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半島南部稱為希臘半島,最南部稱為伯羅奔尼撒半島,面積約為2.15萬平方公裡,是海南島的2/3左右。
希臘半島與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結合部,大約只有6.3公裡寬,羅奔尼撒半島接近四面環海了。早在古希臘文明之前,伯羅奔尼撒半島上有亞加亞、伊利斯、阿卡狄亞、阿爾戈利斯、麥加尼亞、拉哥尼亞等民族。若按照我們東方的習慣,會在這個結合部修築一道長城。但半島並未統一成一個國家,再加上這些都有民族海洋屬性,不會認為修長城有多大意義。
古伯羅奔尼撒半島人不修長城,他們卻想挖一條運河。希臘半島東西海上交通,要繞著伯羅奔尼撒半島走,如果挖通這6.3公裡寬的結合部,大約可以節約700公裡航程。別看只有6.3公裡,但工程量巨大,古人躍躍欲試,卻不得不放棄,等待技術進步。
等到1881年至1893年,希臘人終於利用先進技術挖通運河,後來在上方修建橋梁,甚至還通了火車。科林斯運河長約6343米,頂部寬24.6米,底部寬21.3米,水深8米,巖石壁高出海平面90米,呈近乎垂直的80°角。
科林斯運河連接塞隆尼海灣與科林斯海灣,縮短航程約700公裡,但航道狹窄,稍微大一點的船必須用小船拖拽,以免撞擊巖壁。科林斯運河內只能單向通行,東西方向的船隻輪流通過。由於通行費昂貴,貨船一般不走運河,這裡主要是旅遊船。每天僅有約30條船經過運河,其中大多數是渡輪和旅遊船。
公元前1100年至前950年期間,伊庇魯斯和馬其頓的多利亞人進入伯羅奔尼撒半島,建立斯巴達城邦。斯巴達人侵略性極強,通過戰爭逐漸迫使半島上其他城邦臣服,不服的全都成了奴隸。
斯巴達人是戰鬥民族,嬰兒出生後不久,母親會給孩子喝紅酒,如果孩子得以倖存,則由孩子的父親帶到城主面前接受檢驗,瘦弱者會丟進深山餵狼。
斯巴達男孩7歲脫離父母,編入團隊進行殘酷嚴格的軍事訓練。他們訓練成絕對服從,身手敏捷,不懼生死的軍人。12歲編入少年隊,只能光身赤腳,不論天氣冷暖均只許穿一件外套。20歲成為正規軍人,60歲才能退役,出類拔萃者可進入元老院。
斯巴達女人進行艱苦的體格訓練,他們認為只有強壯的母親,方能孕育出勇悍的戰士。斯巴達母親送兒子上戰場,說得最多的話是:「孩子,帶著盾牌回來,或者躺在盾牌上。」意思是戰勝歸來,或戰死,絕不要當逃兵。
斯巴達有三種人可以有墓碑:神職人員,戰士在一場勝利戰爭中陣亡,婦女在分娩時去世。
斯巴達行「二王制」,兩個國王分別來自較高級的亞基亞德家族,與較低級的歐裡龐提家族。二王室不準聯姻,以防二王的權力合一。
斯巴達的執政官五人,每年由人民公決,權力遠在國王之上。但執政官的任期僅一年,大事須經五人意見一致才有效。元老院由28名60歲以上人和兩位國王組成,共30人,以限制執政官。
斯巴達分為3個階層:斯巴達人(多利亞人的後代)、庇裡阿西人(順從者的後代)、希洛人(奴隸,又稱黑勞士)。
希洛人是斯巴達人的公有財產,斯巴達人經常將他們拖至公共場所任意欺凌。希洛人每年均要被鞭笞一次,目的就是要希洛人牢記其奴隸身份。甚至每年組織斯巴達少年結隊殺戮希洛人,以此培養斯巴達少年的戰鬥精神,也削弱希洛人的反抗。
公元前500年前後,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斯巴達通過武力、外交等手段,建立伯羅奔尼撒聯盟。斯巴達作為盟主,有權調動其他城邦1/3的兵力。
公元前480年,波斯軍隊進攻斯巴達。在十年前的馬拉松戰爭中,斯巴達派出兩千人支持雅典,那支軍隊一直到戰爭剛結束才抵達,這次斯巴達人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波斯這次出動5到10萬大軍,國王薛西斯一世御駕親徵,軍力空前。希臘各城邦派出約6700人,由斯巴達人統率,前往溫泉關抵禦。
希臘聯軍6700人中,斯巴達人只有300,剩下都是希臘其他城邦和奴隸軍。溫泉關一邊是大海,一邊是陡峭山壁,因附近有熱湧泉而得名,是個易守難攻的通道。
斯巴達300人由國王列奧尼達率領,斯巴達人出徵時,一王出徵,一王留守。
希臘聯軍奮勇抵抗死守溫泉關,在第一天成功阻擊兩萬人的進攻,第二天成功阻擊五萬人的衝鋒。
戰爭的結果,希臘幾乎全軍覆沒,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戰死。斯巴達300人有兩人倖存,一位因為眼疾沒有戰場,回來後遭千夫所指,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遭到羞辱,他以命換命,犧牲在另一場戰爭中。另一位是哨兵,距戰場有點距離,回來後不堪受辱自殺。
斯巴達人率眾抵擋波斯軍隊長達三天,造成波斯約2萬人傷亡,把對方拖得筋疲力盡,士氣大損,為雅典海軍贏得時間。不久後雅典海軍擊敗波斯海軍,陸地上希臘各城邦也接連取得勝利,波斯再無力主動攻入今希臘境內。
更多希臘歷史地圖,請訂閱微信公眾號,地圖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