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植物學家」好厲害!五年發現4個植物新種

2020-08-30 龍巖焦點

8月15日是星期六,福建汀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程師林沁文,又和朋友到中磺站點,爬山越嶺,考察植物動物,直到夕陽西下,才回到長汀城裡的家。


林沁文在跋山涉水


這個周末是他的一個普通的工作日。一個背包、一頂草帽,這是他的日常裝備。他23年如一日,跋山涉水,跑遍了長汀每一個山野角落,林沁文參加工作以來,一直紮根林業和自然保護區工作第一線,以山為家,刻苦鑽研,在植物分類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5年來,他連續發現4個植物新種,5個福建新分布種,是汀江源保護區名副其實的「植物學家」。


林沁文在布設野生動物監測紅外相機


林沁文利用在基層工作的有利條件,走遍了汀江源保護區的山山水水,完成了汀江源保護區植物區系調查等重要的基礎工作,2015年以來,陸續發現4個植物新種(三脈蜂鬥草、保連橫蒴苣苔、城隍少穗竹、軟枝青岡,其中:三脈蜂鬥草、保連橫蒴苣苔為獨立發現;城隍少穗竹、軟枝青岡為合作發現)和5個福建新分布種(心葉毛蕊茶、冬青葉桂櫻、毛背桂櫻,舌蕨,絲帶蕨),並將成果先後發表於全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和各級科研期刊。汀江源保護區,成為我省發現植物新種最多的自然保護區。


林沁文在考察


三脈蜂鬥草


三脈蜂鬥草(Sonerila trinervis Q.W.Lin):野牡丹科蜂鬥草屬一新種,與直立蜂鬥草相似,區別在於笨重的莖圓柱形,無翅,有捲曲的微絨毛;葉面被極細的微柔毛,僅具基部3出脈;花瓣白色,近圓形,直徑約2.5mm;雄蕊長約2.5mm,花葯長約1mm,易於區別。


保連橫蒴苣苔


保連橫蒴苣苔(Beccarinda baolianis Q.W.Lin):苦苣苔科橫蒴苣苔屬一新種,貼生於地面,蓮座狀的葉叢生於根狀莖頂端,葉小,長不超過3.5cm,寬也很少超過2cm,花葯卵圓形,基部略叉開,藥室頂端匯合,柱頭1枚,蒴果近900角與果梗著生。以花萼綠色,5裂至中部,雄蕊4枚分生面區別於本屬其它種。


城隍少穗竹


城隍少穗竹(Oligostachyum heterophyllum M. M. Lin):竹亞科少穗竹屬一新種,分布於我國福建西部,它與糙花少穗竹相似或近緣,但稈小,直徑不超過1.5 cm;稈籜淡紫綠色,背面具有瘤基刺毛,無斑點,無白粉,亦無焦邊,基部密被細剛毛;籜片直立,基部不收縮;籜舌淡禾稈色;葉鞘被細微柔毛而與後者相區別。


軟枝青岡


軟枝青岡(Cyclobalanopsis reclinatocaulis M. M. Lin):殼鬥科青岡屬一新種,該新種與青岡相似,但冬芽淡紅褐色;葉薄革質,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邊緣常具淺鋸齒,葉背幹後常呈暗灰色;殼鬥環帶8—10環;小堅果常為倒卵球形或倒卵狀橢球形,先端略凹陷,密被短柔毛,柱座底寬3—4mm,有7—8圓環而與後者相區別。


汀江源保護區

保護區內大山延綿


保護區內的鐵長鄉景色


保護區內歸龍山全景


保護區歸龍山上的植物



汀江源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93.1%,良好的氣候和生態環境孕育了豐富的植物種類,現有維管束植物226科670屬1361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野生植物3種,國家Ⅱ級保護野生植物15種,野生蘭科植物41種,福建省地方重點保護珍貴樹木6種。植物新種的不斷發現,豐富了生物多樣性,充實了植物資源基因庫,為科考研究提供了依據。

來源:e龍巖

相關焦點

  • 溫州發現5個世界性植物新種 此前從未被發現
    昨天,該書主編、溫州大學退休教授丁炳揚透露,《溫州植物志》的出版證實了溫州是浙江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並發現了5個世界性植物新種:浙南茜草、細喙薹草、雁蕩山薹草、坤俊景天、木本牛尾菜;明確了16種溫州特有種子植物。溫州第一次植物系統調查,歷時7年完成《溫州植物志》丁炳揚畢業於杭州大學生物學系,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30多年。
  • 科學家發現桔梗科半邊蓮屬植物新種
    我國境內該屬分布有23種,其中6種為特有物種。經多位植物學家對該屬的分類修訂,該屬的屬下分類系統已逐步完善。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考察人員在廣西臨桂縣的一次水生植物類群採樣過程中,發現一種花冠結構特殊的半邊蓮屬植物,並在鄰近區域又發現了該半邊蓮的另一居群。在壓制足夠的標本,考察人員又將部分活體植株栽培於武漢植物園溫室,留待後續觀察實驗。
  • 中國最傑出的植物學家掀開峨眉山"植物王國"面紗
    記者立馬想到了最為敬佩的一位植物學家。他被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植物學家」;他實現了「中國人編寫中國自己的植物志」的願望;是他首先組織專業調查組在峨眉山進行全面的生物調查,掀開了峨眉山「植物王國」是神秘面紗;由於在植物學領域的傑出成就,他被授予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荷蘭皇家學會會員等榮譽,他便是方文培。
  • 湖北發現中國植物新種 荊楚大地這些神奇植物令人驚嘆(圖)
    荊楚網編輯 譚偉綜合 湖北五峰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月7日發布消息,該保護區確定發現一種中國植物新種,該植物已被命名為「鄂西商陸」,並被評定為極危物種。「鄂西商陸」橫空出世, 見證了大自然的神奇。    有圖有真相,這個新發現的植物長什麼樣呢?
  • 昆明植物所在西藏發現4個中國新記錄種、24個西藏新記錄種
    研究人員在整理和鑑定採集到的標本的過程中發現,須彌四帶芹(Tetrataeniumwallichii)、巴洛特櫟(Quercusbaloot)、尼泊爾姜味草(Clinopodiumnepalense)等4個分布在西藏的中國新記錄種和翼葉稜子芹(Pleurospermumdecurrens)、線葉球蘭(Hoya linearis)、尼泊爾菊三七(Gynuranepalensis)等24個西藏新記錄種,
  • 新植物種類首次由DNA定義
    一種來自於安第斯山雲霧森林的顯花灌木於4月被正式分類命名。
  • 植物學家冷笑話:玉簪為什麼是最鹹的植物?
    「哦~那這麼說最甜的植物也是它嘍?」「你有成為植物學家的天分!」以上段子是我的原創,各位逛公園的時候,看到這種葉子心形、開著修長白色花朵的耐陰植物,可以分享給朋友,如果你有的話。玉簪Hosta plantaginea,圖來自wiki。玉簪這個名字很形象。
  • 4個中國新記錄種被發現 這些西藏的植物你見過嗎
    央視新聞客戶端 記者今天(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2013至2019年間,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種質庫採集隊,先後對西藏的墨脫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和吉隆縣等進行了多次野生植物種質資源的調查,共採集珍稀瀕危、地區特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種子、標本、活體材料等遺傳資源2500
  • 新近發現植物新記錄種12種
    本次調查共記錄了深圳市維管植物近2100種,還發現了廣東省新記錄種2種,深圳新記錄屬3屬(每屬各發現1種),深圳新記錄種7種。  此次重點調查了珍稀瀕危及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64種,對田頭山黑桫欏、塘朗山仙湖蘇鐵等12個重點群落進行了分析,完成了深圳市重要野生植物DNA條形碼的研製,建立了深圳市珍稀瀕危保護植物信息管理系統,基本摸清了全市野生植物資源特別是珍稀瀕危及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資源的家底。
  • 湘西這個地方發現首個植物新種
    被譽為「動植物基因庫」的古丈縣高望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首個植物新種——湘黃精湘黃精(一)近日,湖南高望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官宣,以科研宣教科的林業工程師王本忠與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老師劉輝華共同調查發現而命名的植物新種
  • 1850年,植物學家將一株植物帶回英國,開啟了英國式物種入侵
    這個故事就要從一位植物學家說起,他就是德國著名的內科醫生、植物學家和旅行家——菲利普·弗蘭茲·馮·西博爾德。這位有名的植物學家當時是以官方的名義派駐到日本開展工作的。但是菲利普·弗蘭茲·馮·西博爾德不堪寂寞,他在日本還是經常在日本民間各地行動,主要是因為他的專業所致,他通過走訪採集到了很多植物的標本和種子進行研究。有一天經過一處火山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大片非常漂亮的植物,因此也採集了,並且還帶回了歐洲老家栽種。
  • 浙江這個地方又發現4個昆蟲新種
    日前,國際知名分類學期刊ZOOTAXA和Annales Zoologici Fennici先後刊登採自金華市磐安縣大盤山自然保護區的4個搖蚊科昆蟲新種,分別是側棒脈搖蚊、延長棒脈搖蚊、小附器棒脈搖蚊以及為肯定大盤山保護區豐富的昆蟲生物多樣性而以「大盤山」命名的大盤山提尼曼搖蚊。
  • 我國科學家在雲南發現一植物新物種高黎貢球蘭
    新華社昆明9月25日電(記者林碧鋒、張雯) 科研人員在雲南省保山市龍陵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開展野生動植物本底資源調查時,發現了夾竹桃科球蘭屬植物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高黎貢球蘭」。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期刊《植物分類》(《Phytotaxa》)上。論文第一作者、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高級工程師趙明旭介紹,球蘭屬植物因花序呈球狀、花香如蘭而得名;又因花冠具有獨特的雙層五角形結構(花冠和副花冠),肉質副花冠如脂似玉,被稱為「蠟花」,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 德宏發現12個植物新種、8個新記錄物種
    12月26日記者從德宏州銅壁關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獲悉近年來德宏州新發現12個
  • 在雲南發現兩個植物新種
    科技傳真本報訊(記者 陳怡希) 近日,西南林業大學研究人員聯合河口縣林業和草原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研究人員,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植物分類》上分別發表文章,描述植物新種大圍山梧桐和豆科植物新種元江木藍。目前,全世界已知有梧桐屬植物18種,中國記錄有10種。
  • 2018 年發現的十大植物新物種
    北京時間12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幾百年以來,植物收藏家一直在搜尋植物世界隱藏的秘密,令人感到欣喜的是,科學家們每年都會發現一些植物新物種,大約每年能發現2000種。2018年,英國皇家植物園的科學家發現並命名了100多種植物,他們列出新發現的植物包括:食肉性豬籠草、奇異蘭花和尚未藥用開發的攀緣植物。
  • 厲害了!雲南保山龍陵發現新物種高黎貢球蘭
    掌上春城訊 近日,從國家林草局昆明勘察設計院獲悉,該院專家在保山市龍陵縣小黑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動開展野生動植物本底資源調查時,發現了夾竹桃科球蘭屬植物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高黎貢球蘭。至此,中國球蘭屬物種增至48種和1變種。
  •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植物春化表觀水平新調控點—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丁佳)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種康率領的團隊通過表觀組學分析,發現了春化作用中表觀水平的一個新的重要調控點
  • 歷史上的今天 | 著名植物學家胡先驌逝世
    胡先驌是我國著名的植物學家和教育家,被譽為中國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胡先驌與秉志創辦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和靜生生物調查所;並創辦廬山森林植物園,為發展我國支植物分類學創造了條件。主要著作有《中國植物圖譜》(與陳煥鏞合著)、《中國蕨類植物圖譜》(與秦仁昌合著)、《經濟植物學》、《經濟植物手冊》等。
  • 德國著名植物學家訪問植物所
    應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種子植物分類創新研究組首席研究員傅德志的邀請,德國著名植物學家Susanne S. Renner教授於日前訪問了該所。。    Renner教授在該所作了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報告,他介紹了一些植物類群的南美洲—非洲間斷分布式樣,然後講述了利用化石證據和「分子鐘」解釋間斷分布式樣的原理和方法,提出洋流在南美洲—非洲植物長距離擴散中的重要作用,並指出長距離擴散和隔離分化在解釋植物地理學研究中的間斷分布式樣可能同樣重要,關鍵是要看類群分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