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這顆蔚藍色的星球至少已經存在46億年了,換句話說,地球的壽命已經達到了46億歲,芒芒宇宙,人類恰恰選擇了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試想如果有一天地球不復存在,我們又將去哪裡生存呢?這一疑問促使了人類對其他星球的探索。
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金星,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和地球也相似。而火星,則離太陽系較遠,表面環境也較為惡劣,砂礫遍布,乍看研究價值不比金星。
然而,比起金星這顆地球的「姐妹星」,人類卻更執著於對火星的研究。
每過26個月,就會有一段奔向火星的最佳窗口期。西瓜視頻創作人捕月說在本期視頻裡,將帶領我們對火星這顆星球做個更為客觀詳盡的了解,看火星有何特別,知曉人類為何對火星情有獨鍾。
1960年,蘇聯首先展開了對火星探測的歷史,當年10月,歷史上首個火星探測器由蘇聯發射。
近年來,很多國家也陸續開啟了探火的旅程,比如印度,其PSLV火箭在2013年11月5日發射了探測器Mangalyaan。
2019年11月14日,中國河北的地外天體著陸試驗場,火星探測任務第一次亮相。「天問一號」7月23日在河北省文昌發射,開啟了我國對火星的探測旅程。不久之後,「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完成了第二次修正。
火星上有四季變化。天文學家赫歇爾曾經在1781年利用火星上的標記,他根據這些標記跟著火星自轉也發生移動這一特點,得出火星也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火星的自轉軸也是斜的,自轉軸角度也和我們身處的地球的傾斜角度差不多。
火星的大氣層組成成分和地球有相似處。火星大氣層成分有二氧化碳、氮、氬、氧與水,其中二氧化碳佔大部分,而火星大氣層都有氮這一特點和地球相同。
然而,在金星的大氣中,超過90%的成分都是二氧化碳,導致金星的大氣壓足足有地球的92倍之高,溫室效應也非常嚴重。西瓜視頻中也有所提及。
火星並不缺水。根據美國地質學網站的消息,研究人員在火星某處地下發現了由沙塵與冰的混合物,而其中冰的含量超過九成,這是巨大的含量。
火星有生物體存在的「有力證據」。美國宇航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重新分析了1.3萬年前撞擊南極洲的一枚隕星,發現了可能證明火星曾存在生命體——細菌的證據。
火星的生態環境並不樂觀,而火星上的細菌不只是參加光合作用,更可藉助化學能等多種豐富形式的能量轉換等進行生存。
金星在人類歷史上曾被賦予很多美好的想像,然而金星的表面溫度非常之高,不利於物種生存,反倒是是曾長期被看低的火星,在科學認知的深入後,人們漸漸發現它與地球有太多相似之處。
因此,火星比起金星,不論是尋找生命的痕跡,還是人類可以移民的地方,都是更好的候選地方。上西瓜視頻搜索:捕月說。了解更多科技知識可以來西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