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注意,一位演講者「偷偷」帶了個小包上臺,而且在臺上講著講著就從包裡拿出「積木」玩起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原校長饒子和「偷偷」帶了個小包上臺。
這位鶴髮童顏的「頑童」院士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原校長饒子和。
在11月27日召開的首屆中國衛生健康科技創新發展大會上,饒子和院士用手裡的3D列印「積木」,拼出了新冠病毒的「邪惡之眼」——吸入從人體細胞中掠奪的生物資源,噴湧出海量病毒。
能夠拼裝,是因為之前做了詳盡破解,畫出了精準到2.9埃(10的-10次方米)的草圖。
要高精度破解這樣的結構並非易事,不僅要分離純化出大量的病毒蛋白,保持病毒「邪惡之眼」的原貌,讓其來到冷凍電鏡下超清掃描,還要基於大量的數據進行超複雜的結構運算,搞清每個零件(原子)的位置,包括角度、能量。
基於2003年以來對冠狀病毒蛋白的經年積累性研究,饒子和院士領導新冠病毒攻關小組(主要成員包括上海科技大學的王權以及清華大學的婁智勇)與疫情賽跑,僅用3周時間就摸清了蛋白提取的工藝,獲得高質量的「邪惡之眼」核心蛋白。
在上海科技大學的平臺支持下,團隊破解了相關結構,解析度達到了高精度的2.9埃,4月10日,《科學》雜誌對此做了報導。
「仍需要解釋清楚新冠病毒蛋白的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催化RNA合成的;二是藥物的抑制機制是什麼樣的。」饒子和說。
這就好比打仗拿到了「兵力部署圖」,還要弄清敵人的「運動戰術」。不僅要靜態的照片,還要動態的視頻。
現實中的「暗黑生產」也確實是極具程序性的,堪比AI產線的自動化和自適應。在RNA裝配的不同階段,都會有蛋白構象和蛋白模塊的變化。
5月22日,《細胞》雜誌發表了團隊對上面兩個問題的追蹤研究結果。
人們發現新冠病毒在整個催化過程中,它竟然會讓聚合酶複合體進行「轉位」的變化,猶如「機器手臂」在生產線上的翻轉。
而瑞德西韋正是在「轉位後」才得以成功經歷催化過程「混入」了生成的RNA中。這是首次從機理機制上驗證了瑞德西韋可能有效的抑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