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邪惡之眼」,中科院院士用3D列印「積木」拼出來了...

2020-12-08 上觀

誰也沒注意,一位演講者「偷偷」帶了個小包上臺,而且在臺上講著講著就從包裡拿出「積木」玩起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原校長饒子和「偷偷」帶了個小包上臺。

這位鶴髮童顏的「頑童」院士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原校長饒子和。

在11月27日召開的首屆中國衛生健康科技創新發展大會上,饒子和院士用手裡的3D列印「積木」,拼出了新冠病毒的「邪惡之眼」——吸入從人體細胞中掠奪的生物資源,噴湧出海量病毒。


能夠拼裝,是因為之前做了詳盡破解,畫出了精準到2.9埃(10的-10次方米)的草圖。

要高精度破解這樣的結構並非易事,不僅要分離純化出大量的病毒蛋白,保持病毒「邪惡之眼」的原貌,讓其來到冷凍電鏡下超清掃描,還要基於大量的數據進行超複雜的結構運算,搞清每個零件(原子)的位置,包括角度、能量。

基於2003年以來對冠狀病毒蛋白的經年積累性研究,饒子和院士領導新冠病毒攻關小組(主要成員包括上海科技大學的王權以及清華大學的婁智勇)與疫情賽跑,僅用3周時間就摸清了蛋白提取的工藝,獲得高質量的「邪惡之眼」核心蛋白。

在上海科技大學的平臺支持下,團隊破解了相關結構,解析度達到了高精度的2.9埃,4月10日,《科學》雜誌對此做了報導。

「仍需要解釋清楚新冠病毒蛋白的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催化RNA合成的;二是藥物的抑制機制是什麼樣的。」饒子和說。

這就好比打仗拿到了「兵力部署圖」,還要弄清敵人的「運動戰術」。不僅要靜態的照片,還要動態的視頻。

現實中的「暗黑生產」也確實是極具程序性的,堪比AI產線的自動化和自適應。在RNA裝配的不同階段,都會有蛋白構象和蛋白模塊的變化。

5月22日,《細胞》雜誌發表了團隊對上面兩個問題的追蹤研究結果。

人們發現新冠病毒在整個催化過程中,它竟然會讓聚合酶複合體進行「轉位」的變化,猶如「機器手臂」在生產線上的翻轉。

而瑞德西韋正是在「轉位後」才得以成功經歷催化過程「混入」了生成的RNA中。這是首次從機理機制上驗證了瑞德西韋可能有效的抑制機制。

相關焦點

  • 像拼搭樂高積木一樣製備量子糾纏態
    將多個粒子的狀態進行拆解後重新「組合編排」,這樣便會像拼搭樂高積木一樣產生出糾纏態。硬 核 科 普「死神」蝙蝠是如何與病毒共舞的?全球遭遇新冠檢測難題,多國專家聯合支招警惕!不應過度解讀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分析莫被誤導!
  • 科學家正研究3D列印微型人體器官,用於測試新冠病毒藥物
    科學家正研究3D列印微型人體器官,用於測試新冠病毒藥物 站長之家(ChinaZ.com) 7月28日 消息:不管是研究治療新冠肺炎還是其它疾病的方法
  • 專家稱新冠病毒傳播方式邪惡:受感染細胞長滿帶病毒的觸手狀刺突
    6月27日美媒報導,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人員首次用顯微鏡拍攝到新冠病毒感染健康細胞的過程。專家稱新冠病毒傳播方式十分邪惡,根據圖像顯示,受感染細胞會長出名為「絲狀偽足」的觸手狀刺突,在這種刺突中長滿了新冠病毒顆粒。
  •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首次解析新冠病毒的「邪惡之心」
    在參評成果中,新冠病毒相關成果佔比最大,相關工作均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展現了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科學家在面對全新課題時招之能戰的快速反應能力,相關科學探索引領人類更加深了對於新冠病毒的認知。最終入選十大進展的知識創新類項目「首個新冠病毒蛋白質三維結構的解析及兩個臨床候選藥物的發現」和技術創新類項目「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的構建」,對防控當前全球面臨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重大意義。
  • 從零開始講述3D列印原理(一)
    恭喜你,你完成了一個3D列印作品!這個簡單的例子體現了3D列印中逐層疊加的思想。接下來,要搭建一個直徑為4cm,高為1cm的圓柱體,顯然用這堆積木無法做到。但若這些積木的體積能變得足夠小,就可行。我們就用沙子代替積木,先在桌面上鋪成一個4cm直徑的圓(姑且假設我們可以用沙子鋪出一個標準圓形),噴上強力膠,再鋪第二層,再噴強力膠,以此類推,最終將得到一個4cm直徑,高1cm的圓柱。用類似方法,還可以組合出很多其他形狀的物體,而且沙子顆粒體積越小,則組合出來的物體表面就越光滑。可以想像,要是用麵粉來代替沙子,得到的物體表面肯定會光滑得多。為了方便描述,我把沙子和麵粉這類小顆粒為基本單元。
  • 石正麗研究員及陳化蘭院士新研究發現,貓咪對新冠病毒易感
    因此,哪些動物模型可以應用於新冠病毒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開發?3月3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陳化蘭院士等人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發表題為:Susceptibility of ferrets, cats, dogs, and different domestic animals to SARS-coronavirus-2 的研究論文,研究動物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
  • 透視新冠病毒「真身」
    她事後回憶,當時的心情喜憂參半:憂的是,病毒濃度如此之高;喜的是,經過連續多日高強度的實驗,終於提純成功了。 頭一個月,李賽團隊採集了100TB新冠病毒結構數據,從中篩選出2294顆病毒顆粒,並從病毒表面挑選出5.5萬個刺突蛋白、病毒內部挑選出2萬個核糖核蛋白複合物。 新冠病毒屬於囊膜病毒,其顯著特點是「千毒千面」,每一顆病毒的模樣都不一樣。
  • 新冠病毒變異疫苗還有用嗎 院士專家及疫苗企業這麼說
    最近,英國發現變異新冠病毒的消息在全世界引發恐慌,據外媒報導,新病毒的傳播速度增加70%,不僅英國,多個國家出現相關病例。變異病毒是否意味著更高的傳染性?目前推出的新冠疫苗是否對其依然有效?圍繞新冠病毒變異背後的諸多問題,中國工程院鍾南山院士鍾南山、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等知名專家,拜恩泰科、莫德納等新冠疫苗研發企業以及世界衛生組織都作了回應。
  • Nature|新冠病毒水解酶結構!多種病毒抑制作用小分子!
    依賴RNA聚合酶)被認為是新冠病毒的兩大重要靶點。饒子和院士團隊在疫情發生以來通過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院士團隊、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楊海濤等組成的新冠病毒應急公關團隊就利用前期抗SARS藥物研究積累的經驗,開展抗2019-nCoV藥物研究。
  •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湖南率先探索「3D列印+精準醫療」
    增材製造行業的院士、專家,還有航空航天、裝備、材料、檢測等龍頭企業的代表,共同探討了增材製造技術的前景及發展趨勢。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圍繞「3D列印+」作主題發言。盧秉恆在接受星辰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做好「3D列印+」這篇文章後,增材製造將為湖南乃至全國的智能製造業發展,帶來更強大的助力。(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右]在大會新聞中心接受採訪。)
  • 對鍾南山院士新冠病毒「環境傳人」的研判不可姑妄聽之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環球網12月19日) 鍾南山院士作為我國資深傳染病醫學專家,在傳染流行病研究方面功績卓著,武漢發生疫情後,鍾南山院士忘我工作,對阻止疫情立下汗馬功勞。
  • 快樂拼積木,輕鬆學英語-會說英語的智能積木
    最近關注的一款極具趣味的智能學習積木,有助於孩子的拼音啟蒙及英語學習,讓孩子在玩耍同時,快樂拼積木,輕鬆學習英語。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款會說英語的智能學習積木-拼我學習積木。【細節設計】拼我學習積木作為一款會說英語的智能學習積木,採用的是創新性的積木式學習模式,適用於3-10歲的孩子使用,而且操作簡單方便,無需聯網和下載手機APP,開機即用,每一次的拼接都會發音,包括字母、單詞等等,既可以當做積木把玩,同時又附帶英語學習功能,讓孩子在玩樂的同時學習英語,寓教於樂。
  • 專家稱新冠病毒傳播方式「十分邪惡」 ,利用絲狀偽足提高感染效率,千萬不能大意!
    專家稱新冠病毒傳播方式邪惡美媒報導,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人員首次用顯微鏡拍攝到新冠病毒感染健康細胞的過程。
  • 半夜藥叫:雙黃連「治療」新冠病毒?當事院士試圖澄清
    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冠病毒!」「上海藥物所、武漢病毒所聯合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新華社「新華視點」、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率先發聲,科技日報、中青報、文匯報等媒體也紛紛奔走相告、廣泛報導。相關報導信源單一,主要內容大同小異,主要是介紹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和武漢病毒所「聯合研究初步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
  • 真實3D圖像曝光,新冠病毒長這樣
    通過提取、掃描和數位化樣本中完整的新型冠狀病毒顆粒,研究團隊成功拍攝到該病毒的3D圖像。冷凍電子顯微鏡斷層掃描技術讓人們看到了新冠病毒的真面目。我們對新冠病毒已經耳熟能詳了。那麼,它長什麼樣你知道嗎?2020年9月1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課題組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的合作成果。
  • 中科院聯合研發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進入臨床三期試驗丨轉化亮點
    感謝對中科院科技創新工作的鼓勵和支持!今日推薦候選條目《中科院聯合研發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進入臨床三期試驗》,投票請點「閱讀原文」。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為有效預防和控制新冠病毒的進一步擴散和流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快速響應,立即啟動疫苗研究工作,依託生物安全平臺優勢,與國藥集團中生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開展滅活疫苗研發。
  • 今日科技話題:高分十四號衛星、月球軌跡交會對接、花開基因、新冠病毒、3D列印、自由基
    新冠病毒究竟是如何劫持並迅速對人肺細胞造成損害的通過將生物工程人類肺泡細胞與高精度質譜技術相結合,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繪製出首張人肺細胞感染新冠病毒的分子反應圖,從而為阻斷新冠病毒提供了病理學基礎和新的治療靶標。研究人員發現,一種重要的蛋白質修飾類型——磷酸化,在被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細胞中變得異常。蛋白質的磷酸化在調節生物體細胞內的蛋白質功能中起主要作用,在正常細胞中,蛋白質豐度和蛋白質磷酸化通常是高度受控的過程。
  • 懸浮生物3D列印:履行生物列印漂浮的承諾
    佛羅裡達大學的Angelini小組的工作證明了他們的懸浮介質——一種以聚丙烯酸顆粒為基礎的懸浮介質(Carbopol;Lubrizol, Wickliffe, OH),用於近距離列印具有獨特生物形態的結構。利用懸浮介質,利用擠壓印表機提供的潛力,在x、y和z平面上移動;因此,與自然形態更相似的結構現在可以用3D列印出來。
  • 中科院微生物所一新冠疫苗完成二期臨床試驗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3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重慶智飛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新冠病毒重組亞單位疫苗Ⅰ/Ⅱ期臨床試驗揭盲結果日前出爐:揭盲結果符合預期,新冠病毒重組
  • 新冠病毒真實3D圖像來了!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小小的病毒是如何感染全球近億人的? 第一次,包括中國科研人員在內的一支國際團隊「拍攝」到了新冠病毒的3D影像。 早在去年9月1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雜誌就在線發表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賽實驗室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的合作成果。他們利用冷凍電鏡斷層成像和子斷層平均重構技術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的全病毒三維結構。這一研究成果,為最新的3D病毒科普影像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