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原子磁性記憶體突破儲存極限

2020-11-25 國際電子商情

 記憶體技術的每一次創新都源於基礎研究。IBM Research的研究團隊最近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夠控制單個銅原子的磁性,從而為以單個原子核進行儲存和處理資訊的未來鋪路。不過,該技術要能實現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PhResmc

在最近發佈於《自然奈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IBM Research科學家Christopher Lutz和Kai Yang描述如何透過逐一的原子執行核磁共振(NMR),從而控制單個原子核的磁性。核磁共振是確定分子結構的重要工具,而Lutz和Yang的研究成就在於首次使用掃描穿隧顯微鏡(STM)實現核磁共振。STM是IBM獲得諾貝爾獎的一項發明,可用於個別觀察和移動原子。PhResmc

Lutz在接受《EE Times》電話採訪時解釋:「我們正展開奈米技術的基礎研究,期望克服個別原子級的極限。由於使用了掃描穿隧顯微鏡技術,使我們第一次可以在看到原子並為其重新定位的環境中實現這一目標。」PhResmc

STM技術讓研究人員打造從原子開始的結構,並為其進行測試,使其得以瞭解採用自旋共振技術未來可以或想要打造什麼。PhResmc

PhResmc

掃描穿隧顯微鏡(STM)技術(來源:IBM)PhResmc

STM還可以對每個原子進行成像和定位,以研究NMR如何改變並回應當地環境。透過掃描STM金屬針穿過表面的超尖端,STM可以感知單個原子的形狀,並將原子拉進或攜入所需的排列中。PhResmc

「我們正在探索當一次探測一個原子時會發生什麼,同時也觀察其磁性。」Lutz說:「我們首先學到感知核的磁狀態,接著是如何加以控制。」PhResmc

在此過程中必須進行兩個步驟。他說:「首先我們需要對準原子核的磁方向,而不僅僅是指向隨機的方向。」研究人員透過施加從銳利金屬針尖發出的無線電波,從而操控原子核的磁性。接著,將無線電波精確地調諧至原子核的固有頻率。Lutz說:「此時,我們就可以透過針尖的電流接取至原子核。」PhResmc

PhResmc

單個銅原子核磁性的概念圖。圓錐體代表銅原子的磁北極(左)和電子(右)之不同方向。核子和電子能以磁性連接(紅色彈簧部份)。STM尖端的電流(如右圖所示)控制原子的磁性PhResmc

研究人員首先著眼於鐵和鈦原子中的核磁性,然後再著手研究銅。銅由於導電性佳,目前已經廣泛應用在生活各方面了。然而,它的磁性並未被完全瞭解。Lutz說,雖然我們從來沒看過1美分硬幣與磁鐵相吸,但當單個銅原子周圍未被其他銅原子包圍時,銅的磁性就會變得十分明顯。「現在我們已經開始研究銅了,因為銅在核與其外部電子之間有很強的互動作用。」PhResmc

Lutz說這種原子核有四種不同的量子態。研究人員目前正在探索其與量子運算相同的成份。然而,他們正以比量子運算所需更短的同調時間存取環境。正確地說,對於可能賦予記憶體的意義是,諸如磁阻式隨機存取記憶體(MRAM)等磁性記憶體大約需要十萬個原子才能儲存1位元的資料。「那就是磁定向可以產生1個1或0的雙態元件。我們並為其縮小了十萬倍,因而可以在未來儘可能地拓展目標。」PhResmc

Lutz無法推測這一基礎研究何時可能實現商業應用,畢竟它目前還處於早期階段。他說:「我們接下來的步驟將是建立磁原子陣列。我們已經開始練習組裝原子了,這同時也是未來每一種新原子的新研究方向。」PhResmc

PhResmc

IBM Research科學家Christopher Lutz和Kai YangPhResmc

編譯:Susan HongPhResmc

(參考原文:IBM Explores Copper Magnetism for Use in Memory,by Gary Hilson)PhResmc

相關焦點

  • 銅原子磁性內存突破儲存極限
    IBM Research的研究團隊最近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夠控制單個銅原子的磁性,從而為以單個原子核進行儲存和處理信息的未來鋪路。不過,該技術要能實現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EG0edncLutz在接受《EE Times》電話採訪時解釋:「我們正展開奈米技術的基礎研究,期望克服個別原子級的極限。由於使用了掃描穿隧顯微鏡技術,使我們第一次可以在看到原子並為其重新定位的環境中實現這一目標。」
  • 研究人員開發出單個銅原子磁性內存技術
    IBM Research的研究團隊最近開發出一種新技術,能夠控制單個銅原子的磁性,從而為以單個原子核進行儲存和處理信息的未來鋪路。不過,該技術要能實現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Lutz在接受《EE Times》電話採訪時解釋:「我們正展開納米技術的基礎研究,期望克服個別原子級的極限。由於使用了掃描穿隧顯微鏡技術,使我們第一次可以在看到原子並為其重新定位的環境中實現這一目標。」STM技術讓研究人員打造從原子開始的結構,並為其進行測試,使其得以了解採用自旋共振技術未來可以或想要打造什麼。
  • 穿戴式科技的儲存、傳輸與雲端應用
    因此在硬體設計上,除了選擇高整合度的硬體元件外,也會因應應用場合的需求來做儲存容量與無線傳輸規格之間的平衡與取捨,例如雲端儲存搭配小記憶體、可離線設計搭配大容量…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56651.htm  穿戴式裝置市場的加法與減法  穿戴式裝置種類可說是五花八門,大致上可以分成2大類:1.配飾類:目前這類產品有智慧手錶
  • 清華大學研究團隊創新磁性翻轉機制突破MRAM技術瓶頸
    SOT-MRAM (右)(來源:清華大學)7B9ednc由清華大學材料系與物理系跨領域合作的研究團隊,成功利用電子自旋流操控鐵磁-反鐵磁奈米膜層的磁性翻轉,證實了電流脈衝引發的垂直交換偏置(exchange bias)能夠克服熱穩定性的挑戰,可望成為新一代MRAM的核心架構,打造出讀寫速度更快、更省電、斷電時信息也不流失的「不失憶內存」。
  • 突破極限,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突破超導研究的禁區超導,是指某些材料在溫度降低到某一臨界溫度,或超導轉變溫度以下時,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在超導研究的歷史上,已經有10人獲得了5次諾貝爾獎,其科學重要性不言而喻。1911年,荷蘭科學家發現水銀在極低溫條件下的超導性,開闢了科學研究的新領域。1986年,德國科學家與瑞士科學家發現了臨界轉變溫度為35K的銅氧化物超導體。
  • 如果能突破宇宙溫度的極限,就能打開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宇宙大門
    是不是這就是宇宙永不可打破的極限溫度呢?還是宇宙沒有極限溫度呢?是不是所謂的宇宙極限溫度之外,只是我們無法測量而已?而打破這個極限溫度又會發生什麼呢?首先,我們說宇宙溫度是我們宇宙的宇宙溫度,還是所有的宇宙的宇宙溫度?如果說假如宇宙溫度被突破,也就是我們宇宙的不可能,是不是另外一個宇宙的可能呢?
  • 極限之限:物理學中「突破極限」的幾種途徑 | NSR
    如何突破由基本物理原理設下的極限,是研究者的重要目標。每一次「突破極限」,也通常反映了相關領域的重大突破。例如,超分辨光學成像突破了衍射極限,因而獲得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怎樣才能突破極限?的觀點(Perspective)文章,對物理系統中常見的各種極限進行總結,並指出了「突破極限」的三種情況。
  • 突破極限,中國高溫超導研究領跑世界 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
    令科學家困擾的是,超導體的轉變溫度不能超過40K(約零下233攝氏度),這個溫度也被稱為麥克米蘭極限溫度。  40K的極限溫度能否被突破?在兩名歐洲科學家發現以銅為關鍵超導元素的銅氧化物超導體後不久,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研究團隊將銅氧化物超導體的臨界轉變溫度提高到液氮溫區以上,突破了麥克米蘭極限溫度,使其成為高溫超導體。
  • 臺積電突破納米極限,北大突破晶片極限?碳基晶片究竟是何物?
    自從晶片戰爭開始以來,我國一直都在尋找著一個突破的機會,許多的科研人員日以繼夜的努力,就是為了打破美國對中國半導體領域的封鎖,別看晶片只是一個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存在,可其實這其中包攬了全人類的頂尖智慧,還有未來科技時代的發展前途。
  • 反鐵磁性材料,在提高電子設備的速度方面很有潛力!
    研究作者Greg Fuchs是應用和工程物理學副教授,其專業之一是自旋電子學--研究自旋(一種可以記錄信息的角動量):控制電子的磁性。Fuchs和研究團隊正在努力了解如何測量和操縱這種磁性。Fuchs開創了一種名為磁熱顯微鏡的技術,而不是用傳統形式的磁性顯微鏡測量磁性,其中材料受到光、電子或X射線的轟擊。在這種方法中,熱量被施加到微小區域中的材料上,並且該區域中的磁性由產生的電壓來測量。
  • 單原子存儲和單分子邏輯開關技術獲突破
    新聞來源:科技日報    納米技術取得兩項重大進展單     IBM稱是邁向建造分子級計算機的重大跨越     美國IBM公司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兩份研究報告,公布了其在單原子存儲技術和單分子邏輯開關研究方面取得的技術突破
  • 宇宙速度的極限在哪裡?光速是極限,為什麼不能突破光速極限?
    舉個例子,一個人在地球乘坐飛船,向一個宇宙中的目標飛去,同時,另一個人在地球打開手電筒,這束光也朝著同一個目標飛去,如果這個飛船足夠快,突破了宇宙的速度極限。那麼會發生什麼事呢?隨著飛船越來越快,在他眼中光子從離開手電筒到擊中目標的時間會越來越短。在某個時刻,飛船速度足夠快,他會看到光子在離開手電筒之前就擊中目標了。
  • 黎明聲音沙啞自稱突破 陳思思贊磁性
    黎明坦言演唱對自己來說是一個「突破」,抵達彩排現場的時候,他的聲音沒有了65%,但是彩排完之後,他的聲音又從35%恢復到45%。陳思思對黎明帶病堅持助陣演唱會充滿了感激,贊黎明「這是磁性!」。  兩人在七夕當天,都懷著同一個良好的祝願,希望天下的有情人終成眷屬。黎明在與陳思思合唱後,為現場觀眾更獻上自己的代表作《今夜你會不會來》。
  • 新型光學顯微鏡突破解析度極限
    原標題:新型光學顯微鏡突破解析度極限   多光子—空間頻率調製成像顯微鏡   據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官網26日報導,該校科學家演示了一種空間解析度達2η(η是非線性光強反應單位最高級)的多光子—空間頻率調製成像(MP-SPIFI)技術,突破了光學顯微成像解析度極限
  • 高通華為的5G技術還不算重大突破?那只能等突破香農極限了
    該文作者期待著通訊技術的重大突破。筆者作為從業將近20年的通訊行業老兵,對文章中的這些說法如鯁在喉。如果速度提升10倍還不叫重大進步,那該作者期望什麼通訊技術的進步?難道要突破香農極限才叫進步?首先,要介紹一個常識。
  • 磁性探秘|同樣是金屬,為何只有磁鐵?卻沒有磁銅和磁鋁?
    玩過磁鐵的可能都知道,磁鐵具有磁性,兩塊磁鐵之間可以相互吸引,且能夠將不具備磁性的鐵磁化,被磁化後的鐵也帶有磁性。磁鐵能夠磁化鐵,卻不能磁化銅和鋁,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只有磁鐵等少數物質具有天然磁性呢?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與磁相關的知識。
  • 突破MRAM技術瓶頸,臺灣地區團隊成果全球首創
    臺灣地區清華大學團隊以電子自旋流操控磁阻式隨機存取存儲器(MRAM)中的磁性,突破瓶頸,成果全球首創,並預計4年後要做出下世代MRAM,盼為國內產業帶來關鍵影響。 臺灣地區「科技部」今天舉行「不失憶的存儲器—全球首例自旋流解密MRAM關鍵瓶頸」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由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系教授賴志煌與物理系教授林秀豪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以電子自旋流操控磁阻式隨機存取存儲器(MRAM)中的磁性,也創下全球首例。這項成果在今年2月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材料」。
  • 建築師是如何不斷突破自己的腦力極限的?
    怎麼不斷突破自己的腦力極限,除了變禿和爆肝之外,還得有思維的更新。靈感來源於生活,好比那些歌手,還有作家都是不斷探索,才寫出了膾炙人口的作品。那麼建築師何嘗不是。應該多去旅遊,了解人文,了解建築。世界那麼大不走不知道。看了以後自然可以得到很多靈感,很多技巧。
  • Nature Materials:綜合物性測量系統拓展新應用-原位磁性測試揭示...
    在鋰離子電池中,過渡族金屬化合物材料反常的超出理論極限的額外容量現象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該研究結論突破了人們對傳統鋰離子電池儲能方式(Insertion、Alloying、Conversion)的認知,首次在實驗上直觀地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並進一步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該工作已於近期發表在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