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社會、心理互動形塑「新型消費社會」

2020-12-06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為一種基於移動互聯技術的新興電商銷售模式,「直播帶貨」已然崛起。「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年春季直播產業人才報告》顯示,「2020年2月份,淘寶新增100萬商家,新開播商家環比增長719%,用戶環比增長153%,並帶動平臺成交額同比翻倍,每周訂單量環比增速超20%」。這一背景為我們從「直播帶貨」切入,並基於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及進化社會心理學等多學科視角來探討移動互聯時代的「新型消費社會」構建提供了十分難得的契機。

  電商銷售打造新消費模式

  所謂「消費社會」即是法國社會學家鮑德裡亞(Jean Baudrillard)基於對資本主義社會歷史發展的考察所區分的兩種社會形態中的一種,另一種是「生產社會」。在鮑德裡亞看來,它們分屬於不同發展階段,其中「生產社會」是以物質匱乏為前提、以生產為主導組織起來的前工業社會。「消費社會」是以物質繁榮為前提、以消費為主導組織起來的後工業社會,人們身處其中並「學習消費」,「在消費中進行社會訓練」。參考餘源培、宗城等國內學者所作的梳理,可將鮑德裡亞的觀點簡要概括為以下五點。第一,「消費社會」使日常生活呈現出商品化特徵。第二,「消費社會」透過同等化消費實踐製造出了「平等」幻象,同時也讓個體毫無反思地耽於自我消費。第三,「消費社會」通過文化商業化實踐使日常生活愈發具有「流行文化」的性質,由此也「鑄就了大眾文化的繁榮」。第四,在「消費社會」中,大眾傳媒成為「製造欲望需求的重要工具」。第五,「消費社會」使消費行為成為以「地位區分」為指向的純粹的符號行為。人們「從來不消費商品本身」,而是「時常將商品用作突出自己的符號,或使自己與其自視為理想參照的所屬群體保持緊密聯繫,或以某一有著更高地位的群體為參照來與其所屬群體形成區隔」。

  當前中國語境下的「消費社會」與鮑德裡亞所謂的「消費社會」頗有相似之處,但它也因移動網際網路的廣泛滲透而呈現出新特徵,從時下的「直播帶貨熱」可窺見一斑。所謂「直播帶貨」其實就是一種通過電商平臺與直播模式的有效結合,將一定數量的受眾吸引到同一直播間中,進而以真人實時互動的形式構建出主播與受眾(亦即潛在買家,既可能是普通消費者,也可能是「粉絲」)高頻超強交互的場景,以此藉由群體動力效應來誘發更多交易行為的銷售模式。通過基於國內第三方數據監測機構克勞銳所提出的三元框架——「人(主播)—貨—場」對「直播帶貨」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它主要具有四個方面的特徵。一是主播知名化,即指主播多由兼具顏值與才藝,且時常被捧為「時尚達人」與「流行先鋒」的明星、網紅擔當。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網紅+明星」模式頗為風靡,由此也帶動了「粉絲經濟」的崛起。二是貨品多元化,即指帶貨品類多種多樣,其中既有美妝、服飾、食品、家電、汽車,又有各類知識分享課程,由此足見生活商品化程度之深。三是場景誘導化,即指主播藉由其與受眾的互動刻意建構出來的場景,因瀰漫著「熱鬧」「搶購」「質高價優,機不可失」氣氛,而對受眾的購買需求具有誘導性。四是消費衝動化,即是指受眾通常會在直播場景的誘導下,產生相關貨品不容錯失的購買意向,事實上,該貨品原本就不在購買計劃之列。

  社會情景激發個體核心社會動機

  透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移動網際網路確因具有開放性、交互性、終端可移動性等特性,而為「新型消費社會」的構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術基礎。根據傳播學家梅羅維茨(Joshua Meyrowit)提出的媒介情景理論,作為新興媒介的直播帶貨平臺本質上是信息系統,它們的出現在客觀上消解了由地域所限定的傳統時空觀,進而對既有社會場景起到合併或分隔作用,此即「直播帶貨」得以推動構建「新型消費社會」的時空條件。那麼,「新型消費社會」的構建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如欲回答這一問題,則須從受眾所浸身的「直播場景」談起。

  「直播場景」實際上就是一種「社會情景」。根據社會學家卡爾(Lowell Juilliard Carr)的觀點,所謂「社會情境」是一種具有突生性的「型構」,是由「人」「文化特質」「特定意義與關係」「動態過程」(如適應、互動、社會控制、社會變遷與重新適應)、「特定時間」及「特定場合」等因素結合而成。基於菲斯克(Susan T. Fiske)等學者所取得的相關研究成果來看,由於人類個體都需要依賴他人以求生存與繁衍,人類種系最終演化出了對社會情景的易受性,以及諸如追求共識、控制感、歸屬感及自我價值感、相信他人等核心社會動機。正是在這些核心社會動機的驅使下,身處社會情景之中的人們以「自我」為「心理透鏡」對社會情景做出選擇性解釋,並在此基礎上參與建構著社會情景。當然,社會情景反過來也是透過解釋對人們產生影響的。換個角度來看,人與社會情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其實也是文化傳播的過程。根據進化生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觀點,文化傳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人類個體在上述核心社會動機的驅使下觀察他人言行,進而在大腦中重建相關表徵,以此實現對先前存在於他人大腦中的「模因」——文化信息的基本單位——的複製的過程。綜上可見,「直播帶貨」實質上就是一個由主播主導的、以移動網際網路直播平臺為支撐、以人類種系所演化出的核心社會動機為動力、以貨品符號意義建構為核心、以「模因」創製與複製為基底的文化生產過程。當然,從中還可以管窺到「新型消費社會」構建背後技術與人性的深層互動。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所謂「人性」實際上是由人類先祖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為了有效解決其在「狩獵—採集時代」(亦即「舊石器時代」)所不得不直面的各類重複發生且攸關生存與繁殖的基本問題,而演化出的心理機制決定的。種系演化的緩慢性、基本問題的多樣性,以及兩性生理構造與社會分工的殊異性(男人負責狩獵,女人負責採集),從根本上決定了人性的相對恆定性、多維性及(兩性)差異性。基於此,套用進化心理學家考斯米德(Leda Cosmides)和託比(John Tooby)的話來講,在當前移動互聯時代,我們每一個人作為「現代頭顱中容納著舊石器心靈」的「摩登原始人」,都在參與「消費社會」的構建,由此使之呈現出諸多耐人尋味的景象。例如,青年女性(20—40歲)喜歡購物,是各類貨品特別是美妝、服飾等的主力消費群體,其非理性消費格外引人關注。當然,對於直播帶貨所誘導出的非理性消費,我們應通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來充分調動人性中所固有的能動性、反思性的一面,以此引導人們合理有節地進行消費。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相關焦點

  • 警惕消費社會的異化消費
    【關鍵詞】消費社會 符號 異化 【中圖分類號】F43/47 【文獻標識碼】A一般而言,消費社會是指社會生產相對過剩、商品買賣在經濟活動起主要作用的社會,消費成為刺激、拉動、維持生產的主要因素。與生產社會中人們對商品主要關注物理屬性和實用價值不同,在消費社會裡,人們追求的是商品附加值,也即商品的符號價值和文化價值。
  • 消費社會中文化審美的異化與重塑
    【摘要】在消費社會中能否改變「眼球經濟」,有賴於網際網路平臺和每位參與其中者的反思性與自覺。審美的差異是消費社會階層化的必然產物,重建美好生活就是要重回具有精神價值的生活。
  • 社會行動者理論|思路整理
    🍑 提出:社會行動者理論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科學技術研究,其基本出發點在於任何既定的社會「現實」都是一系列複雜社會關係互動的產物。在這些複雜的社會關係網絡中,既存在著傳統社會學意義上的人類行動者,也存在著一切非人類行動者。當一個網絡中的諸行動者結成「聯合」後,一個既定的社會場域才得以構型。
  • 遊戲直播中互動行為對用戶平臺消費的影響
    ,還有一次次的「打賞」消費行為,這種消費行為的出現和直播市場的興起已經形成了一種新型文化現象。0在直播場景中,用戶間的互動行為有可能催生消費意願,從而進一步產生實質的消費行為。 2.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換理論吸收了古典經濟學理論的理論模型,從宏觀的理論框架來解釋微觀的社會現實。社會交換理論的前提在於它認為人是理性的。交換的目的是為了換取期待的回報,因此參與交換的行動者會做出理性的判斷與選擇[8]。
  • 社會學視野中的遊戲與社會
    網際網路讓有些學者看到了「社會個體化」「社會碎片化」的趨勢,卻也令其忽略了人際聯繫乃至群體間關係基於「遊戲」而大發展的可能性。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不難看到網際網路越來越多地重構了人類的「遊戲」行為乃至日常互動,甚至可能進一步令人類社會傳統的組織方式、權力結構乃至社會性質發生改變。
  • 物質主義泥潭中的消費社會
    但不可否認,整個社會對時間的休閒價值,是越來越看輕的。與此相對,人們越來越看重物質的佔有,越來越不惜犧牲休閒時間,加班加點,圖的就是賺更多的錢,實現更高的物質生活水平。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社會正在重蹈西方消費社會所經歷過的物質主義軌跡。有鑑於此,了解一下西方社會的物質主義路徑及其後果,當是有意義的。為此目的,本文介紹兩本著作。
  • 雲會議|田野政治學:生活形塑制度,一項田野觀察的初步思考
    【編者按】生活是觀察社會變遷和理解制度實踐的田野場域,也是理論構建的基點。生活如何形塑制度?其機理及邏輯如何?2020年11月7日晚,田野政治學系列論壇第六期圍繞「生活形塑制度:一項田野觀察的初步思考」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度探討。
  • 元認知在社會互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元認知在社會互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2019年03月26日 07: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徐藝明 尚婷婷 陳英穎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許燕:後災難時代的社會心理應對
    這類群體反應的共振特徵,使災後影響觸及到的社會群體與區域更為廣泛和迅速,引發社會事件的可能性會進而增大。4. 在災難持續時間上,表現出滯後性效應在當前社會經濟局勢不穩的狀態下,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首先是對人類健康與生命安全構成威脅,進而影響到生產與消費。引發的災後效應損失甚至要大於災難期間,經濟與社會穩定常常是一場災難的滯後效應。
  • [學子論文]「擬社會互動」與科學傳播
    摘要:航天技術作為一個遠離大眾生活的話題,很難引起大眾關注。但是「月球車玉兔」微博成功吸引了微博用戶的注意力,讓普通民眾對於科學知識有了興趣。本文對「月球車玉兔」發布的微博、與粉絲互動的文本進行內容分析,根據擬社會互動中對於媒介角色進行分析,將其科學傳播的手段分解為以下三個方面。
  • 社交媒體互動圈層傳播模式:驅動力及社會價值
    社交媒體嵌入了社會交往系統,成了新的信息方式,深刻影響著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方向。 【關鍵詞】社交圈層;共識;社會交往;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是以Web2.0的思想和技術為基礎的網際網路應用,用戶可以藉此進行信息內容生產、情感交流與分享。[1]基於信息網絡技術,社交媒體用戶在自主生產內容、表達觀點的過程中,形成了新的社會交往及信息方式。
  • 對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理解
    他認為個體的發展是在社會背景下進行的,發展是人生過程中一直進行的,個體發展中包含了八個階段,分別是:第一階段,信任與不信任(出生到18個月);第二階段,自主與懷疑(18個月到3歲);第三階段,主動與內疚(3歲到6歲);第四階段,勤奮與自卑(6歲到12歲);第五階段,同一性與角色混亂(12歲到18歲);第六階段,親密與孤獨(成年早期);第七階段,繁衍與停滯(成年中期);第八階段,完善感與悲觀失望(成年晚期
  • 紅棉論壇|以「政府-社會-技術」良性互動 促進大數據賦能社區治理
    以「政府-社會-技術」良性互動 促進大數據賦能社區治理 □ 吳丹 隨著大數據技術發展與國家治理的深度融合,大數據技術正逐步進入基層治理場域,推動社區治理創新。這種創新模式往往分為三大階段: 一是以政府為主體,通過行政資源、數據資源、社會資源的高效整合,將大數據技術引入社區治理場域; 二是大數據技術對政府進行賦能,通過大數據技術降低治理成本、破解治理資源不足的瓶頸,從而提升社區公共事務的治理效能。
  • 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每個人在生活過程中,都普遍體驗著生物的、生理的、社會的事件的發展順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階段地向前發展。埃裡克森對發展的總看法是,人的發展是一個生物與社會事件所引起的進化過程,發展中包括成熟和偶然事件所帶來的影響。在他看來,人的發展既帶有先天的傾向,又服從於個體與社會的需要,發展是一個結合了教育的成熟過程。
  • 人工生命:模擬智能的社會互動
    人工生命:模擬智能的社會互動 2020-10-17 11: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消費社會背景下電視劇植入性廣告現象的溯源與反思
    摘要:消費活動是一種社會行為,它集中表現為個人消費中的社會化特徵。消費社會的到來使人們的消費行為出現對象徵符號消費的傾向。消費者試圖通過消費活動將物的意義附加於自我,然而這種行為究其本質是消費社會環境下物對於人的一種奴役。本文通過研究電視劇植入性廣告現象,提示物奴役人的文化反思。
  • 解振華:解讀「環境友好型社會」
    經過30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國際社會普遍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由於發展不足和發展不當造成的。解決環境問題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我理解,這一概念主要有兩層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含義:一是指全社會都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係;二是指良好的環境也會促進生產、改善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
  • 流動社會中的「過渡日常」:基於京郊代耕菜農研究的分析框架
    (二)時間、空間與時空感歷史條件和現實因素共同形塑了時間和空間的具體形式,因情景不同和習性各異,個體的身心對時空的感受亦不同。這種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徘徊在具體時間與空間的內外。埃文思- 普裡查德根據非洲努爾人社會中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兩種關係將時間分為「生態時間」和「結構時間」,這一分類已涉及兩種基本關係。
  • 關於印發新冠肺炎患者、隔離人員及家屬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服務...
    聯防聯控機制發〔2020〕39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領導小組、指揮部):為做好新冠肺炎患者、隔離人員及家屬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服務,促進患者身體與心理同步康復,維護隔離人員、家屬心理健康,營造相互關懷的社會環境,國家衛生健康委、民政部制定了《新冠肺炎患者、隔離人員及家屬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服務方案
  •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埃裡克森(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基本是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演變而來,但其人格發展理論較弗洛伊德的更為豐富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