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混沌大學」(ID:hundun-university),作者:混沌大學,36氪經授權發布。
每年,人類產生近3億噸垃圾。有800多萬噸垃圾被扔進海洋,至少10億個海洋生物因為塑料垃圾失去生命。
每周,全球人均吃掉一張「信用卡」。因為未被回收的塑料慢慢降解成塑料微粒,出現在土壤、水體、空氣,以及富集在海洋動物體內。世界自然基金會委託的一項研究發現:全球人均每周攝入約2000顆塑料微粒,重量為5克塑料,大致相當於每周吃掉一張信用卡。
自2008年,中國就實施了限塑令。然而限塑十餘年,減速遠遠趕不上增速,塑料越來越多。數據顯示,從限塑令實行至2016年,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平均每年節約87.5億個塑料購物袋。但是,僅2016年,全國快遞業塑膠袋總使用量約147億個,國內三大外賣平臺一年至少消耗73億個塑料包裝,僅快遞、外賣帶來的新增數量就是節約數量的2.5倍。
有業內人士認為,減塑之難,關鍵在於沒有使用合適的替代品。人類有多依賴塑料,減塑就有多難。如果有一種環境友好的材料能夠替代塑料,那麼,減塑之路會容易很多。
可降解塑料,就被認為是這樣一種替代品。
普通塑料的自然降解時間可高達500年,同時還會產生有害物質。而某些可降解塑料在工業堆肥環境下,22天內可以完成分解。
今年以來,新限塑政策頻繁出臺。其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底,在重點城市的商場、超市等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不可降解餐具。到2025年底,不可降解膠帶等也被禁止使用。
政策的東風下,可降解塑料進入了黃金髮展期。多家廠商擴充了可降解塑料的產能,準備乘勢而起。因為就全球而言,可降解塑料滲透率低,發展空間大。僅就中國市場而言,可降解塑料也是一個百億級別的風口,並有千億級的潛在空間,這個巨大的市場即將爆發,大小玩家已準備起跑。
2020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新版「禁塑令」,它被行業內稱為「史上最嚴禁塑令」。這份「禁塑令」釋放了一個信號:不可降解塑料將逐漸被全面禁止。
摘錄部分原文如下:
《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到2020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集貿市場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到2022年底,實施範圍擴大至全部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和沿海地區縣城建成區。到2025年底,上述區域的集貿市場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城鄉結合部、鄉鎮和農村地區集市等場所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到2022年底,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市的郵政快遞網點,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膠帶使用量。到2025年底,全國範圍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塑料膠帶、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
緊接著,全國各省市紛紛響應。不可降解塑料成了被重點禁止的對象。
9月29日,上海市提出:到2021年底,全市郵政快遞網點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不可降解塑料膠帶使用量下降40%。到2023年底,全市各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膠帶。
一個多月後的11月10日,北京市明確提出,到2020年底,全市範圍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咖啡攪拌棒;外賣以及堂食打包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商場、超市、藥店等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二十多個省份密集發布了新版禁塑令。新華社指出,「生物降解塑料將成為替代材料,預計至2025年,我國可降解塑料市場規模將達到358億元。」
減塑毋庸置疑,但也有網友疑惑:為什麼國家不先採取一些措施去逐漸減少塑料的量,而是驟然切換到可降解塑料?
事實上,我國一直在強調「減量」。早在2007年12月發布的「限塑令」中,就明確規定,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都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以收費來倒逼減量。
然而,「限塑令」實施十二年,塑料卻越限越多。
一方面,「減塑」變成了「賣塑」。超市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2018年,「限塑令」實施十年。人民日報、新華網等指出:在部分行業,「限塑令」已經名存實亡,幾乎淪為「賣塑令」。超市購物結帳時,收銀員還會問一句:「要塑膠袋嗎?」 不少人都選擇花兩三毛錢買一個,很方便地裝好拎走。
另一方面,「限塑令」在執行過程中也出現了鬆動。
2018年5月,環保組織零廢棄聯盟對979家零售場所調研顯示,78%的店鋪使用不合規的塑膠袋,僅有9.1%用合規塑膠袋且收費,能遵守「限塑令」所有規定的商家只有36家。
更重要的是,快遞、外賣行業消耗了數量驚人的塑料製品。
據國家郵政局數據,從2008年至2019年,中國的快遞業務量增長了41倍。
隨之來的,是大量的塑料廢棄物。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中國快遞業每年帶來的塑料廢棄物約180萬噸,並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據另外一組被多家媒體引用的數據:2018年,全國快遞業共消耗編織袋約53億條,塑膠袋約245億個,封套約57億個、膠帶約430億米,國內一年使用的包裝膠帶,可以繞地球1077圈。
同樣走上快車道的外賣行業,也成了塑料廢棄物的主要製造者之一。
《財新》雜誌根據2019年數據測算,美團、餓了麼兩大外賣巨頭消耗的各類塑料加起來有50多萬噸。
按照以上數據測算,快遞和外賣僅一年消耗的塑料就有230萬噸。而據發改委數據,「限塑令」實施十年,累計只節約了140萬噸塑膠袋。
也就是說,僅快遞外賣1年消耗的塑料就超過了10年累計節約的總量。「減量」相對於「增量」,杯水車薪。
近年來,快遞和外賣行業也進行了不少減塑的嘗試。
但是這些減塑嘗試都面臨著成本高、不符合用戶使用習慣等問題,所以運用範圍非常有限。
「電商平臺和快遞公司們所做出的包裝綠色化努力,遠遠跟不上其業務規模的持續激增。」綠色和平塑料項目主任唐大旻表示。
那麼,瘋狂增長的塑料垃圾都流入了哪裡?
中國對塑料垃圾的處理是回收再利用,不過,能利用的只是一部分。大部分垃圾會被填埋、焚燒,但這些方法均會對土壤、空氣、水質帶來損害。
除了以上的處理方式,還存在無意中洩露的垃圾。據中國塑協估計,洩露的塑料垃圾約為1%。雖然佔比不大,但是乘以巨大的基數,數量也十分可觀。
如何處理塑料垃圾已經是世界性的難題。全球產生的90億噸塑料垃圾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大量的塑料垃圾在自然環境中難以消失,「活」得比幾輩人還要久。
一隻普通的塑料瓶,在自然條件下降解,需要500年以上。
一般塑膠袋的自然降解時間也在200年以上,依然會汙染土壤和水質。
每年有百萬噸塑料垃圾入海,有超過270種動物被塑料纏身而亡,因誤食塑料死亡的動物也超過了240種。人們曾在一頭鯨的胃裡發現了40多公斤的塑料垃圾。
使用可降解塑料的意義在於:縮短塑料垃圾的降解時間,同時減少環境汙染。
2019年以來,在全球,可降解塑料市場需求高速增長。東南亞、南美、大洋洲等地均已開始規模使用可降解塑料替換傳統塑膠袋。在亞洲和美洲,可降解塑料製品市場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英美等國每年會向別國轉移大量的塑料垃圾,過去,中國是轉移地之一。2018年,中國禁止進口「洋垃圾」,這對全球轉換使用可降解塑料有著促進作用。
在南美地區,因本地缺少可降解塑料合成工業,已開始從中國進口可降解塑料。
我國「禁塑令」將從2021年1月1日起全面落地,屆時,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將快速增長,行業或將迎來百億級的風口。
據天風證券數據,目前,可降解塑料在我國的市場需求為4.2萬噸。政策全面落地後,僅外賣、快遞、農膜三個領域的需求將達到154.53萬噸,對應可降解塑料市場約270億元,市場增長空間達36倍。
在今年,某些省市已經開始了試點工作。可降解塑料的需求已經開始快速提升。
「今年下半年,生物可降解塑料基本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現在,廠商們生產多少就能賣多少。」綠色和平塑料項目賈柊楠博士告訴記者。
154.53萬噸的市場需求,僅僅是新政執行後,短期內增加的量,這遠未達到可降解塑料的天花板。長期來看,可降解塑料存在千億級的市場空間。
據國信證券測算,可降解塑料約有1017萬噸的潛在需求空間。對應市場規模約1777億元。
這些需求來自: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塑膠袋、農用地膜和包裝用塑料薄膜四大重點應用領域。
「我們以31%作為生物降解塑料的最大滲透率,該數字來自 L.Shen 等學者在文獻中匯總了行業專家訪談的結果,目前各類生物降解塑料與傳統塑料存在性能差異。在當前的性能差距下,生物降解塑料對傳統塑料的最大替代率為31%。」
首先是一次性餐具,它來自外賣和線下餐飲打包。
測算得出,2019年總外賣餐盒的使用量為274億個,線下餐飲一次性飯盒使用量為105.12億個。按照31%的滲透率計算,可降解餐盒存在82.27億個的替代空間,相當於使用可降解塑料16.45萬噸。
其次,是一次性塑膠袋。2019年全國塑膠袋使用量為10950億個,可降解塑膠袋存在3055億個的替代空間,約合61萬噸。
第三,農用地膜是應用於農業生產的塑料薄膜,對於播種時期的保溼、保溫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國使用的地膜大部分由聚乙烯經吹塑製成,使用後難以降解,殘留在土壤中的薄膜會對土壤肥力水平、通氣性、蓄水能力造成破壞,甚至會使耕地次生鹽鹼化,最終導致作物減產。
2018年我國農用地膜使用量為178萬噸,假設可降解塑料的理想替代率為 31%,可測算得理想市場空間約為 77 萬噸。
第四,包裝用塑料薄膜。2019年我國包裝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約為 2788 萬噸。以此為參照,取31%的最高滲透率計算,測算得可降解塑料的替代空間將達到 864萬噸。
在這個潛在規模達千億級的市場中,目前還處於百舸爭流的狀態。玩家數量多,各自生產的產品種類也不盡相同,而且大部分企業的產能都在5萬噸以下。
這樣的局面是由於行業還處在早期階段,整體來看,可降解塑料現有滲透率低、行業起步晚。但是,玩家們已經開始發力,未來三年,行業規模將快速擴大。
據統計,2019年,我國可降解塑料的總產能為61.7萬噸,但是正在建設、即將上馬的產能是它的4至6倍。
「禁塑令」發布後,企業們紛紛規劃新的產能。國信證券統計了有明確投產時間表的項目,從2021年至2023年,將會新增產能271.3萬噸。如果加上那些已經在規劃,但還沒有明確投產時間表的項目,預計至2025年,國內新增可降解塑料產能達380萬噸。也就是說,相較於2019年,未來三年內,產能將新增440%,五年後,產能將擴大至715%。
這些正在大幅擴張的企業來自各相關領域,如新材料公司、化工公司、生物科技公司等。不過,早在它們湧入賽道前,有一家公司已經在可降解塑料深耕十年,佔據了龍頭地位,它就是金髮科技。
早在2009年,金髮科技成立了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發和生產基地。目前,生物降解塑料年產能已經達到6萬噸,這個數字也讓金髮科技在可降解塑料的賽道上佔據了龍頭位置。在相關上市公司中,金髮科技的已有產能排名第一,約為第二名中糧科技公司的兩倍。
近年來,金髮科技的營收呈上升趨勢。2019年,營收近300億元。其中,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12.45 億元,同比增長99.43%,
金髮科技的經營範圍包括了多種塑料。但在2019年,完全降解塑料的增長非常亮眼,拉動了整體營收的增長,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同比增長高達83.85%。
金髮科技充分享受到了全球減塑行動的紅利,但是蜂擁而至的後起之輩也威脅著它的地位。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正在建設產能的企業有20餘家,多家企業的計劃產能在10萬噸以上,新疆某新材料公司更是將計劃產能定在130萬噸,預計將於2022年投產。
行業巨大的增長空間,完全可以再容納1到2個金髮科技。
可降解塑料看起來很美,但用起來很貴。
各大企業正熱火朝天地布置新產能,不過從需求端來看,價格是制約銷量增長的一大因素。可降解塑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包含的產品種類很多,目前被普遍認可的是生物可降解塑料,而這種材料的價格遠遠高出了普通塑料。
「目前學界已經達成共識,生物降解塑料降解後對環境沒有危害,但缺點是價格太貴,老百姓難以接受。」中國化學會前理事、高分子材料專家胡漢傑表示。
生物可降解塑料又可以分為PBAT、PLA等。
目前,PBAT價格是普通不可降解塑料PE的2-3倍。
價格高的主要原因是:可降解塑料仍處於產業發展的前期階段,需要大量的研發、設備、試驗方面的投入,未來,價格將呈下降趨勢。
價格會下降到多少?
天風證券以PBAT為例,測算了價格下降的空間。
當投資設備滿產時,PBAT的單位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製造成本共 8502 元/噸。與PE相比,單位成本高出 26%。
如上圖,PBAT的原材料成本大大高於PE。
這是因為:
1、製作PBAT的原材料價格高;
2、原材料利用率低,造成消耗過大,導致原材料成本上升。目前,我國生產PBAT,原材料利用率在50-90%之間。
簡單來說,某廠家花一萬元購買1噸原材料,可能只有0.5噸有用,另外0.5噸都在製造過程中被消耗掉了。投入一萬元,其實只有五千是有效的。
利用率為什麼低?這跟技術水平相關。據調研,某企業優化技術後,可將原材料利用率提升至83%。而原材料利用率每提升10%,成本最高每噸可下降2000元。
隨著技術水平提升,原材料成本將有較大的下降空間。
另外,過去由於下遊市場沒有打開,PBAT 行業產能利用率非常低。2019 年我國 PBAT行業產能利用率僅43%,造成固定資產攤銷成本較高。
這是一個重資產、重投入的行業,也就是說,廠家投入大筆資金,購買了生產PBAT的生產設備,但是由於訂單量小,這些設備並沒有滿產,一年的時間就啟動了半年,由此造成了投入成本過大。
打個比方,某廠家投入上億元購買生產設備,滿產的情況下,每年可以生產4萬噸貨,但由於訂單量少,每年只能生產2萬噸,所以造成每噸貨成本過高。
由於政策的刺激作用,未來,下遊市場將快速打開,需求提升,產能利用率也會隨之上升。
經測算,極端假設下,PBAT單位成本下降空間約1557元/噸,有望與PE單位成本基本持平。
多位分析師認為,可降解塑料的發展路徑與光伏產業相似,在政策刺激下,產業規模擴大、企業壯大、技術水平提升,進而帶來成本下降。
不過下降的周期需要多久,目前沒有確切的答案。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就批發價格而言,PBAT仍是PE的2至3倍。除去生產成本外,在運輸、倉儲等環節,PBAT均有較高要求,批發價格下降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可降解塑料未來會怎樣?潛在的千億級市場會不會到來?我們還是要回到產品本身。
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可降解塑料出現的意義在於:縮短塑料降解時間,減少對環境及生物的傷害;功能上,能夠替代普通塑料。
關於這些問題,現在還存在一些爭議。
「生物降解塑料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完美,降解需要在特定條件下發生,流落在自然環境中的塑料很有可能無法降解。某些生物可降解塑料,例如PLA,進入到海洋裡很難降解,有研究顯示,PLA塑料製品在海洋中漂了長達兩年,外表都沒有變化。」
「另外,自然環境中溫度多變,到了冬天,在低溫的環境下,所有自然降解過程都會非常慢。如果到了零下10度的地方,所謂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到底能不能降解?需要多久?這是一個大家都無法回答的問題。」賈柊楠表示。
也就是說,大多數生物降解塑料都需要堆肥才能快速地降解,如果隨意丟棄在水裡、土裡、飄在樹上,降解時間將變得非常不可控。
但是,我國現有的工業堆肥設施特別少,並不足以去接納數量龐大的塑料。
「另外,目前可降解塑料並沒有統一的logo,無論是使用或回收過程,都很難與普通塑料區分。就算有足夠的堆肥場去做後端處理,也很難做到有效收運。」賈柊楠告訴記者。
總之,可降解塑料在回收、處理環節仍然存在問題,並沒有形成閉環。而那些被隨意處理、遲遲沒有降解的可降解塑料,流入海洋中,依然會有動物因誤食、纏身而喪生。
不過,有專家稱,不同種類的可降解塑料,在不同環境下的降解速度不一樣。但排除極端條件,它們的速度都快於普通塑料。使用可降解塑料,能有效降低環境汙染。
「去菜市場買熱豆腐,如果用可降解塑料,熱豆腐放進去、拎起來,塑膠袋一下子就壞了。」某商家抱怨道。
「聚酯類的可降解塑料如PBAT、PLA,一見著水,尤其溫度再高,非常容易發生降解和軟化。它裝不了熱豆腐。」胡漢傑告訴記者。
如果用這種材料做農用地膜,也存在不穩定性。
「一方面來看,用這種材料做農用地膜很好,因為農用地膜需要降解,減少對土壤的傷害。但是,你很難控制它的降解時間。因為各地的土壤成分不一樣,空氣溼度不一樣、溫度也不一樣。如果要求農用地膜在一年內不降解,恐怕很難保證。」
現在有些廠家為了讓降解塑料更好用,會在裡面加一些耐候劑、增強劑,讓它更耐熱或者更有韌性。但是,這些非降解成分的添加到底對環境有沒有害,這又是一個新的問題。
可降解塑料其實是非常大的概念。按照2006年出臺的國家標準 《降解塑料的定義、分類、標誌和降解性能要求》,按照降解方式分為生物分解塑料、熱氧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可堆肥塑料。
我國出臺「禁塑令」時,並沒有明確規定到底哪種塑料才是可降解塑料。目前,行業及協會普遍認可的是生物分解塑料,即上文的生物降解塑料。
但是在採訪中,不少業內人士對生物降解塑料存在質疑。一方面是因為價格高,另一方面是我國的堆肥、回收等配套設施匱乏,難以保證生物分解塑料能夠真正實現降解。
胡漢傑去山東考察時,曾發現過一種「生態塑料」。它由催化劑和普通塑料聚乙烯(PE)製成,催化劑能促使PE被空氣中的氧氣、熱催化氧化,變成帶羥基等極性基團的分子,從而PE斷鍵、降解成親水性分子,進而可被微生物進一步分解、降解,回歸自然界。
「從原理上看,這是可行的,因為催化劑能將塑料從十幾萬分子量驟變成低於一萬的含氧小分子,此時已不再是塑料,很容易被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分解吸收和利用,從而回歸生態圈。」
「生態塑料製成的農用地膜,在山東、安徽等地種花生、馬鈴薯、棉花、大蒜、菸草等已經快十年了,效果不錯,目前看來沒有影響作物。」
因為其基礎材料是普通塑料,這種「生態塑料」的使用感與普通塑料相似,同樣耐熱、不怕水、有韌性,而且價格也和普通塑料差不多。胡漢傑表示,希望相關部門能重視這種在價格、性能上都更有優勢的塑料,同時加強環境評價研究。
胡漢傑還指出,現在大量企業都在生產一種「生物基塑料」,也作為可降解塑料售賣。它們減少了一些普通塑料的成分,增加了一些生物質的成分。比如用澱粉和普通塑料PE、PP混合在一起。澱粉可以降解,但PE、PP不能降解。
「這種材料有一定積極意義,因為它減少了普通塑料的成分,進而減少了石油的消耗。但它只是一種過渡材料。我認為,這種材料可以製作一些耐用性產品,算是一種生物科技,但不能把它叫做可降解塑料。」
... ...
市場有待規範,價格有待下降,回收程序、堆肥裝置都有待建設,可降解塑料看起來沒那麼好。但是,它也沒那麼差。
「因為縮短了降解時間,它大大減少了塑料在環境中的累積,完全降解後,它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在全球塑料垃圾日益增多的嚴峻形勢下,使用可降解塑料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現在,它並不完美,但是我們並不能去否定它,並因此而停滯不前。」
就像電子計算機,在發展初期,它笨重、耗電,第一臺計算機ENIAC甚至重達30噸,耗電功率150千瓦。但是,到了今天,電子計算機改變了世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對於可降解塑料,我們也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