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際知名分類學期刊ZOOTAXA和Annales Zoologici Fennici先後刊登採自金華市磐安縣大盤山自然保護區的4個搖蚊科昆蟲新種,分別是側棒脈搖蚊、延長棒脈搖蚊、小附器棒脈搖蚊以及為肯定大盤山保護區豐富的昆蟲生物多樣性而以「大盤山」命名的大盤山提尼曼搖蚊。
大盤山自然保護區位於磐安縣內,200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迄今惟一一個以野生藥用植物資源作為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東部藥用植物野生種或近緣種的最重要的種質資源庫。
保護區總面積45.58平方公裡,擁有大小山峰5200餘座,主峰大盤山海拔1245米,區內有野生藥用植物1219種,其中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有258種,約佔藥典收載藥用植物總數的一半。
「大盤山除了藥用植物豐富,還有眾多昆蟲資源,但保護區成立以來一直沒有摸底過。」磐安縣中藥產業發展促進中心辦公室主任張蘇炯介紹,為了弄清楚大盤山的昆蟲種類,2018年以來,保護區先後邀請了中科院、南開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在保護區範圍內開展了全方位的昆蟲資源調查,並在今年成立了大盤山昆蟲研究院,開展資源昆蟲的系統研究。
經過兩年多的研究,專家們推測大盤山保護區範圍內分布昆蟲種類至少在3000種以上,而截止目前,除了已知品種,保護區內已發現各類昆蟲新種逾20種。
「標本基本都是前兩年採集回去的,專家們在實驗室裡通過研究以及比對大量文獻,發現了不少國際新物種,在得到國際同領域專家的認可後陸續開始對外公布,目前已公布的逾20種。」
同時作為大盤山昆蟲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的張蘇炯介紹,此次由南開大學和黃岡師範學院專家們公布的四個昆蟲新種均屬於搖蚊科,該科昆蟲是淡水水域中底棲動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在加速水體物質循環中的有機物礦化作用和消除有機物汙染方面具有顯著作用。
「搖蚊科因種類豐富,個體眾多,不同種類對水域生境要求不同,從而成為監測水體環境和汙染狀況的優良指示生物,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是著名的水體環境指標性昆蟲。」
除了剛剛發布的四個國際昆蟲新種,張蘇炯還透露了一個好消息,這兩篇論文發出後,就有一位教授聯繫他確認發現了一種生活在螞蟻窩的新種金龜子,目前還在論文準備階段,過不了多久也將對外公布。
張蘇炯說,按照他們的計劃,未來待整個自然保護區的昆蟲資源摸清楚後,為了讓社會更好了解這些小傢伙,他們將會出一本《大盤山昆蟲志》,所有品種都將在這本書中體現出來。
記者 董齊
【來源:都市快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