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40歲的兩個人,一個感染新冠病毒後病情很重,而另一個感染後甚至不需要住院?
在美國醫生梅根·蘭尼(Megan Ranney)接觸過的新冠肺炎患者中,有些患者年齡、背景和健康狀況相似,而病情卻完全不同。他認為,年齡和基礎疾病只能是這一現象的影響因素之一,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統能產生自身抗體
一項新研究發現,在某些情況下,有些人——尤其是男性——會因為免疫系統受到來自人體自身的攻擊而出現問題。研究人員希望這一發現有助於他們開發針對這些患者的靶向治療方法。
在這項國際研究中,近1000名新冠肺炎患者中有10%的人體內的抗體使一種稱為幹擾素的關鍵免疫系統蛋白失效。這些抗體被稱為自身抗體,因為它們會攻擊人體本身。
「這是自疫情開始以來,我們對免疫系統所了解到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聖地牙哥斯克裡普斯研究所負責研究的執行副總裁埃裡克·託波爾( Eric Topol)表示,「這是一個突破性的發現。」
在該研究團隊領導的第二項科學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3.5%的危重患者基因發生了突變,這些基因控制著參與對抗病毒的幹擾素。
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感染與免疫中心副研究員、病毒學家安吉拉·拉斯穆森(Angela Rasmussen)稱,幹擾素是人體抵禦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就像人體內的火警和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它會敲響警鐘,激活一大群抗擊病毒的基因。
洛克菲勒大學聖吉爾斯傳染病人類遺傳學實驗室研究員張教授表示,幹擾素對於保護人體抵禦新病毒尤其重要。當感染了新冠病毒時,「人體內隨處都會響起警報,如果不發出警報,病毒可能會在你體內肆虐。」
該抗體研究主要作者、洛克菲勒大學研究員保羅·巴茨( Paul Bastard)想進一步了解抗幹擾素的自身抗體是否也會增加感染其他病毒的風險,比如流感病毒,「有些患者曾經感染過流感病毒,我們正在研究自身抗體是否對流感病毒有影響。」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分子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薩布拉·克萊因(Sabra Klein)表示,科學家早已發現病毒和免疫系統會在人體內進行某種競賽,病毒會進化出逃避免疫系統甚至抑制免疫系統反應的方式。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男女性新冠肺炎患者存在病症差異
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在受試患者中,約12.5%的新冠肺炎男性患者有幹擾素自身抗體,而這一比例在女性患者中僅為2.6%。
克萊因表示,這一結果出人意料,因為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女性中更為常見。他認為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
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生物學教授巖崎明子指出,參與免疫系統對病毒反應的幾個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女性有兩個染色體備份,每個基因都有兩個備份,這為女性提供了一個備用方案,以防某個基因的某個備份出現缺陷。然而,男性只有一個X染色體的備份。因此,如果X染色體上有缺陷或有害基因,他們就無法用該基因的其他備份來糾正這個問題。
巴茨指出,在研究中,就有一名體內出現自身抗體的女性,有一個罕見的遺傳條件:她只有一個X染色體。
新冠肺炎在中國出現時,專家們推測,中國男性比女性更愛吸菸,因此他們更容易感染這種病毒。但研究人員很快注意到,西班牙的男性也更容易死於新冠肺炎,然而西班牙男性和女性吸菸率大致相同。
專家猜測,男性在公共場合戴口罩的機率比女性低,且更容易推遲就醫時間,這可能會使男性面臨更高的風險。
但男女之間的行為差異只是部分原因。科學家表示,雌性激素可能會保護女性,而雄性激素可能會使男性處於更大的風險中。最近的研究還發現,肥胖症對新冠肺炎男性患者造成的危害遠高於對新冠肺炎女性患者的危害。
也許新冠肺炎女性患者死亡的機率比較小,但她們更有可能出現新冠肺炎後遺症。
研究表明,女性出現新冠肺炎後遺症的可能性是男性的4倍。這些後遺症狀可持續數周或數月,包括疲勞、虛弱和一種被稱為「腦霧」(brain fog)的精神混亂症狀。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注射幹擾素可能幫助患者戰勝病毒
巴茨表示,對患者進行幹擾素自身抗體篩查,可以幫助預測哪些患者更容易病情加重。巴黎的醫院現在就可以根據醫生的要求對患者進行篩查。
巴茨認為應該對每一個入院的人進行檢測,從而確定誰有患嚴重疾病的風險。
巴茨希望他的發現能帶來拯救生命的新療法。他指出,給這些患者注射一種不會因基因或自身抗體而失效的幹擾素,可能會幫助他們戰勝病毒。
事實上,近日發表在《柳葉刀·呼吸醫學雜誌》上的一項試驗性研究發現,吸入型幹擾素會有幫助。在這項研究中,隨機分配接受幹擾素β-1a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比其他患者恢復到足夠進行正常活動的可能性高出一倍多。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研究員內森·佩弗·斯馬賈(Nathan Peiffer Smadja)說,研究人員需要在一項規模更大的研究中證實這些發現。未來的研究應該檢測患者血液中的基因突變和抗幹擾素的自身抗體,看看他們的反應是否與其他人不同。
佩弗·斯馬賈指出,吸入幹擾素可能比注射形式的藥物效果更好,因為它直接輸送到肺部。不過,注射型幹擾素多年來一直用於治療其他疾病,而吸入型幹擾素仍處於實驗階段,無法在市場上買到。
佩弗·斯馬賈表示,醫生目前對幹擾素應該保持謹慎,因為世界衛生組織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注射幹擾素對新冠肺炎患者沒有益處。事實上,在接受幹擾素治療的患者中,死亡率有上升的趨勢。在病程後期給予幹擾素可能會導致一種破壞性的免疫過度反應,稱為細胞因子風暴,在這種反應中,免疫系統比病毒造成的損害更大。
目前全球已經啟動了100多個幹擾素的臨床試驗。醫療界表示,在更大規模的研究完成之前,巴茨的發現不太可能改變他們治療新冠肺炎的方式。
原文來源:KHN
原文標題:『Breakthrough Finding』 Reveals Why Certain COVID Patients 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