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由《重慶晨報》、《重慶日報》聯袂推出的「重慶味道·發現身邊的美酒」系列主題活動正式啟動。我們面向廣大讀者公開徵集民間「酒神」和老酒收藏的信息,短短一周時間,便收到數十位讀者的諮詢。日前,重慶晨報記者特別採訪到兩位在重慶酒業頗具影響力的專家,請他們分別從重慶酒文化和老酒收藏的角度,與大家一起分享關於美酒的點滴心得。
藏酒有道
A
高懷昌 重慶市酒類管理協會副秘書長、註冊高級品酒師、高級釀酒師
高懷昌
若干年前,人們也許不曾想到,白酒有一天竟然也會成為拍賣會上的主角,並成為越來越多藏家趨之若鶩的標的。「其實,美酒收藏的『門道』很多。」重慶市酒類管理協會副秘書長高懷昌如此說。
藏酒要「系出名門」
走進高懷昌的辦公室,就猶如來到了一個老酒博覽會。從事白酒行業工作20多年,說起白酒,高懷昌對記者娓娓道來,「搞白酒收藏,首先你得對酒本身有濃厚的興趣。」他告訴記者,他從沒有賣過任何一瓶藏酒。
而究竟什麼樣的酒才值得珍藏?高懷昌說,中國自古就有「酒是陳年好」之說,但並非所有的酒放上幾十年都值得收藏。藏酒還需「系出名門」。如果一瓶名酒歷史悠久,出自優質產區,再經多年的陳藏,價值肯定就高了。
此外,與多數藏品一樣,存世量也決定了藏品的價值。出廠量或是現存量越少的藏酒,就越珍貴。值得一提的是,收藏的老酒應該注重其完整性,將酒、酒標、包裝設計等作為整體來進行收藏。歷經歲月傳承,老酒如果有好的品相是非常難得的。所以,品相也是決定藏品價值的關鍵。他說,1952年—1984年曆屆全國品酒會上評選出的「8大」、「13大」、「16大」名酒組合以及「老53種」國家優質酒等,都因藏品稀缺而享譽全國酒類收藏界。
藏酒謹防「跑酒」
此外,藏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謹防「跑酒」。記者看到,高懷昌收藏的酒瓶口處都纏繞有保鮮膜。他告訴記者,這纏膜也是極有講究的,「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一般用保鮮膜在瓶蓋上輕繞三層,第一層要松,第二層略緊,第三層則更緊。
「有些人認為蠟可以防止揮發,這可是藏酒的大忌。」高懷昌說,因為在封蠟過程中,溶化的蠟因熱脹原理會爆裂瓶口的塑質封膜,開蠟後又極可能影響白酒的品相。加上封蠟後不能清晰地觀察實際瓶口特徵,會影響白酒真偽及細節和鑑別,這些對白酒的收藏來說有時甚至是致命的。同時,最好將老酒儲藏在略微陰涼的區域,四季溫度在零下5℃至26℃之間,保持適量的溼度即可。而與紅酒收藏不同的是,白酒最忌諱「躺著」放,一定要立起來。
重慶晨報記者 劉瑩
鮮為人知的「渝酒」軼事
B
楊自慶 資深酒文化專家、重慶作家協會會員、重慶書法家協會會員
楊自慶
從事菸酒文化研究50餘年的楊自慶,可謂見證了重慶酒業發展的點點滴滴。
與「中國名酒」失之交臂
「其實,重慶酒有兩次機會差點榮登『中國名酒』的稱號,真是差之毫厘啊!」說到這段往事,楊自慶至今唏噓不已。第一次是在第五屆全國名酒參評大會上,當時江北縣渝北酒廠生產的「綠豆燒」有幸進入最後的角逐。可惜最後一個環節,「綠豆燒」因為缺乏一定的文化包裝而以零點幾分之差,名列第18名,和「中國名酒」失之交臂,讓人扼腕。
第二次則是當時的「萬縣大曲」代表渝酒參評「中國名酒」。「萬縣大曲」優異的酒質同樣受到了評委們的青睞,但最後卻因為硬性指標不過關而和「中國名酒」失緣。原來,「中國名酒」的評選標準對酒廠的規模、年產量也有一定的要求,可當年萬縣大麯酒廠規模並不大,不得不再次錯失良機。
重慶最早的名酒是黃酒
說到黃酒,人們一下子想到的就是江南水鄉。但你可曾知道,重慶歷史上也曾出現過風靡中國的黃酒?
據楊自慶介紹,他翻閱相關歷史資料和多年研究證明,重慶最古老的酒是壓榨酒,即黃酒,也就是文獻史料中記載的「巴鄉清酒」。
清道光年間,在今解放西路上有一家招牌「允豐正」的雜貨鋪經營黃酒,其釀造用水取自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生產出了賽過紹酒、紅遍全國的名酒「允豐正」黃酒。
解放後,「允豐正」後遷廠更名,除長期享重慶優質產品榮譽外,1984年還曾獲得國家輕工業部酒類質量大賽優質產品銅獎,受到社會名流的青睞。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允豐正」的品牌沒有得到發揚光大,而落得了如今鮮為人知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