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自貿試驗區:改革紅利形成吸引外資「強磁場」

2020-11-24 中國經濟網

  湖北自貿試驗區:改革紅利形成吸引外資「強磁場」

  本報記者 鄭明橋 柳 潔

  日前,美國百事公司旗下武漢百事可樂飲料有限公司與宜昌市籤約,將在湖北自貿試驗區宜昌片區建年產50萬噸的百事系列飲料生產基地。此次百事公司在湖北追加投資,是首次在內地非省會城市新建飲料生產基地。「這是因為湖北自貿試驗區及宜昌片區提供了超一流的投資環境,同時也因為我們看到區域市場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武漢百事可樂飲料有限公司董事長葉紅漢說。

  「自貿試驗區已成為湖北對外開放的高地和外商投資的窪地。」湖北省商務廳廳長、自貿辦主任秦軍亮出了成績單——兩年多來,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攻方向,初步形成3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9項被國家層面採納推廣,86項在省內複製推廣;截至今年6月,湖北自貿試驗區累計實際使用外資31.7億美元,進出口總額2159億元人民幣。

  營造更好的開放型營商環境,湖北自貿試驗區在「放管服」改革方面貢獻了多個「全國率先」。武漢片區在全國率先推出「縮短企業開辦時間辦事流程圖」,企業設立僅需1至2個工作日,產業項目審批僅需25個工作日,企業稅務註銷流程從20天壓縮至最快只需20分鐘,實施「網際網路+監管」新模式,「八雙五聯」智慧監管等新舉措,「放管服」改革經驗被作為典型向全國推廣。在武漢片區,註冊一家公司僅需2天半時間。

  宜昌片區則在全國率先推行涉稅執法容缺容錯、「多管合一」、信用可視化、網上金融服務大廳、港口岸電、申請材料遞減制度等改革,企業開辦、施工許可時間分別壓縮到1.5個、21個工作日,電力報裝時間壓縮到75天以內;襄陽片區率先推行的工業項目「拿地即開工」新政。同時,加強對外開放通道建設,片區今年新開通3條班列,分別是襄西歐、襄欽馬和襄陽至上海鐵海聯運國際貨運班列,加上之前開通的襄漢歐、襄渝歐、襄陽—陽邏港、襄陽—寧波港4條國際貨運班列,目前共開通7條國際貨運班列。

  在全國第三批入選的7個自貿試驗區中,湖北自貿試驗區被定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聚集區,產業鏈成為吸引外資的主戰場。武漢片區大力發展總部經濟,依託國家存儲器基地、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等重大項目平臺,吸引一批國外行業龍頭企業落戶,逐步成為中國光通信領域最大的技術研發和生產基地。今年,法國施耐德電氣又投資了新的生產線,施耐德電氣(中國)有限公司可持續發展總監王萍認為,湖北自貿試驗區的「開放十條」「招商十條」「文化科技十條」等政策措施,是對上海等先行先試自貿區經驗的引進和吸收。

  襄陽片區著力打造區域性生產性服務業高地,同時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打造中國新能源汽車之都。

  今年上半年,該片區實際利用外資1.1億美元;外貿出口11.06億元,同比增長5%。

  湖北自貿試驗區宜昌片區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和現代服務業等六大主導產業初具規模,正著力培育工業經濟、平臺經濟、物流經濟三大千億產業。該片區堅持「引進來」「走出去」並舉,以具體項目推動深化開放。安琪集團在俄羅斯投資的酵母生產基地正式投產,成為俄羅斯最先進的酵母生產工廠;科力生集團從中亞年進口50億方天然氣項目年內將正式實施;百事可樂年產50萬噸的百事系列飲料項目落戶片區,成為百事中國在大陸地區產能最大、設備最先進、生產效率最高的生產基地。

  據統計,兩年多來,湖北自貿試驗區累計新設企業2.56萬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185家。秦軍表示,下一步,湖北將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的制度優勢,實現帶動聯動發展;支持武漢片區打造芯、屏、端、網萬億產業集群;支持武漢、襄陽、宜昌3個片區積極參與構建長江創新驅動發展走廊,強化湖北自貿試驗區內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開放支撐作用。

(責任編輯:石蘭蘭)

相關焦點

  • 上海「強磁力」:吸引外資量質齊飛
    原標題:上海「強磁力」:吸引外資量質齊飛   今年以來,雖然全球復甦踟躕,外部需求的「逆風」壓力可能捲土重來,但中國經濟的「增質」步伐依然行穩致遠。作為我國吸引外資的「強磁場」,上海今年以來的新設外資項目、合同外資、實到外資均呈現出量質齊飛的態勢。
  • 河北自貿試驗區:已形成全國首創性案例11項,改革試點任務有效實施...
    河北日報記者 馮陽 攝  河北日報消息 (記者 馮陽)從河北省政府新聞辦28日召開的河北自貿試驗區創新發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自2019年8月30日正式掛牌運行以來,特別是2020年以來,面對逆全球化疊加新冠疫情、全球貿易投資萎靡的不利影響,河北自貿試驗區緊緊圍繞建設制度創新高地和打造改革開放試驗田,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重大國家戰略,以落實河北總體方案改革試點任務為重點
  • 切實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優勢
    建設自貿試驗區是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十三五」時期,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先行先試、銳意進取,切實發揮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試驗田的作用。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新設17個自貿試驗區,增設上海臨港新片區、浙江自貿試驗區擴展區域等,自貿試驗區總數達21個。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特別管理措施從「十三五」初期的122項,壓減至30項。「十三五」時期,還向全國複製推廣173項制度創新成果,累計達260項。
  • 義烏邁入「自貿試驗區時代」
    這是繼義烏獲批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驗區和綜合保稅區後,這座城市迎來的又一次重大發展機遇。它讓義烏以「最佳打開方式」直接參與世界產業格局重塑,實現「世界港口」的夢想;讓義烏的城市經濟功能走上加法軌道,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邁入新徵程。義烏,昂首闊步邁入自貿試驗區時代!
  • 河南自貿試驗區發布23項改革創新案例
    9月10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省自貿辦、省委改革辦近日聯合印發了《關於印發河南自貿試驗區2020年最佳實踐案例的通知》,共推出23項改革創新案例。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發揮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要求、推動自貿試驗區建設過程中,河南自貿試驗區各片區、各有關部門積極探索,勇於創新,湧現出了一批制度創新性強、市場主體反映好、具有一定系統集成特點的經驗做法。省商務廳黨組成員、自貿辦副主任陳凱傑介紹,此次發布的最佳實踐案例有四個突出特點。
  • 河南自貿試驗區23個最佳實踐案例發布,這項「河南經驗」被國務院...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楊桂芳9月10日,河南商報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河南自貿試驗區2020年最佳實踐案例發布。都有哪些案例成為制度創新性強、市場主體反映好、具有一定系統集成特點的經驗做法?這些創新案例又給企業帶來哪些政策紅利?
  • 實錄|河南自貿試驗區2020年最佳實踐案例新聞發布會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時,要求河南要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用好河南自貿試驗區等國家級戰略平臺,加快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全方位實施改革創新,不斷釋放改革紅利。近日,省自貿辦、省委改革辦聯合印發了河南自貿試驗區2020年最佳實踐案例,將23項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在全省推廣,為全省提供可借鑑、可複製的經驗。
  • 浙江自貿試驗區擴區後有哪些新進展?近期浙江將出臺自貿試驗區建設...
    這一份熱鬧,是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的。 三年前,浙江自貿試驗區在舟山誕生,聚焦油氣全產業鏈建設。在數字新基建建設中,我們也將積極推動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與自貿試驗區改革聯動、創新聯動,共同打造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區和數字變革策源地。」 寧波、舟山、義烏也將牽起手來,依託義甬舟開放大通道,打造小商品換大宗商品的新型易貨貿易模式,打造全球商品優進優出的世界貨地。
  • 2017 中國自貿試驗區十大新聞、十大創新案例揭榜
    來自上海、浙江、河南、陝西等八個省市的自貿試驗區新聞事件從110餘條參評新聞中脫穎而出,入選「開放的大門·2017中國自貿試驗區十大新聞」;來自廣東、福建、湖北、四川等八個省市的10項創新案例從130餘項參評案例中脫穎而出,入選「開放的大門·2017中國自貿試驗區十大創新案例」。
  • 商務部:2019年18個自貿試驗區累計新設企業約31.9萬家 | 網際網路...
    《報告》回顧了2019年全國自貿試驗區發展情況,全面反映了自貿試驗區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率先作為,在更大力度、更深層次改革開放中「先行先試」的探索和實踐,充分彰顯了自貿試驗區在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中示範帶動作用
  • 上海自貿試驗區:以一流黨建促一流改革 推進浦東二次創業
    上海自貿區海關加貿處「專員」鄔潤生說到。「後來,這項舉措變成了自貿區創新監管服務措施之一的『工單式』核銷。」  隨著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大幕的拉開,這名青年黨員發現,工作生活正發生變化:「改革」變成了一項急迫任務。「制度創新」,是擺在上海自貿試驗區面前的頭道任務。但制度創新不僅僅是一紙條文變化,背後凝聚著每個部門、每個個體的創新實踐。
  • 浙江自貿試驗區在全國率先擴區 背後戰略意義在這裡
    在推進大會上,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自貿試驗區GDP增速、研發經費支出增速均要高於全省平均2個百分點,外貿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增速也要高於全省平均3個百分點。  這一目標任務背後正是浙江尋求擴區的重要目的——旨在通過自貿試驗區建設,加快全省經濟增長。
  • 成都雙流自貿試驗區保稅租賃飛機完成交付
    人民網成都9月18日電 中國(四川)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再出新成果!9月17日晚21:25,一架全新空客A320-271N型飛機成功降落在雙流國際機場217機位,標誌著今年四川省首架保稅租賃飛機成功交付。
  • 行走自貿區·雲座談|四川自貿試驗區:探索形成700餘個制度創新成果
    9月2日,在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的「行走自貿區(四川站)」網絡主題活動雲座談上,有媒體關注:在全國自貿試驗區第六批37項改革試點經驗中,源自於四川的改革試點經驗有5項。這些改革成果是如何形成的?這些經驗在實踐中取得了怎樣的成效?有哪些特點?
  • 5年來紅利持續釋放 經濟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
    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南沙自貿片區掛牌5年來,累計形成658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42個「南沙經驗」走向全國,正逐漸彰顯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充分釋放自貿區在大灣區建設中的創新引領帶動效能,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 47項改革創新事項、23個最佳實踐案例——河南自貿試驗區將常態化...
    央廣網鄭州9月10日消息(記者 王勇生 陳振華)三十五證合一、1210「網購保稅」、「證照分離」改革、「一單制」多式聯運……47項改革創新的「河南經驗」使河南省自貿試驗區的深化改革走在了全國前列。9月10日上午,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河南自貿試驗區2020年最佳實踐案例新聞發布會,對河南省自貿試驗區23個改革創新實踐案例予以發布,其中政府服務7項、投資貿易8項、金融服務3項、多式聯運3項、事中事後監管2項。
  • 河南自貿試驗區如何「為國家試製度、為地方謀發展」?這些案例告訴你
    近日,省自貿辦聯合省委改革辦聯合印發了《關於印發河南自貿試驗區2020年最佳實踐案例的通知》,將23項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在全省推廣,為全省提供可借鑑可複製的經驗。河南省商務廳黨組成員、省自貿辦副主任陳凱傑介紹,此次發布的23項案例從涉及領域來看,包括政務服務7項、投資貿易8項、金融服務3項、多式聯運3項、事中事後監管2項等。
  • 北京進一步擴大開放形成「強磁場」效應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記者 吉寧)中信保誠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完成註冊、橡樹資本的全資子公司落戶北京、惠譽公司獲批開展業務……今年以來,儘管面對疫情衝擊,作為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北京開放的「強磁場」效應依然明顯。
  • 北京為何成吸引外資「強磁場」?這份報告給出答案
    論壇上,普華永道中國發布《2020北京市外資發展報告》認為,北京吸引外資的「強磁場」效應不斷釋放。 「獨角獸之城」,數量佔全國近一半 2019 年,北京市全年實現 GDP 3.5 萬億元,比2018 年增長6.1%,是建國初期的約700 倍。
  • 「雲發布」中國(雲南)自貿試驗區實現邊民互市跨境結算全流程電子化
    雲南網訊(記者 彭錫 實習生 餘青豔)8月27日,記者從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一周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國(雲南)自貿試驗區形成一批具有雲南特色的重大改革創新成果,比如開啟一、二級市場規範邊民互市模式,實現邊民互市跨境結算全流程電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