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感染新冠病毒,有人表現為重症,蝙蝠甚至不發病,原來和它密切相關

2020-11-26 騰訊網

大約85%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表現為輕症或中度症狀,但是15%左右可進展為重症,其中5%最終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衰竭。為什麼同樣的病原體感染會有不同結果?「感染了病毒的宿主出現了不同的免疫應答,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5月7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感染病與免疫研究所所長楊東亮,在未來論壇講述了新冠病毒與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

為什麼約85%的患者表現為輕症並更容易痊癒

病毒的生物結構非常簡單,沒有能夠支撐自己生命複製或繁殖的條件,必須寄生於其它宿主細胞內。病毒在宿主的免疫壓力下要得以生存就要不斷地進化,同樣地,免疫系統為了使宿主的個體生命得以延續,也會不斷地進化與完善。

人類免疫系統的功能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免疫防禦,主要有助於機體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但是這一功能需要精細地調節,如果免疫應答或免疫防禦過激或者不足,都可能造成有害的病理反應,如超敏反應或免疫缺陷。過激的抗病毒免疫反應不僅可以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細胞,也可能造成過度的細胞損傷、炎症甚至器官功能障礙,所以抗病毒的免疫應答過程中也有不利之處。而免疫缺陷會造成免疫防禦不夠或免疫應答不足,從而造成對病原生物更易感,導致更多病原生物的感染。

二是免疫自穩。人體細胞在不斷地生長、損傷、衰老和死亡。怎麼處理損傷或衰老的細胞呢?這就要靠免疫系統及時地識別並清除。但如果區別損傷和衰老的免疫應答認錯了對象,把正常細胞也作為損傷細胞清除了,這就會導致病理的反應,也就是免疫自穩發生了變化,我們稱之為自身免疫病,比如風溼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等都是自身免疫病。

三是免疫監視功能。免疫系統就像巡邏隊一樣,在人體內隨時進行巡邏,這有利於我們機體維持正常的生命,不得或者少得腫瘤。但是當免疫監視功能受損後,有可能無法有效識別和清除已發生突變或向惡性轉化的細胞,久而久之就可能導致腫瘤發生。

「新冠病毒感染可以激活先天和適應性免疫反應,有效的免疫應答有助於清除病毒,這就是為什麼約85%的患者會表現為輕症並更容易痊癒。」楊東亮說,但失控的炎症性反應和受損的免疫反應可能導致局部或全身組織損傷,這就會導致病毒不能被有效清除,從而使得疾病重症化。

蝙蝠體內存在新冠狀病毒為什麼不發病

根據目前的研究,許多科學家認為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來自蝙蝠,但蝙蝠為什麼不發病?它的免疫系統和人的免疫系統有何差別?「現在對這個問題還沒有一個非常肯定的答案,但有一些線索,其免疫系統是控制病毒和避免病毒對機體造成損傷的重要因素。」楊東亮說。

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病毒學研究發現,在蝙蝠體內存在上百種致病病毒,但對蝙蝠本身並不致病或不導致蝙蝠大量死亡。首先,蝙蝠的正常體溫達到40攝氏度,這就意味著它的代謝率很高,相當於我們人類每天都在高燒。高燒是體內的炎症反應的過程,可以動員免疫系統來防禦或清除病原體,但同時也加快了細胞的損傷和衰老,從而導致DNA損傷。蝙蝠在如此高代謝的情況下並不發生腫瘤,因為它具有很強的DNA修復機制。

蝙蝠在高代謝情況下,會發生高氧化應激反應,其中跟炎症信號通路相關的NF-κB通路特別強,這一通路在人體內天然免疫應答激活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蝙蝠在日常情況就處於高活化狀態,所以它始終處於天然免疫應答激活狀態。與此同時,蝙蝠的炎症小體的活性又比較低。這就使得蝙蝠具有高代謝性、高DNA修復能力、高天然免疫應答激活,同時又是低炎症活動的生理狀態,因此它既抑制了病毒繁殖,又使得機體能夠生存下去,也就是與病毒共存。

「這就是蝙蝠的免疫系統跟人類免疫系統的差別,以及可能導致蝙蝠成為一個自然病毒庫的基本機理。當然,這僅僅是目前科學研究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楊東亮說。

相關焦點

  • Nature:在日本和柬埔寨發現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
    柬埔寨的研究人員告訴《自然》雜誌,他們在冰箱中儲存的馬蹄蝠中發現了一種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同時,日本的一個研究小組也報告了另一種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冠狀病毒,該病毒也存在於冷凍蝙蝠糞便中。
  • 中美歐最新研究溯源:新冠病毒最早可能1948年在蝙蝠中出現
    研究人員使用有關新冠病毒亞屬的基因組數據,分析了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他們採用了 3 種方法來發現,RaTG13 和新冠病毒擁有共同的單一祖先譜系,估計新冠病毒分別在 1948 年、1969 年和 1982 年從相關的蝙蝠病毒亞屬中分化出來。
  • 新冠病毒對胖子太殘忍:容易感染、容易重症,連接種疫苗效果也打折扣
    nature研究人員指出,對於肥胖或超重的人來說,接種新冠疫苗後,身體內的抗體水平會降低並且持續時間不長。已知流感、B肝、破傷風、狂犬病疫苗,在肥胖人群中的免疫效果均弱於普通人群。理論上講,體重越大,疫苗劑量應該越大。所以,研究人員認為同樣的新冠疫苗,對於肥胖或超重人群而言,保護效果不如正常人群。
  • 科學與新冠病毒的競賽:感染人數為何遠超SARS?
    科學家和醫生們開始對這個病毒以及它引起的這場疫情的特點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然而,至今依然不清楚它具體來自哪裡、何時開始感染人類尤其是,也無法判斷這場大暴發將如何收場科學與新冠病毒的競賽「現在,在美國的醫院裡,如果有人出現呼吸系統疾病、肺部感染和發燒,醫生必然會問他們一個問題
  • 疫情下的蝙蝠專訪——揭秘蝙蝠攜帶病毒卻不發病的隱情
    針對最近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情況,有人提出蝙蝠是毒物庫,是罪魁禍首,應該趕盡殺絕,有人提出疑惑,好奇蝙蝠攜帶了這麼多病毒,為什麼自己不發病。今天,我們有幸請來了爭議的焦點對象蝙蝠,為我們一一解答疑惑。
  • 海外最新研究揭示蝙蝠攜帶新冠病毒可能直接感染人
    報導描述稱,「回到家後,田俊華主動隔離半個月,只要14天潛伏期不發病,就能幸運躲過。」我們無法知道田俊華在捕蝙路上是否一直那麼幸運。但是科學家已經證明了蝙蝠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而無需所謂的「中間宿主」。
  • 新冠病毒從何而來——從蝙蝠到人類的演變之路
    從蝙蝠開始,病毒經過怎樣的傳播和演變最終成為危害人類的新冠病毒,需要我們去好好探尋一番。而這些炎性相關基因的缺失使得蝙蝠體內的炎性反應水平很低,在攜帶病毒時也不會出現相應的炎性反應,導致其發病。  ,從而允許蝙蝠長期帶毒而不發病。
  • 新冠病毒的來源:由蝙蝠和穿山甲的病毒重組而來
    文章指出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是穿山甲可能性較大。文章的團隊是之前介紹過的華南農業大學的沈永義團隊,他們曾經開發布會指出新冠病毒可能來自穿山甲,並發表了相關論文如何評價鍾南山稱「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發源在中國」?​
  • 新冠病毒現有突變並不可怕,但需密切監測新突變
    103個新冠病毒(SARS-CoV-2)基因組的分型,藍色為L型,紅色為S型,圖中編號表示病毒採集地點和測序時間 | 來自《國家科學評論》3月2日,中國疾控中心譚文杰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程根宏等團隊合作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發表文章,也對新冠病毒基因組突變和重組情況進行了分析。
  • 日本蝙蝠身上也發現類似新冠的病毒,相似度達81%
    據日本共同社11月26日報導,東京大學病毒學副教授村上晉的研究小組近期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專業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從日本固有種蝙蝠糞便中檢測出了與新冠病毒一致度達81%的病毒,但他表示這種病毒「並非新冠病毒的直接源頭」。同時,另一個團隊在柬埔寨一種蝙蝠上,也發現一種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病毒。
  • 日本蝙蝠身上也發現類似新冠的病毒,相似度達81%
    據日本共同社11月26日報導,東京大學病毒學副教授村上晉的研究小組近期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專業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從日本固有種蝙蝠糞便中檢測出了與新冠病毒一致度達81%的病毒,但他表示這種病毒「並非新冠病毒的直接源頭」。同時,另一個團隊在柬埔寨一種蝙蝠上,也發現一種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病毒。
  • CNN:新冠病毒接觸量越高,重症住院風險越大
    這句名言是否適用於新冠病毒感染?CNN近期發布一份報告稱,接觸新冠病毒的劑量可能與發病症狀有關,有可能是無症狀、輕度症狀,或者是重症乃至死亡。如果實驗動物接觸很低劑量的病毒,它們就可以避免發病;當這個劑量到達某個水平時,就可能引發感染,導致動物患病;若我們用超過這個感染劑量的病毒攻擊動物,那麼高劑量的病毒就會導致嚴重的後果。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新冠病毒感染不一定需要特定劑量的病毒才能導致細胞感染,而是增加了病毒進入細胞並感染的機率,從而觸發連鎖反應。
  • 《自然》雜誌發文: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
    《自然》雜誌發文稱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胡定坤 張夢然)日前,由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中國中山大學、西湖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文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或與5大關鍵基因密切相關,這一發現為新冠治療藥物篩選提供了重要線索。
  • 《自然》雜誌發文: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
    《自然》雜誌發文稱  重症新冠患者可能與五大基因密切相關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胡定坤 張夢然)日前,由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中國中山大學、西湖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
  • 新冠最早鑑定者:病毒或曾隱秘傳播 不一定起源於武漢
    不過,新冠病毒和SARS-CoV在刺突蛋白(S蛋白,與宿主細胞受體相互作用的關鍵表面糖蛋白)上僅表現出72%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作者們提到,2013年在中國雲南採集的中華菊頭蝠樣本RaTG13和新冠病毒在核苷酸序列水平上相似性為96%。
  • 鍾南山院士分享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的戰略和進展
    同一天,輝瑞製藥帶來了新冠疫苗的好消息,他們與德國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共同開發新冠mRNA疫苗能有效阻止90%的感染。同時,為了儘量減少傳播風險,要求無症狀感染者和有密切接觸史但核酸檢測為陰性的居民居家隔離。
  • 吃了蝙蝠的流浪狗,可能才是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的源頭?
    之前,科學家們一直圍繞著蝙蝠(一種攜帶多種冠狀病毒的動物)來尋找一種首次將該病毒引入人類的中間動物宿主。從蛇、到穿山甲,都一度被高度懷疑為最可能的中間宿主,但實際上這些動物身上分離出來的冠狀病毒,與導致此次疫情的新冠病毒差異實在太大,最多證明它們有著共同的祖先,並不能證明是其將病毒感染給人類。
  • 同樣感染新冠,為何有人病重死亡,有人甚至不用住院?
    為什麼同樣40歲的兩個人,一個感染新冠病毒後病情很重,而另一個感染後甚至不需要住院? 在美國醫生梅根·蘭尼(Megan Ranney)接觸過的新冠肺炎患者中,有些患者年齡、背景和健康狀況相似,而病情卻完全不同。他認為,年齡和基礎疾病只能是這一現象的影響因素之一,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 香港大學最新研究推斷新冠病毒源於蝙蝠
    人民網香港5月15日電(記者陳然)由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表示,經最新研究證實,新型冠狀病毒能感染人類和中華菊頭蝠的腸道細胞,並保持強大的複製能力,研究結果支持新冠病毒很可能源於蝙蝠,人類腸道亦可能是另一種病毒傳播途徑。
  • 新冠病毒發生基因突變 發源地、宿主仍待明確
    論文顯示,最早的確診病例無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發病時間為2019年12月1日。論文截圖基因突變未必會明顯改變病毒功能與行為病毒究竟從何而來,目前仍無定論。但學界普遍認為,新冠病毒系自然起源,是一種動物源性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