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方都有令人難以忘懷的美食,有美酒,也有佳餚。而今,贛州興國的美食特色你可能還未曾聽聞。那麼,當聽到「四星望月」,你會遐想到這是一道特色菜嗎?到底它有什麼魅力呢?
相傳在1929年4月,毛澤東率紅四軍在轉戰贛南閩西中,途經江西的興國縣。當時(陳奇涵、胡燦是中共興國縣負責人),他們湊錢為毛澤東打牙祭,邀請毛澤東去小飯館裡吃飯。那時就上了粉蒸魚這道菜,請毛澤東同志命名,旁邊還有四個小蝶菜,於是「四星望月」這道菜名就誕生於興國,直到現在也成為了家常菜。
解放後,郭沫若品嘗其鮮美,並稱其為「天下第一菜」。之後還有鄧小平、江澤民等也來品嘗,並對其看好稱讚。
這菜的歷史與紅軍革命年代掛鈎,是一道有「福祉」的菜。自那以後,「四星望月」名氣大漲,受歡迎於贛南興國人民。
起初,可以把「四星望月」解釋為一個月亮,周圍有四顆星星擁護。無疑,正是四顆更加襯託一個的魅力。「四星望月」的製作也是別有一番韻味,它的主導手法是「蒸」。那麼說起蒸,多者認為那必定是清淡的,廣而說之,它融聚清淡、香辣。
「四星望月」的製作方法也很簡單易學。主要亨飪步驟有準備食材、進行拌料、洗淨籠床、上火蒸熟。
一:食材,主要是草魚、豬肉、香芋、包豆角豬肉末油豆腐、蔥姜蒜,辣椒,食油等(還可附加雞翅等)。二:將蔥姜蒜洗淨切至碗裡放好,倒入米粉與紅薯粉攪拌均勻,把切成段、條狀的豬魚肉、芋子放入米粉中,蘸澆米粉入味。做到這,那熟悉的香味就飄至而來,想吃。三:洗乾淨籠床,就是放置這些食材的器皿,這樣味道會更純正誘人。四是:點上火,我覺得用柴火灶蒸更容易上汽,且味道很香。先大火蒸,冒大塊蒸汽,過一會改用小火慢慢蒸熟。
一道美食製作而成,工序並不複雜,集聚興國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不變的是家鄉的味道,和籠床的熱氣。這道菜要趁熱吃,那樣的粉籠床色香味俱全,香辣可口。
難忘的是「四星望月」家鄉興國的老特色,更映入腦海中的是「四星望月」的紅色意義。紅色一指它的歷史,是經紅四軍途經興國時品嘗,興國人民予與紅四軍們振奮力量——革命勝利的信心和對美好未來的期盼;二是因為在革命奮鬥時期,興國人民有兩萬多餘人參加紅軍長徵、抗美援朝等,他們為中國人民作出的貢獻,那也是紅色。
紅色的期盼,「四星望月」也寓意團圓。在中秋元旦這道菜必不可缺,一家人坐於一大圓桌,其樂融融,溫馨可愛。我們家也是這樣,當親友來到家裡拜訪,奶奶和媽媽就會準備好食材,做好粉籠床(四星望月)這道菜,招待客人。飯桌上,「趁熱吃」成為大人的口頭禪,小孩的耳邊話。來這個地方,你就會發現「四星望月」的獨特性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