迎面而來,是柴總的車。他從車裡拿出水、蘋果,正值上坡,我就邊走邊啃。告別「飛奔的蝸牛」,柴總陪我行至125公裡、海拔近1400米的坡頂。

又一道關被甩在身後。最後40公裡,還會有劇情反轉嗎?

4分之差!巨人之旅選手對決八百裡流沙選手

隨後有一段平路和下坡,賽事總監「唐朝小措」開車陪同。村莊的狗仍然很多,車子每次都衝鋒在前。這一段十幾公裡跑得比較順暢,雖然已掉至五六分配速,但沒怎麼停。在超長距離比賽中,誰跑得多,誰將勝出。

路過139公裡旬陽壩大橋時,出現岔路口,「唐朝小措」告訴我往右跑,那是通往皇冠鎮的道路。前行幾百米,「唐朝小措」開車追上來問我,剛錯過的補給站裡有粥和土豆絲卷餅,要不要?我說要。他就開車返回,幫我拿來食物,熱熱的。站在路邊,喝完粥,拿著土豆餅邊走邊吃。慢點走也比停下來好嘛。

「第二名離我有多遠?」「3公裡吧,剛進去吃飯。」這3公裡都是上坡,加上吃飯的時間,咋說也得20來分鐘。在其後的緩坡路段,我跑走結合,不敢鬆懈,但也沒盡全力。上坡是我的強項,在這個時候,一般人是追不上來的。

佳明920在撐了140公裡、15小時15分後,兩次提醒電池即將耗盡,遂將其關掉。取出並開啟備用的斷了錶帶的310XT,抓在手上,它能撐17小時。我就想看看這次比賽的準確距離是多少,夠不夠100英裡即160.93公裡。目前測距基本靠譜,僅僅長了一公裡。

暮色沉沉,林間寂寂,月亮從烏雲中艱難地爬出來,想看看我們比賽。「媽媽!」跑著跑著,這兩個字忽然脫口而出。「寶寶!」接著是這兩個字。眼前隨即浮現出母親和兒子的樣子,黯然神傷。無論我身在何處,他們都是我這輩子最親近的人,都在我的口中心中。

賽道最後一關張家溝梁頂將出現在海拔1900米、150.7公裡處。連續十幾公裡的上坡煞是磨人,尤其是最後幾公裡陡坡,只能走,配速驟降至11分多。「唐朝小措」探路後回來接我,告知準確距離。走上梁頂,雲山霧罩,土地泥濘,勝利就在前方招手。小心翼翼揣了150公裡的願望即將實現,我仿佛聽到了終點戰鼓擂響的聲音!

北京選手冉景洪說:「誰設計的賽道,最後那個大坡真虐啊,我一邊爬,一邊罵,到達山頂後真想打人了。可惜連生氣的勁兒都沒了,真是被磨得沒脾氣了。多虧那按摩的哥們把原本不屬於我的腿找回了點知覺。」

最後路段全是下坡。到底有多少公裡?「唐朝小措」回答是15公裡。此時,雙腿沉重,股四頭肌反應明顯,但是不能停下來,一定要跑起來!都拼到這個份上了,一定要保住勝利的果實!陳學軍的優勢在下坡,我要將上坡積累的優勢儘可能延伸下去,直到終點。

雖然配速已經降至五六分,但只要我不停,就很難被追上。因為即使對方按4分配速飛跑,也得追十幾公裡。計時引導車開過來,攝影師跳下來拍照。我問,第二名離我有多遠,他說遠著呢。我將信將疑,時不時回頭看看有沒有頭燈,可不能鬆勁。

跑進鄉鎮,本想還有兩三公裡才能到達終點,但沒想到計時引導車停了下來。再細看,終點紅色的拱門出現了!看來距離是不夠,短了3公裡,總共165公裡。不過,百英裡是夠夠的。據「唐朝小措」說,終點本來放在鎮子的那頭,沒想到挪到這邊了,所以短了點。

18小時20分24秒,汗水和疼痛孕育了秦嶺168桂冠!攝影師、攝像師反覆幫我拍攝,我一次又一次模擬衝刺。正準備吃飯時,陳學軍到了,才慢4分鐘,太險了!看來我的緊趕慢趕是有道理的。學軍告訴我,他上山都在走,下山猛跑。吃完飯,腿腳酸痛,儼然成了殘疾人。微信朋友圈有跑友驚呼:「殘疾了?永遠殘疾?太可怕了!」

青海選手朱俊梅用24小時42分42秒獲得女子冠軍,她感慨地寫道:「與跑友並肩作戰,領略秦嶺怡人賽道,有風有雨有小雪。翻越3座大山,不時躥出野狗,月色迷離,如影隨形!不離不棄,艱難完成夢想!敢不敢來挑戰,明年我們一起上路!」

我用「殘疾」的代價換來了自己的第一個百英裡路跑紀錄,也是中國的第一個百英裡路跑紀錄。紀錄就是用來打破的。我創造過巨人之旅中國第一個紀錄,刷新了環勃朗峰中國大陸紀錄,後來又被人打破。毫無疑問,在隨後的日子裡,中國百英裡路跑紀錄也將一次又一次被刷新,中國超長距離跑水平將迎接一個又一個巔峰!我甘願俯首做那個鋪路人。

(責編:胡雪蓉、張帆)

相關焦點

  • 趣看|盤點南北分界線「秦嶺」兩邊差異
    趣看|盤點南北分界線「秦嶺」兩邊差異 2020-11-04 20: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帶你走進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
    秦嶺,別稱南山,終南。狹義上的秦嶺,僅限於陝西省南部、渭河與漢江之間的山地,東以灞河與丹江河谷為界,西止於嘉陵江。由於秦嶺南北的溫度、氣候、地形均呈現差異性變化,因而秦嶺-淮河一線成為了中國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線。
  • 秦嶺一圖火遍全網:憑啥一山分割中國南北
    中學地理課本上告訴我們,秦嶺-淮河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秦嶺阻擋了來自南方的水汽,同時也阻擋了北方的寒冷空氣。,古有猛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今有秦嶺一己之力擋住冷空氣。
  • 藏木特大橋:天塹變通途
    原標題:藏木特大橋:天塹變通途   連接拉薩、山南
  • 為什麼秦嶺是中國龍脈
    著名新聞人、作家淮君總編輯說,龍脈的形與勢是有別,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是遠景,形是近觀。勢是形之崇,形是勢之積。有勢然後有形,有形然後知勢,勢住於外,形住於內。勢如城郭牆垣,形似樓臺門弟。勢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單座的山頭。認勢惟難,觀形則易。勢為來龍,若馬之馳,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強,異而專,行而順。形要厚實、積聚、藏氣。中國龍脈的始祖源自崑崙山。
  • 黃河大橋:巨龍臥波築通途
    登臨高地極目遠眺,大河之上飛架南北的大橋,與邙山、黃河勾勒出了一幅建築與自然相互映襯的圖畫,成為黃河中下遊分界線的地標。    滔滔黃河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卻也曾以天險阻斷南北交通。如果說桃花峪黃河大橋是鑲嵌在中原大地上的一顆明珠,改革開放以來,從一座橋到一串橋,這樣的明珠已經串成了一條璀璨的「項鍊」。
  • 秦嶺淮河被賦予的地理意義?
    但中國是個例外,一條橫亙東西的秦嶺山脈再加上七大水系之一的淮河,天然形成了中國東部的南北地理分界線。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先生發表於1908年的《新撰地文學》中記載:「北帶:南界北嶺淮水,北抵陰山長城。
  • 我是秦嶺「美猴王」
    生活在陝西秦嶺的金絲猴,在分類上屬於川金絲猴秦嶺亞種。秦嶺金絲猴主要分布在靠近秦嶺中部主脊的南北兩側,西至太白、東到柞水,是橫亙東西的狹長地帶,總面積約2000平方公裡。 關克攝 秦嶺金絲猴全身毛色金黃,肩部被毛長而飄逸,像一條漂亮的「大披肩」,淡藍色的面頰,亮晶晶的大眼睛,向上揚翹的鼻孔,比身體還長的尾巴,讓它們看起來威風凜凜,氣度不凡,不由得令人感嘆,這不是西遊記裡面的美猴王和它的猴子猴孫嘛!
  • 中國首個百英裡路跑賽秦嶺168公裡舉行 曾華鋒勇奪桂冠
    人民網西安10月21日電 10月15日、16日,由陝西隆華會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中國·秦嶺首屆168公裡超級馬拉松賽舉行。比賽起點為陝西秦嶺生態園,終點為寧陝縣皇冠鎮,賽道全長168公裡,最高海拔2045米,最低海拔419米,累計上升4100多米,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跑者參與角逐。
  • 秦嶺北麓藍田幾道峪,造就雄奇的山秀麗的水,多得數也數不清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是形容位於關中東部的藍田縣的藍關古道的。藍田地處秦嶺北麓,屬於秦嶺山區與關中平原過渡帶,是西安的東南大門。「近水樓臺先得月「,山、川、原、嶺、峁、溝兼有的複雜地形與秦嶺獨特的氣候賦予了藍田不亞於皖南的絕色山水。發源於秦嶺深山灞源鄉的灞河水,浩浩蕩蕩,流經西安,匯入渭河。
  • 漲知識系列:全國各省的南北分界線在哪裡?
    |藍線:崑崙山—秦嶺—淮河一線|底圖-中國自然地理圖集標註-公子羽/大地理館氣候方面:它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的界線、雨季長短差異界線、溼潤和半溼潤地區的分界線7、甘肅的「秦嶺—淮河」:烏鞘嶺一線它既是咽喉,又是結界在中國地理大舞臺上,狹長似一把如意的甘肅,可能是戲份最多元的省份——地形地貌上,它被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塔裡木盆地、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包圍,在地勢第一、二級階梯邊緣;氣候區劃上,甘肅跨越乾旱、半乾旱、半溼潤、溼潤區,兼有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
  • 楊文哲|秦嶺父親山印象
    秦嶺父親山印象楊文哲秦嶺約我千百遍,我愛秦嶺父親山。拜謁五嶽最高處,登臨絕頂攬江山。縱橫東西五千裡,拔仙臺上看江山。南北自然分水嶺,儒道根本助江山。秦嶺~~父親山,從西北的青藏高原崑崙山脈延伸向東,途徑關中地區縱橫東西八百裡,大散關、紫柏山、定軍山、紅河谷、斜峪關、馬耳山、鸚鴿嘴、子午關、灃峪口、藍玉關、函谷關……七十二谷此第布設,從每條山谷中躥出天水形成七十二道河流匯聚甘陝人民的母親河,:渭河,在一路東流匯入華夏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七十二關險要天設地造,一夫擋關,萬夫莫開,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 西安、商洛交界,秦嶺深山有座明清古鎮,60%是客家人
    距離西安城區一個半小時車程的秦嶺腹地,有一座深山古鎮。這個鎮子藏在四面環山的山坳坳裡,卻發生過許多傳奇的故事。時光荏苒,古鎮只剩一條老街留存,人氣卻依然不低,吸引著眾多遊人爭相前往。它就是——【葛牌古鎮】。【葛牌古鎮】位於西安藍田縣城以南48公裡處,距西安市82公裡。這裡地處秦嶺北麓腹地,與商洛商州區、柞水縣接壤。
  • 渭南文壇|陳玉鳳:大山的赤子 讀王曉飛老師散文集《雪擁藍關》
    第一次見面就送了我兩本他的書,一本《雲橫秦嶺》,一本《雪擁藍關》。我如獲至寶似的拿回家裡細細地品讀,一字一句地咂摸,不懂的古詩詞句,手機百度查詢了解,直至弄懂。利用忙裡偷閒的時間看完了《雪擁藍關》這一本。我拿王老師寫的秦嶺山和渭北平原一直在做比較。秦嶺,山有山的秀麗,泉水有泉水的清澈,人有人的純真和樸素。
  • 秦嶺是一座怎樣的山?
    廣義上的秦嶺是指西起崑崙東至大別山那一塊狹長的山脈,在地理上有重要的意義,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南北分界線。秦嶺是一座怎樣的山?它不是一座山,而是眾多的山脈連成的狹長一片。秦嶺被尊為華夏的龍脈,在秦朝之前也被稱為崑崙,有萬山之祖的美譽。
  • 微科普|秦嶺以一己之力擋住南下冷空氣?真相原來是這樣
    一張圖解釋了為什麼秦嶺-淮河一線是南北分界線,1月份0℃等溫線,暖溫帶(北)與亞熱帶(南)分界線,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線,溼潤區(南)與半溼潤區(北)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分界線,旱地農業(北)與水田農業(南)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南)與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北)分界線,農作物一年三熟、一年兩熟(南)與兩年三熟、一年一熟(
  • 秦嶺五月蝴蝶飛_網易新聞
    ,不僅是我國南北地域和氣候的分水嶺,更是生物的基因庫。據不完全統計,秦嶺的蝴蝶至少有400種。秦嶺的緯度在北緯32-34度間,四季分明,秦嶺蝴蝶的季節性也十分明顯。   5月,秦嶺山區最常見的要數體型相對較大的鳳蝶,此外還有碧鳳蝶、綠帶翠鳳蝶、褐斑鳳蝶、美姝鳳蝶、寬尾鳳蝶、三尾鳳蝶等。   褐斑鳳蝶,其形態和飛行姿勢都模擬有毒的斑蝶,並因此而得名。美姝鳳蝶,雌雄異型,雌蝶略大於雄蝶。
  • 跨越四百英裡為愛歸途
    這部電影改編自《一條狗的使命》作者W布魯斯卡梅倫所創作的同名小說,講述狗狗貝拉穿越四百英裡回家的故事。電影《一條狗的回家路》海報電影《一條狗的使命》曾於2017年公映,講述一隻狗在次次生命的輪迴中尋找不同的使命,最後又回到主人身邊的故事,這次,《一條狗的回家路》依然是以狗狗的視角講故事。
  • 秦嶺生態保護的歷史意義與責任擔當
    秦嶺生態保護的歷史意義與責任擔當  【熱點關注】  編者按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強調,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
  • 秦嶺以一己之力擋住南下冷空氣?這張圖火爆全網
    一張圖解釋了為什麼秦嶺-淮河一線是南北分界線,1月份0℃等溫線,暖溫帶(北)與亞熱帶(南)分界線,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線,溼潤區(南)與半溼潤區(北)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分界線,旱地農業(北)與水田農業(南)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南)與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北)分界線,農作物一年三熟、一年兩熟(南)與兩年三熟、一年一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