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半島城邦制的聯合與分裂

2020-12-06 逆流而上1688

聯合:希臘政治擴張的步伐在公元前4世紀就已經開始。例如:希臘若干城邦結合起來,組成較大的聯盟集團。在希臘和波斯戰爭以前,斯巴達已經在它的軍事領導下,與其他一些城邦達成共識,並組成伯羅奔尼撒聯盟。雅典打敗波斯人之後,愛琴海諸城也在雅典的管理下實現統一。希臘的不少政治家都想方設法讓聯合的合作關係更密切,即使不是結成真正的聯盟,也希望能消解兩大同盟陣營的抗衡,讓它們和其他希臘城邦共同努力,一起制定出維持相對和平的辦法。

希波戰爭

從宗教信仰、語言和習俗風尚的融合來說,希臘人文化具有明顯的一致性,而且這種一致性早已存在了,這些都有利於這種和平的實現。當時幾乎所有的希臘人都非常崇拜宙斯,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神明,很多希臘城市甚至偏遠的地區都派出他們的代表參加各種宗教活動,他們在奧林匹亞慶祝祭祀宙斯的宗教節日,又在德爾斐舉行皮託運動會,目的是為了紀念並祭祀阿波羅。

希臘神廟

分裂:雖然這些方面的相似之處能夠成為各城邦聯合的紐帶,但是希臘城邦仍然感覺敏銳,十分清楚彼此之間的差別。因此,它們沒有實現統一,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之間,希臘半島上發生了具有災難性的伯羅奔尼撒戰爭。

伯羅奔尼撒戰爭

在古代希臘,分裂一直是諸城邦政治上的軟肋,他們在這方面吃了不少苦頭。在希臘世界裡,之所以會出現長期分裂而且衝突不斷,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雅典和斯巴達控制著許多城邦,表面上看起來這些城邦十分團結,但其中有一些實力較弱的城邦受到太多壓迫,他們多多少少都不滿於現在的處境,希望能夠擺脫大城邦,重新獲得自主權;另一個原因是許多城邦都希望能夠成為希臘的領導者,而不是被其他城邦所控制。大城邦之間互相鬥爭,互相牽制,都有自己的追隨者。斯巴達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把它的鄰邦納為己有;雅典把愛琴海劃入到自己的統治範圍;敘拉古則佔領了西西里島的大部分地區。但是,它們三者沒有哪個城邦能夠完成整個希臘世界的統一。

希臘半島城邦

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的失勢,使得斯巴達成為東希臘的領袖,敘拉古則成為西希臘的頭領。但是,對當時的斯巴達來說,不管是對付較弱的城邦,如雅典、底比斯、科林斯和阿哥斯,還是對付強大的波斯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敘拉古也是一樣的處境,它在當地的敵人不少,包括迦太基人在內都在反對它的控制。

相關焦點

  • 希臘南部,伯羅奔尼撒半島,靠什麼打敗波斯?
    巴爾幹半島南部稱為希臘半島,最南部稱為伯羅奔尼撒半島,面積約為2.15萬平方公裡,是海南島的2/3左右。希臘半島東西海上交通,要繞著伯羅奔尼撒半島走,如果挖通這6.3公裡寬的結合部,大約可以節約700公裡航程。別看只有6.3公裡,但工程量巨大,古人躍躍欲試,卻不得不放棄,等待技術進步。 等到1881年至1893年,希臘人終於利用先進技術挖通運河,後來在上方修建橋梁,甚至還通了火車。
  • 與雅典相比,同樣是城邦起家,羅馬為何能實現城邦向帝國的轉化?
    而希臘人的殖民活動也是分散性的,或許從一開始他們就沒有想過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大帝國,所以,希臘人的殖民活動一直以鄰近的海島以及其他濱海區域,並沒有向陸地縱深發展。所以,早期希臘人的海外殖民並非之建立希臘帝國的途徑。「分裂繁殖」的傳統無助於民族的統一。
  • 城邦霸權雛形初具!古希臘半島上,雅典和斯巴軍事集團強勢崛起
    為解決溫飽問題,古希臘人揚帆出海在城邦時代的古希臘,世界文明史發展中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航海時代出現了,這就是古希臘人自發組織的,為了能夠衝破半島惡劣自然條件限制,而出現的海外殖民運動。希波戰爭後,希臘文明出現大的變動古希臘城邦時代的遠洋航行,幫助希臘人第一次享受到了大航海時代所帶來的成果,他們通過已有的航海技術在,在不斷冒著生命危險的情況下進行出海航行,以此來積累經驗,逐漸形成了當時可以稱得上最為發達和完善的航海體系,這使得古希臘人對於半島以外的世界,擁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 同樣是希臘的重要城邦,為何雅典和斯巴達如此不同?
    導語:雅典和斯巴達都是希臘城邦國家時代的重要城邦,按照現代人的想法來看,很容易會覺得這兩個城邦應該與宗主國希臘一脈相承,共享著相似的制度和文化。然而實際上的情況卻是雅典和斯巴達兩個城邦,無論是從城邦文化,價值觀還是男女地位等各個方面無一處相似,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說是截然相反。
  • 世界名人史:斯巴達同盟和希臘城邦的動亂,鞏固了斯巴達的霸權
    隨著波斯之極力支持在其控制下的希臘城邦的各個僭主,斯巴達對僭主的仇恨又和對波斯的敵意交織在一起了。斯巴達的目的在於制止波斯的擴張和加強斯巴達同盟在希臘的地位。約公元前524年,斯巴達發動了對親波斯的僭主,薩摩斯的波利克拉特的進攻,而波利克拉特這時正擁有東愛琴地區最強大的艦隊,並曾樂於支援波斯徵服埃及。斯巴達的海軍,在科林斯協助之下,控制了愛琴海。
  • 希臘化時代因羅馬的進攻結束,但希臘文化卻並未消失
    一、古希臘文明豐富多彩的發展歷程1、神秘且強大繁榮的克裡特文明愛琴文明主要由兩個地區組成,分別是克裡特島和位於希臘半島的邁錫尼,它也因此被稱為「克裡特——邁錫尼文明」。其中,克裡特文明出現的時間相當之早,大約在公元前2850年時出現,之後一直延續到的公元前1450年消失,克裡特王國也由此滅亡。
  • 希臘史21:普拉提亞戰役—一名斯巴達勇士逆轉戰局,希臘僥倖取勝
    留守希臘的波斯軍隊,據希羅多德記載有30萬,這顯然有點誇張了。後世史學家根據波斯營地的規模推測戰鬥部隊有10萬人,後勤部隊3萬人,兵力比希臘聯軍只佔有微弱優勢。馬鐸尼斯將波斯大軍的基地設在希臘半島中部的特薩利(Thessaly),並對希臘城邦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爭取到馬其頓和底比斯等國家的支持,後者不但派遣數萬軍隊助戰,而且承擔了波斯軍隊的後勤供應。
  • 夾縫中求發展:前有雅典,後有斯巴達,小城邦底比斯為何能崛起?
    底比斯在雅典與斯巴達爭霸戰爭中的特殊地位經過了普拉提亞大決戰之後,波斯帝國的入侵勢力已經江河日下,而由雅典和斯巴達領導的希臘聯軍卻高歌猛進,隨時準備徹底清除入侵者。不過可惜的是,在希波戰爭最為慘烈的前期戰爭中,軍事強邦斯巴達由於犧牲慘重,特別是經過了溫泉關等戰役的打擊,其城邦在戰爭後期有些吃不住了。這直接使得斯巴達退出了希臘聯軍,希望能夠利用和平時機保存實力,不能把子彈打光。雅典則趁斯巴達退出聯盟,接替其領導位置,成為希臘聯軍的最高領導者。
  • 希臘史13:古希臘歷史時間軸與大事年表,簡說古希臘歷史
    多裡安人(Dorians,又譯多利亞人)約於公元前1200至公元前1000年間從巴爾幹半島北部遷入希臘,後來建立了斯巴達(Sparta)、科林斯(Corinth)、阿爾戈斯(Argos)等城邦,更多時候是作為入侵者和徵服者被看待,荷馬認為其野蠻黑暗。
  • 希臘史17:古希臘的殖民世界——圍繞著池塘的螞蟻或青蛙
    古希臘的殖民世界,東北至黑海北岸和克裡米亞,西邊可至伊比利亞半島、西西里島、亞平寧半島,高盧南、科西嘉島、埃及和利比亞也都留下了古希臘殖民者的腳蹤。古典時代的名城以弗所和米利都,都位於今日土耳其的西海岸。用柏拉圖在《斐多篇》中的形象比喻,那就是「圍繞著池塘的螞蟻或青蛙」,這裡的池塘指地中海,螞蟻和青蛙指希臘人。
  • 李零:大波斯為什麼敗於小希臘
    2.希臘分亞洲希臘和歐洲希臘,好像一條褲子有兩個褲管。歐洲希臘在巴爾幹半島的南部,是左邊的褲管;亞洲希臘在小亞細亞半島的西端,是右邊的褲管。色雷斯和馬其頓是連接兩者的褲襠。這兩個希臘,隔海相望,中間散落著很多島嶼。島嶼分屬兩個希臘。當時的海上分界線是赫勒斯滂海峽。波斯西徵,要穿越這個海峽;馬其頓東徵,也要穿越這個海峽。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就在海峽南口的右岸。
  • 哲學說希臘語
    城邦一改以往王城建制,以廣場取代王宮作為標誌性建築,城市一旦以公眾集會廣場為中心,它就已經成為了嚴格意義上的「城邦」了。  古典時期的城邦無疑是自我意識與自由精神的產物,是以公民為主體而非以王權為中心的公共生活的共同體,是一個全新的社會空間。無論在世俗性方面,還是在精神性方面,公民在他們的城邦中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 許嵩的希臘之行,海上靈光一句話道出了真理
    許嵩不僅會發歌,他在2013年還發行過一本攝影隨筆集,這個攝影鏡頭對準的就是希臘,這是許嵩鏡頭下的西方文明古國希臘。說起希臘,我們都知道它是一個文明古國,希臘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文明,這裡被視為西方文明開始的地方。在公元3000年這裡就出現了米諾斯文明,公元前1600年出現邁錫尼文明。直到公元前800年開始形成奴隸制城邦國家,到前5世紀發展到了鼎盛黃金時期。
  • 希臘的馬其頓難題
    馬其頓的日益強大引起了越來越多希臘人的注意。面對腓力二世的強勢擴張,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以德謨斯提尼為代表的反馬其頓派認為,較希臘城邦而言,馬其頓是相對落後的文明,如果任由其發展壯大,控制和侵奪希臘的城邦和地盤,勢必會令希臘諸城邦的自由和民主遭到侵奪,財產蒙受損失,會危及每個公民的根本福祉。德謨斯提尼提出,希臘城邦的政治架構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比馬其頓要先進得多。
  • 希臘一條運河,把一個半島變成島嶼
    希臘的科林斯運河,是1881年至1893年建造的,共長6.3千米。運河上方有橋梁,還通了火車。科林斯運河開通後,走這個捷徑,比繞行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大約可以節約700公裡航程。運河壁上的巖石有的已經鬆弛,時有脫落現象,造成巨石掉落,下雨天尤其危險。
  • 地中海沿岸有四大半島,每個半島都產生了一個地跨三大洲的帝國
    假如我們仔細觀察地中海的話,會發現地中海周圍的文明都發生在海中的半島之上,那些大帝國同樣是從半島開始逐漸擴張而形成的。1、巴爾幹半島——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者是亞歷山大大帝,其起家之地在古希臘北部的馬其頓,這裡便屬於巴爾幹半島。
  • 自然的分裂與拯救——早期尼採論現代國家與希臘傳統
    [3] 歐洲基督教及其教會權威的「消退」,使現代世界中的諸民族與無數個體分裂成敵對狀態,成為一個「不再是世界」的世界。在「第三沉思」中,尼採將推動市民社會的本質力量稱為「靈魂的卑鄙和自私衝動」以及「最粗俗最邪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