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3月31日公布的數據,3月中國製造業PMI為52.0%,比上月回升16.3個百分點;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2.3%,比上月回升22.7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表示,3月份採購經理指數回升至臨界點以上是2月份大幅下降後的反彈,更多反映的是一半以上的調查企業復工復產情況比上月有所改善,並不能代表我國經濟運行已恢復正常水平。
「在2月低基數情況下,3月PMI明顯偏弱。」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本月PMI重回榮枯線以上基本可以說是板上釘釘,不過3月經濟恢復程度依然相對緩慢。
他表示,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完成增長目標難度增加,各類積極政策仍會繼續出臺,貨幣繼續寬鬆,財政有望大幅加碼,但進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創造經濟可持續的增長點。
反彈是正常現象,企業生產經營壓力仍較大
「PMI的粗略含義是,有百分之多少的企業認為,本月好於上月。考慮3月大部分企業復工,因此3月好於2月的企業百分比應當很大。」經濟學家鄧海清表示。
由於PMI是環比指標,2月經濟活動受到疫情影響幾乎完全停滯的情況下,3月PMI相對2月回升是正常現象。但他認為,在2月PMI歷史最低值的情況下,3月PMI僅為52.0%,難說數據很好。
3月份,除價格指數外,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的各分項指數均有所回升。市場供需有所改善,企業採購環比增加。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分別為54.1%和52.0%,比上月回升26.3和22.7個百分點,生產指數高於新訂單指數2.1個百分點,顯示製造業產能有所恢復。採購量指數為52.7%,比上月回升23.4個百分點,企業採購活動較上月活躍。
本月政策效應逐步顯現,企業預期有所回升。製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4.4%,比上月回升12.6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及酒飲料精製茶、醫藥、專用設備、汽車、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等製造業均高於平均水平。
此外,新動能恢復較快,高技術製造業PMI高於總體。從重點領域看,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和消費品行業PMI為55.8%、54.5%和52.0%,其中高技術製造業PMI高於製造業總體3.8個百分點。
從企業規模看,不同規模企業均有回升,大型企業復甦相對較快。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52.6%、51.5%和50.9%,比上月回升16.3、16.0和16.8個百分點。從市場預期看,大、中、小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分別為55.5%、52.5%和54.0%,高於上月11.2、12.5和16.6個百分點。
雖然3月份製造業PMI大幅回升,但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生產經營壓力仍然較大,本月反映資金緊張和市場需求不足的企業比重分別為41.7%和52.3%,比上月上升2.6和4.1個百分點。
由於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世界經濟貿易增長受到嚴重衝擊,給我國經濟帶來新的嚴峻挑戰。3月份我國製造業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分別為46.4%和48.4%,雖環比有所回升,但處於較低水平,出口壓力仍較大。
僅憑單月數據反彈不代表經濟完全恢復正常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形成嚴重衝擊,尤其是2月份採購經理指數跌至歷史最低點,製造業PMI為35.7%,甚至低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經濟活動短期內大幅收縮。
如何看待本月PMI升至50.0%以上,這是否代表經濟回暖?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負責人表示,通常情況下,當PMI連續三個月以上同向變化時,才能反映經濟運行的趨勢性變化,僅僅單月數據升至榮枯線上,並不能判斷我國經濟已完全恢復正常水平,實現趨勢性好轉,還需持續觀察變化。
「在2月低基數情況下,3月PMI明顯偏弱。」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隔離導致經濟停擺,造成2月PMI基數創下歷史低位,PMI是環比指標,本月重回榮枯線以上基本可以說是板上釘釘,但52%的結果明顯偏弱,說明3月經濟恢復程度依然相對緩慢。
截至3月25日,全國採購經理調查企業中,大中型企業復工率為96.6%,較2月25日調查結果上升17.7個百分點。李迅雷表示,從高頻數據來看,目前6大電廠發電耗煤佔正常水平的80%左右,完全恢復可能要到4月中旬。
與此同時,儘管國內疫情儘管受到控制,但居民對疫情的恐懼並沒有完全消除,服務業消費、可選商品消費恢復程度依然偏慢。
3月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1.8%,比上月回升21.7個百分點。其中,生活性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2%,低於服務業總體指數1.6個百分點,其中住宿餐飲、旅遊、居民服務、文化體育娛樂等行業受疫情影響較大,復工復產進度較服務業總體滯後,商務活動指數繼續位於收縮區間。
此外,當前國內外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還在發生新的重大變化,世界疫情呈加速擴散蔓延態勢,世界經濟貿易增長遭受衝擊嚴重,我國疫情輸入壓力加大,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鏈恢復面臨新挑戰。
李迅雷表示,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完成增長目標難度增加,各類積極政策仍會繼續出臺,貨幣繼續寬鬆,財政有望大幅加碼,但進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創造經濟可持續的增長點。
「雖然PMI指數環比回升,但經濟尤其是小企業經營仍面臨較大壓力,穩定實體經濟的措施應當是當前政策的核心。」鄧海清認為,財政支持政策發力已經是勢在必行,央行政策的重心將從貨幣市場的狹義流動性寬鬆,轉向實體經濟的廣義融資條件寬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