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南部,伯羅奔尼撒半島,靠什麼打敗波斯?

2020-12-08 騰訊網

巴爾幹半島南部稱為希臘半島,最南部稱為伯羅奔尼撒半島,面積約為2.15萬平方公裡,是海南島的2/3左右。

希臘半島與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結合部,大約只有6.3公裡寬,羅奔尼撒半島接近四面環海了。早在古希臘文明之前,伯羅奔尼撒半島上有亞加亞、伊利斯、阿卡狄亞、阿爾戈利斯、麥加尼亞、拉哥尼亞等民族。若按照我們東方的習慣,會在這個結合部修築一道長城。但半島並未統一成一個國家,再加上這些都有民族海洋屬性,不會認為修長城有多大意義。

古伯羅奔尼撒半島人不修長城,他們卻想挖一條運河。希臘半島東西海上交通,要繞著伯羅奔尼撒半島走,如果挖通這6.3公裡寬的結合部,大約可以節約700公裡航程。別看只有6.3公裡,但工程量巨大,古人躍躍欲試,卻不得不放棄,等待技術進步。

等到1881年至1893年,希臘人終於利用先進技術挖通運河,後來在上方修建橋梁,甚至還通了火車。科林斯運河長約6343米,頂部寬24.6米,底部寬21.3米,水深8米,巖石壁高出海平面90米,呈近乎垂直的80°角。

科林斯運河連接塞隆尼海灣與科林斯海灣,縮短航程約700公裡,但航道狹窄,稍微大一點的船必須用小船拖拽,以免撞擊巖壁。科林斯運河內只能單向通行,東西方向的船隻輪流通過。由於通行費昂貴,貨船一般不走運河,這裡主要是旅遊船。每天僅有約30條船經過運河,其中大多數是渡輪和旅遊船。

公元前1100年至前950年期間,伊庇魯斯和馬其頓的多利亞人進入伯羅奔尼撒半島,建立斯巴達城邦。斯巴達人侵略性極強,通過戰爭逐漸迫使半島上其他城邦臣服,不服的全都成了奴隸。

斯巴達人是戰鬥民族,嬰兒出生後不久,母親會給孩子喝紅酒,如果孩子得以倖存,則由孩子的父親帶到城主面前接受檢驗,瘦弱者會丟進深山餵狼。

斯巴達男孩7歲脫離父母,編入團隊進行殘酷嚴格的軍事訓練。他們訓練成絕對服從,身手敏捷,不懼生死的軍人。12歲編入少年隊,只能光身赤腳,不論天氣冷暖均只許穿一件外套。20歲成為正規軍人,60歲才能退役,出類拔萃者可進入元老院。

斯巴達女人進行艱苦的體格訓練,他們認為只有強壯的母親,方能孕育出勇悍的戰士。斯巴達母親送兒子上戰場,說得最多的話是:「孩子,帶著盾牌回來,或者躺在盾牌上。」意思是戰勝歸來,或戰死,絕不要當逃兵。

斯巴達有三種人可以有墓碑:神職人員,戰士在一場勝利戰爭中陣亡,婦女在分娩時去世。

斯巴達行「二王制」,兩個國王分別來自較高級的亞基亞德家族,與較低級的歐裡龐提家族。二王室不準聯姻,以防二王的權力合一。

斯巴達的執政官五人,每年由人民公決,權力遠在國王之上。但執政官的任期僅一年,大事須經五人意見一致才有效。元老院由28名60歲以上人和兩位國王組成,共30人,以限制執政官。

斯巴達分為3個階層:斯巴達人(多利亞人的後代)、庇裡阿西人(順從者的後代)、希洛人(奴隸,又稱黑勞士)。

希洛人是斯巴達人的公有財產,斯巴達人經常將他們拖至公共場所任意欺凌。希洛人每年均要被鞭笞一次,目的就是要希洛人牢記其奴隸身份。甚至每年組織斯巴達少年結隊殺戮希洛人,以此培養斯巴達少年的戰鬥精神,也削弱希洛人的反抗。

公元前500年前後,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斯巴達通過武力、外交等手段,建立伯羅奔尼撒聯盟。斯巴達作為盟主,有權調動其他城邦1/3的兵力。

公元前480年,波斯軍隊進攻斯巴達。在十年前的馬拉松戰爭中,斯巴達派出兩千人支持雅典,那支軍隊一直到戰爭剛結束才抵達,這次斯巴達人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波斯這次出動5到10萬大軍,國王薛西斯一世御駕親徵,軍力空前。希臘各城邦派出約6700人,由斯巴達人統率,前往溫泉關抵禦。

希臘聯軍6700人中,斯巴達人只有300,剩下都是希臘其他城邦和奴隸軍。溫泉關一邊是大海,一邊是陡峭山壁,因附近有熱湧泉而得名,是個易守難攻的通道。

斯巴達300人由國王列奧尼達率領,斯巴達人出徵時,一王出徵,一王留守。

希臘聯軍奮勇抵抗死守溫泉關,在第一天成功阻擊兩萬人的進攻,第二天成功阻擊五萬人的衝鋒。

戰爭的結果,希臘幾乎全軍覆沒,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戰死。斯巴達300人有兩人倖存,一位因為眼疾沒有戰場,回來後遭千夫所指,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遭到羞辱,他以命換命,犧牲在另一場戰爭中。另一位是哨兵,距戰場有點距離,回來後不堪受辱自殺。

斯巴達人率眾抵擋波斯軍隊長達三天,造成波斯約2萬人傷亡,把對方拖得筋疲力盡,士氣大損,為雅典海軍贏得時間。不久後雅典海軍擊敗波斯海軍,陸地上希臘各城邦也接連取得勝利,波斯再無力主動攻入今希臘境內。

更多希臘歷史地圖,請訂閱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相關焦點

  • 希臘半島城邦制的聯合與分裂
    聯合:希臘政治擴張的步伐在公元前4世紀就已經開始。例如:希臘若干城邦結合起來,組成較大的聯盟集團。在希臘和波斯戰爭以前,斯巴達已經在它的軍事領導下,與其他一些城邦達成共識,並組成伯羅奔尼撒聯盟。雅典打敗波斯人之後,愛琴海諸城也在雅典的管理下實現統一。
  • 希臘反思伯羅奔尼撒半島森林大火起因
    新華網雅典8月29日電 (記者 梁業倩)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大火已經連續燃燒了6天。熊熊大火吞沒了大片松樹林和橄欖樹林,一些村莊被毀,數千人逃離家園,已造成64人死亡。  希臘媒體分析認為,本次火災是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的原因。
  • 在伯羅奔尼撒做一名水手
    希臘地處南歐,緊鄰愛琴海,有了古希臘文明的支撐,這裡的節日在歐洲也是別具一格,具有海洋的藍色氣質。希臘最早被人們知曉的大概就是伯羅奔尼撒半島,在中學的課本中一篇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讓我們充滿了敬畏。伯羅奔尼撒半島在地理上位於希臘大陸的最南端。最初它是一個島嶼,但該地區強烈的地殼運動使它與希臘大陸兩次合併和分開。後來,海水的再一次退卻形成了科林斯地峽。
  • 來伯羅奔尼撒半島採蘑菇
    伯羅奔尼撒半島(Peloponissos /Peloponnese /Peloponnesus)位於希臘南部,面積21439平方公裡
  • 希臘一條運河,把一個半島變成島嶼
    希臘的科林斯運河,是1881年至1893年建造的,共長6.3千米。運河上方有橋梁,還通了火車。科林斯運河開通後,走這個捷徑,比繞行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大約可以節約700公裡航程。運河壁上的巖石有的已經鬆弛,時有脫落現象,造成巨石掉落,下雨天尤其危險。
  • 希臘史13:古希臘歷史時間軸與大事年表,簡說古希臘歷史
    約公元前3000年後,先後有3波外來部族遷入希臘地區:亞該亞人(Achaeans)約於公元前3000年前後從薩塞利(Thessaly)方向(即北方)遷入希臘,據研究推測其於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1100年間創造了邁錫尼文明,後在多裡安人入侵時被驅趕至伯羅奔尼撒半島北部的亞該亞地區。「亞該亞人」這個名稱曾在《伊利亞特》中被用於指代所有希臘人。
  • 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幹半島
    歐洲總面積約為1016萬平方千米,半島數量眾多,其中主要的半島有四個,分別是位於歐洲北部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該半島呈東北西南走向,總面積約為75萬平方千米,是歐洲面積最大的半島,此外還有位於歐洲南部的三個半島,從西往東分別是「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幹半島」。
  • 地理大發現,地圖上那些半島中的半島
    何為半島?半島就是陸地的一部分深入海洋,另一部分連接大陸的部分。在世界地圖上很容易找到一些大型半島,比如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中南半島。但有一種情況,就是在一個半島上又有一小部分陸地伸出去,這就形成了半島中的半島的情況。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幾個典型的案例。
  • 希臘推薦景點和線路
    希臘共和國,簡稱希臘(希臘語:Ελλ δα,英語:Greece),是地處歐洲東南角、巴爾幹半島南端的共和制國家。全國由半島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和愛琴海中的3000餘座島嶼共同構成。希臘為連接歐亞非的戰略要地,本土從西北至正北分別鄰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保加利亞三國,東北與土耳其國境接壤。
  • 古希臘內戰,戰勝的斯巴達為何沒能像秦朝一樣統一希臘?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們講到了希波戰爭,希波戰爭使得一眾希臘城邦,在面臨強敵波斯時集體抱團。但是希波戰爭結束後,提洛同盟的功能已經發生退化,變成雅典保持和加強其在愛琴海上霸權的工具。
  • 世界名人史:斯巴達同盟和希臘城邦的動亂,鞏固了斯巴達的霸權
    隨著波斯之極力支持在其控制下的希臘城邦的各個僭主,斯巴達對僭主的仇恨又和對波斯的敵意交織在一起了。斯巴達的目的在於制止波斯的擴張和加強斯巴達同盟在希臘的地位。約公元前524年,斯巴達發動了對親波斯的僭主,薩摩斯的波利克拉特的進攻,而波利克拉特這時正擁有東愛琴地區最強大的艦隊,並曾樂於支援波斯徵服埃及。斯巴達的海軍,在科林斯協助之下,控制了愛琴海。
  • 希臘十大旅遊勝地(上)
    希臘以其眾多的歷史遺蹟、被粉刷成白色的村莊、陽光燦爛的海灘、美味的烹飪和友好的氛圍而聞名遐邇,難怪它能躋身歐洲頂級旅遊目的地之列。但希臘旅遊業發達的首要原因就是這裡的風景真是太美了。通常,你可以在許多分散的島嶼上發現希臘的美,它們就像希臘半島周圍海域中的小寶石。每一個島嶼都有著令人驚嘆的風景、歷史遺蹟、夜生活和文化樂趣。
  • 希臘史17:古希臘的殖民世界——圍繞著池塘的螞蟻或青蛙
    除了米利都人的殖民外,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多利安人也在馬爾馬拉海沿岸的達斯西利姆、西阿斯、阿斯特克斯、加爾西頓和黑海南岸的席哈克裡阿等地建立了殖民地。來自希臘本土阿提卡半島的麥加拉先後建立了阿斯塔庫斯、卡爾塞頓以及非常著名的拜佔庭(Byzantium)。由於拜佔庭扼守的海峽是進出黑海的重要通道,在當時是一座軍事重鎮,具有相當重要的戰略意義。
  • 位於地中海東部的「希臘」是什麼氣候類型,氣候特徵是怎麼樣的?
    從七大洲的角度來看,希臘屬於歐洲,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中海的東部地區,屬於歐洲地理分區中的南歐地區(歐洲西部可以分為北歐、西歐、中歐和南歐等分區),希臘位於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的巴爾幹半島的南部,主要的領土由伯羅奔尼撒半島和位於愛琴海中的三千多座島嶼共同組成,總面積約為13.2萬平方千米
  • 地圖看世界;希臘地跨亞洲和歐洲
    希臘地跨亞洲和歐洲。(希臘國旗挺特別)希臘由希臘半島、半島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和愛情海中的三千餘座島嶼共同構成。希臘為連接歐亞非的戰略要地。1821年希臘爆發獨立戰爭,1832年希臘建立希臘王國;一戰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崩潰,希臘獲得了大量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領土。
  • 義大利希臘雨雪天氣將致 希臘超市獲準銷售防寒品
    歐聯網11月19日電,據歐聯通訊社報導,根據義大利國家氣象臺和希臘國家氣象局18日天氣預報,從20日開始,義大利天氣將迅速轉涼,冷空氣將從義大利北部向南方移動,中南部亞平寧山脈地區將迎來雨雪天氣;希臘從19日凌晨起,全國多地區將會出現大風暴雨天氣,部分地區會遭遇冰雹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