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9月宏觀數據及對下階段貨幣和財政政策走向的影響︱重陽問答

2020-12-07 騰訊網

Q:請問重陽投資如何解讀9月宏觀數據?

A:9月出口和社融等宏觀經濟數據顯示,外需和內需延續強勢。

9月社融和信貸延續高增,經濟自發擴張動能和寬財政導向是主因。從數據來看,9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3.48萬億元,同比多增了9658億,分項中新增人民幣貸款多增1580億元,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未貼現票據三項合計同比多增1151億元,企業債券融資同比少增1009億元。從表內信貸來看,9月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10680億元,同比多增5043億元,居民中長貸新增6362億元,同比多增1419億元。9月地方政府債券發行了7205億,同比多發行5010億。我們計算的信貸脈衝指標(過去12個月滾動社融佔GDP的比例)9月進一步升至31.6%,信貸周期仍在上行。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表內企業中長期貸款佔比持續高於往年同期水平,而票據貼現餘額已經連續四個月環比負增長。在信貸額度總體有限的情況下,銀行將更多資源分配給利潤更高的中長期貸款,這表明近期強勁的融資需求不僅來自於政府基建項目,實體經濟的內需融資需求同樣旺盛。

9月外貿數據好於預期,外需韌性維持,內需回升加速。9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同比增長9.9%,增速比8月繼續擴大0.4個百分點。橫向來看,9月韓國出口增速大幅反彈至7.7%,臺灣地區出口增速上升至9.4%,顯示整體外需確在回暖。品種結構來看,國內疫情相關物資出口增速繼續高位回落,9月醫療儀器及器械出口增速放緩至30.9%,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出口增速放緩至34.7%,如除去醫療儀器及器械、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出口這兩塊,9月的出口增速是8.6%,較8月擴大1.1個百分點,顯示正常外需恢復更快。9月進口同比增13.2%,增速比8月大幅擴大15.3個百分點,明顯強於市場預期的低增長,與內需加速恢復可相匹配。9月鐵礦石、原油和銅材的進口數量增速分別為9.2%、17.6%、60.5%,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的進口增速為25.8%、22.2%,增速皆回升或維持高位。

Q:那麼如何看待其對下階段貨幣和財政政策走向的影響?

A:目前已經披露的PMI、貿易、金融等9月宏觀數據均好於預期,顯示中國經濟進一步復甦。隨著海外經濟活動的逐步恢復和國內勞動力市場的修復,中國經濟目前可能正在經曆本輪復甦動能最強的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預計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穩健中性,財政政策也大概率維持目前的支出強度。

- The End -

聲明

本微信公號所發布的內容僅供參考,

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和銷售要約,不涉及任何商業合作。

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

若涉及版權問題,請通過微信後臺與我們取得聯繫。

公眾號改變了推送規則,

我們的文章可能會迷失在茫茫的信息流中,

你的一個分享、點讚、「在看」,

能讓我們之間的距離更近一步,

為了更好地相遇,

星標置頂也是極好的。

重陽投資,始終和你在一起。

相關焦點

  • 管濤:斷言貨幣政策收緊尚早 實現財政赤字顯性化更重要
    來源:時代周報時代周報記者 王心昊 發自廣州一周之內,央行三度表態貨幣政策走向。8月9日,央行行長易綱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切實抓好穩企業保就業各項政策落實見效。8月3日,央行召開下半年工作會議;8月6日,央行發布《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央行一周之內三次強調目前貨幣政策的核心: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結合5月份央行打擊資金空轉、二季度經濟數據出現顯著恢復,外界紛紛判斷:貨幣政策最寬鬆的時刻已經過去。這一判斷是否準確?下半年降準降息的空間是否顯著收窄?
  • 【招商宏觀】《政府工作報告》核心指標解析——2020年5月宏觀政策...
    同時在解釋沒有設定GDP增速目標時提到「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我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  三、 2020年的發展目標和總體部署  包括2020年經濟發展目標、財政政策定位、貨幣政策定位、就業優先和三大攻堅戰共4個方面。
  • 疫情反彈下 英國財政和貨幣政策面臨雙重挑戰
    在此背景下,需要英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持續支持。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英國財政支持政策力度在未來可能會有所減弱,英國央行的貨幣政策空間也受到明顯的限制,英國經濟復甦或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為應對疫情的強勢反彈,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已經宣布了實施新一輪嚴格的限制措施,以期控制疫情的再度蔓延。而這一輪全面限制措施可能為期六個月。
  • 【廣發宏觀賀驍束】貸款需求指數企穩的宏觀意義
    國內政策連續修正、以及地產銷售企穩是理解當前「寬信用」積極信號的關鍵。1)政策修正:年中以來,國內政策積極調整方向可總結為「寬貨幣+穩信用+修復財政」。因此穩增長政策近半年來的持續發力,對衰退情形下的信用環境收縮形成一階對衝。同時在基建託底、信用風險修復的大環境下,經濟陷入衰退和硬著陸概率出現實質性降低,反映微觀預期改善的貨幣底在經驗上正在形成。
  • 2019年二季度經濟學人問卷調查:「穩住」最重要,貨幣護預期、財政...
    要穩住經濟,面臨的挑戰很多:啟動消費,如何擴大居民收入?如何在去槓桿和穩增長之間取得平衡?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如何配合?穩增長是二季度中國經濟的關鍵詞。穩住既是對今年一季度經濟和股市來之不易的修復的鞏固,同時也是對經濟結構調整和下行壓力的長期準備。經濟學人調查由《經濟觀察報》發起,每季度進行一次。受訪者包括投行、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的權威經濟學家。
  • 央行重磅報告來了,貨幣政策後續走向如何?券商點評丨火線解讀
    11月26日,央行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今年以來已推出涉及9萬億元貨幣資金的貨幣政策應對措施,前10個月金融部門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元。總體來看,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現了前瞻性、主動性、精準性和有效性,成效顯著,傳導效率進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穩固。
  • 怎樣理解明年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
    ,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  其二,就是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其三,就是要根據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適時適度微調,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時機。  統計數據印證了他的觀點:中國經濟增長在2003年一舉躍上9%的平臺之後,2004年為9.5%,今年前三季度為9.4%,始終沿著經濟增長周期的上升軌道穩健前行;物價上漲比較溫和,2003年和2004年的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分別同比上漲1.2%和3.9%,今年前三季度為2%。
  • 招商宏觀謝亞軒:2021年貨幣政策可能會略微收緊
    原標題:【招商宏觀】跨周期下的宏觀調控政策——2021年宏觀經濟展望之四 摘要 【招商宏觀謝亞軒:2021年貨幣政策可能會略微收緊】短周期看,2021年貨幣政策可能會略微收緊
  • 招商宏觀:美聯儲超常規貨幣政策的歷史回顧
    政策制定程序可分為確定現狀、判斷現狀與理想的背離程度、預估待選經濟政策的效果、進行選擇決策和付諸實施五個階段,前四個階段稱為政策設計。2016年下半年以來,全球宏觀調控政策重心的轉移從理論進入了現實。以川普新政為代表,對內調控從貨幣政策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結構性改革,對外政策則從全球化轉向保護主義。政策重心的轉移,帶動長期利率、通脹預期、經濟前景等多方面轉向,呈現出長周期拐點將至的勢頭,且初始階段轉折之迅速也遠超預期。
  • 貨幣政策的「第三條道路」
    楊桐阿爾法工場群友晚上好,我是華創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鍾正生,今天的主題是「兩會後宏觀金融政策的走向」。第一部分,央行在利率政策調整上是適應性寬鬆,在連續兩次降息之後,在工業增加值數據這樣差的情況下,兩會過後會否有進一步降息。我們看到,央行政策調整總是滯後於市場,總是慢市場半拍,現在問題是如何判斷通貨緊縮風險,對通縮風險程度判斷的不同影響政策節奏差別,央行對通縮判斷其實比資本市場更樂觀。
  • 汪濤:中央政治局會議解讀,7月宏觀數據前瞻
    會議保持目前大部分寬鬆政策基調不變,同時有所微調。1)財政政策延續了此前「更加積極有為」的定調,但要更加「注重實效」;2)會議要求要繼續推動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和重大項目建設。我們預計下半年政策依然保持寬鬆基調,隨著國內消費轉為正增長,房地產和基建投資繼續保持穩健,下半年實際GDP同比增速也應能反彈至5.5-6%(今年全年增速預計為2.5%)。官方數據顯示,主汛期以來洪澇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440億元(相當於GDP的0.14%),較近5年同期均值上升14%,但明顯小於1998年。我們認為洪災的衝擊應只是暫時的,8月後其影響應會快速消退。
  • 廣發宏觀鍾林楠: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釋放的七個信號
    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內含央行對宏觀經濟的判斷以及下一階段貨幣政策的基調,對比(與上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相比)解讀,能更好判斷現階段貨幣流動性環境在未來是否會發生變化。第一,對於宏觀經濟的判斷,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延續了二季度的觀點:經濟增長好於預期,且將向潛在經濟增速回歸;物價漲幅下行,存在短期擾動,但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 解讀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把好供給總閘門
    人民視覺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下半年貨幣政策取向怎麼看?怎樣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如何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本報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
  • 「2020年第4季度全球宏觀經濟季度報告 · 中國」雙循環下的貨幣...
    新發展格局,就是基於對我國發展階段、環境和條件變化提出來的。這其中也包括了對我國實體經濟、金融體系面臨結構性問題的反思。展望十四五期間,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的國際收支可能將轉向輕微逆差,這種變化趨勢之確立將深刻影響到我國貨幣金融體系的運行邏輯,我國需要加快金融市場改革來應對這一變化。
  • IMF《跨境支付的數字貨幣:宏觀金融的影響》報告解讀(六)——新...
    前言本文是這系列文章的第六篇文章,第一篇文章介紹了IMF報告裡的四個場景[1],第二篇文章分析了這些場景[2],第三篇文章則針對報告中的第四個場景及引起的宏觀金融後果展開討論[3],並研究數字貨幣對主權貨幣政策的影響,第四篇文章來討論外幣(數字貨幣)取代當地貨幣的現象[4],第五篇文章分析了CBDC/GSC對金融穩定造成的影響,並對比了數字代幣和GSC的發展與風險[5]。
  • 中央部署意味深長,四大關鍵詞看懂下半年宏觀經濟政策!
    我們黨之所以能夠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戰略思維的勝利。面對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我們必須堅持持久戰思維,對黨領導下的中國經濟長遠發展有堅定信心,對將面臨的各種風險考驗有戰略定力,善於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 避免貨幣政策滯後效應與多因素疊加的影響
    7月4日至1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先後召開四次經濟形勢座談會,分別聽取部分省政府負責人、企業界負責人和經濟專家意見和建議。
  • 2021,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
    回顧2020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宏觀政策怎樣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展望2021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做到提質增效、更可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如何做到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人民日報記者採訪相關專家和企業,探討如何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 王慶:在強有力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支持下 經濟會出現V型反彈
    在外圍市場擾動加劇,實體經濟遭遇重大挑戰的情況下,2020年A股的整體走勢如何?A股能否成為投資者們的「避風港」?5月12日,重陽投資總裁王慶在「2020鳳凰網財經雲峰會」上表示,當前是買入A股的機會;他指出,中國經濟受疫情衝擊的最壞影響已經發生,後續經濟會逐漸修復甚至出現一個內需驅動的V型反彈。
  • 韋森:該從根本上反思現行宏觀貨幣政策了
    他認為,無論決策層的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實際上都問題很大,尤其是對於貨幣政策,韋森提出了直言的尖銳批評,說其荒誕和有違市場運行的邏輯。高房價是貨幣政策的惡果時代周報:今年所發生的溫州金融危機,以及近期「吳英案」的重申,你怎麼看待民間金融和民間高利貸現象?韋森:為什麼當今中國會出現一個極其悖謬和荒唐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