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於各種自然意象的發生和現代人有何不同的看法?

2020-12-06 萊爾的娛樂世界

由於唐朝是一個多元文化特性的王朝,盛唐時代更是中國佛教變革的重要時期,經過激烈的宗尊之爭,在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後,佛教無論是在官方還是在民間都特別興盛,佛學己經發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階段。因此,當時的詩人們幾乎都與佛教有著某種程度的關聯,而在盛唐前期的詩人中,與佛教關係最為密切的當屬孟浩然。我們可以從他「幼聞無生理」《還山贈湛法師》中看出:他在孩提時期就曾經受到過佛教的薰陶,在青年時期,又一度在鹿門寺苦讀數載,並寫下了《夜歸鹿門山歌》等詩作。

但是孟浩然的佛教思想並不是單純的只有的一種思想,而是綜合了道家思想而成的佛教,兩教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影響了孟浩然的一生。這也就是為什麼目前學界有觀點認為他「外道內儒」的思想歸屬中「道」也不是單純地指道家思想,應該包含著禪宗思想的原因。如《宿終南翠微寺》中有「儒道雖異門,雲林頗同調」的詩句,《夜泊廬江聞故人在東寺以詩寄之》中有「一燈如悟道,為照客心迷」的詩句,其中的「道」就是指的禪佛,佛教中的「緣起論」、「無我論」以及「無情有性」說都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的,沒有不變的本質,只是相對的存在,佛性也是一樣的,只是它順從自然規律於萬物之中讓人不易捉摸。

每件事物都有佛性,都有平等的價值,佛教基本教義是把人當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把自然視為人的附屬物,人在與自然接觸時不能首先把自身的意識強加於萬物之上,認為自然是人類所要徵服的對象,而是應該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時都保持著自身特有的個性。這些思想鮮明的反映了佛教自然觀中包含的生態智慧,也符合現代生態學的特徵。孟浩然對佛教是很感興趣的,雖然「家世重儒風」,但由於他愛好自然的性格,和襄陽寺觀眾多以及當時社會風尚的影響,使他喜歡探尋佛理,和僧道之人交往,受到禪宗思想的薰染,細讀去,可發現他的詩中涉及到很多的佛家語:如「法侶欣相逢,清談曉不寐。平生慕真隱,累日尋靈異」《尋香山湛上人》,「上人亦何閒,塵念俱己舍。四禪合真如,一切是虛假。願承甘露潤,喜得惠風灑」《雲門寺西六七裡聞符公蘭若最幽與薛八同住》,「儒道雖異門,雲林頗同調。兩心喜相得,畢景共談笑」《宿終南翠微寺》。

佛寺大多建在風景秀美的清幽勝地,佛理玄言伴著幽山清水洗去他的塵念,削減他的煩惱,在甘露和惠風的滋潤中他甚至「願言投此山,身世兩相棄」,他且為儒士,但和佛家一樣熱愛雲林之趣,因為山林之幽而得玄妙之理,嚴語所欣賞的「妙悟」正是禪宗對他觀物方式的影響,由妙悟而忘情於山水,進而得坐忘之心。他的自然觀、生命觀和理想觀,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佛學的烙印,也必然受到其中生態美學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生態思想的審美意識基礎人的理想、品格、觀念、情趣、興趣、審美等都屬於審美意識,是主體能動的認識和反映客觀事物美學屬性的體現。

人們認識山水經歷了一段漫長的發展過程,從畏懼、利用再到欣賞和推崇,自然風光的審美地位也逐步提高。可見中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中國文化的自然意象精神原型就是在祖先與自然的溝通過程中逐步積累而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文人將山水、天氣、景物等自然物作為創作題材和源泉,形成了有一定內涵和蘊義的自然意象,也是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因此,中國文壇上的自然意象,是我國文化創作發展的瑰寶,展現了我國的審美精神。在古代詩人們的思想觀念中,自然界不是靜態的,而的動態的、有生命、有靈魂的,與人的生存密不可分,展現了生活的豐富多彩和生趣盎然。中國古典文學藝術洋溢著旺盛的生命力、和諧統一的自然狀態,自然之中融入了藝術家和創作者美好的心靈。自然意象體現的是有別於西方義理說教的一種感性經驗直觀,它使天人關係處於一種審美狀態,這種經驗直觀的觀照世界的方式,使得中國古人始終以一種鮮活的心靈來看待周圍的世界。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人與自然的關係本身就是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在先秦時期,自然山水就受到人們的注意,但僅僅是作為陪襯出現的。這個時候的自然山水在人們的意識中是作為對立面的形態出現的,還不是準確意義上的審美對象,由於認識低淺,人們對於大自然的變幻莫測充滿了畏懼和恐慌,對於出現的自然現象也無從解釋,隨著社會文化進程的加快,人類對於大自然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人從自然界中收穫的印象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而變化的,因為他是用不同的觀點觀察自然界。

後來山水的地位在漢賦中得到了體現和穩固,它們不再是作為陪襯人物的形象,而是有了自己的地位。如《七發》、《上林賦》,都用極其鋪張的手筆歌頌了大自然的雄偉壯觀,隨著社會的發展繁榮,詩人對於自然山水也多了一份人性關懷,文人學士從喧鬧的城市中脫離出來,退隱山林,融入自然,慰藉精神,感受自然的偉大力量,自然界的美的內涵只有在暗示人的心靈時才會發揮作用。

人文學士飄逸的性格、真實的自我、自由的天性在自然環境中得到體現,生動、形象的事物躍然於紙上。到了晉宋時期,山水田園詩成為主流的創作題材,脫離了哲學概念,山水田園成為一種美的意象進入審美領域,而人也自覺地融入自然萬象的變化中。這樣,自然山水便第一次以審美對象的身份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但是,當時的社會沒有充分認識到人的生命的重要性,與自然山水和環境相比,社會的危害更為嚴峻,對人類的壓迫更為頻繁。人們為了追求自由和自主,從高層次角度來講,將自由作為追求目標:從低層次角度來看,將保護自己的物質作為推崇條件,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特殊的條件和風氣使魏晉詩人們的視野步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為他們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他們把眼光轉移到自然山水的美上,由此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脫離喧鬧、浮華的都市,技身到田園、山林之中,形成社會現實和個體生命的制衡。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率先走入田園,他為田園詩的創作開闢了新的篇章,成為我國田園詩創作的鼻祖,謝靈運則以秀美簡約的文筆,深婉細膩地刻畫了許多自然山水的神態,在流連忘返問把自己的審美愉悅感呈於紙上。到了唐代,山水田園發展成為「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的審美對象,真正達到了「素處以默,妙機其微」的境地。

盛唐人的靈魂和身體同時回歸到自然之中,並不是被動、強迫的回歸,而是主動、自願、無條件的投入到山水田園之中。用詩意、崇高的精神層次打破了魏晉士人4進退兩難的桓桔,是仕隱關係的折中,是生存智慧實踐價值和純粹意識的統一。盛唐山水詩派在仕與隱中表現出了一種高度的自由和自然,這完全取決於盛唐山水詩群對山水的認識。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盛唐山水詩人們不是被動迎合,也不是機械驅使,或者只是僅僅滿足於6極視昕之娛,他們已經完成了由物我對峙到物我交融。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一萬年前的人類和現代人沒什麼不同,又有很大不同?
    關於這個問題有幾種不同的答案,主要取決於基於你對「人類」的定義,也基於「不同」的定義。生物從生物層面來說,你幾乎看不出來什麼區別,因為現代人的基因和我們1萬年前的祖先幾乎一模一樣,而基因是生物的底層邏輯,就像西瓜的種子只能種出西瓜,種不出哈密瓜。
  • 為什麼說一萬年前的人類和現代人沒什麼不同,又有很大不同?
    ,由於飲食結果、生活方式、科技技術、醫療水平的不同,現代人會長得高一些,壽命會更長一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現代人源於走出非洲的智人,在不同的地方落葉生根,都根據環境、日照、溫度等發生了輕微的改變,但這些改變並不足以使七大洲上的智人產生生殖隔離,因此21世紀居住在各地的現代人都可以進行基因交流,都屬於智人,並沒有新的人種或亞種誕生。
  • 歷史上的曹操,與現代人眼中的曹操,有何不同?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就是曹操這個人物。隨著時代不斷的推近,曹操的形象在不同時期的眼中產生了不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不同的人對曹操的看法產生如此大的差異呢。1.歷史上曹操的形象。還記得小編在上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就接觸過曹操這個人物,曹操是東漢的一位知名的統治者,在東漢末年是分了三個國家,分別為魏、蜀、吳,曹操就是當時魏國的墊基者。當時的人們認為曹操是一個奸詐的小人的形象,因為他在統治曹魏期間不相信任何一個大臣,甚至對自己的兒子都是將信將疑的態度,因此在世人眼中他就落下了一個奸詐的形象。
  • 《詩經》與《奧德賽》中的自然和自然意象
    事實上,許多其中的詩歌所具備的特殊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就來自於人類被描繪成能夠直接參與並回應自然參與和反應的直接。《詩經》中收錄的詩歌所描述的場景大都發生在鄉村,從古至今,這裡都是大部分中國人的住處。農民的生存依賴於對季節和外在環境中各種事物的敏銳把握。
  • 兵馬俑這麼高大,古人真比現代人高嗎?
    以前聽評書或者聽老人說,古代某某名將或者大俠,往往身高八尺甚至丈二;之後也經常有人說古人多高如何;然後隨著兵馬俑的發掘,加上網上一些資料,比如西歐冰川期的克羅馬農人身高184,河南發現8000年前體型巨大的人骨等等。網上往往有很多古人比現代人高,現代人相比古人變矮了,或者說中國現代人相比古人變矮了的說法。那麼古人真的比現代人高嗎?
  • 兩大流派對於宇宙爆炸觀點的不同看法,揭露時空下最真實一面
    對於宇宙的大爆炸,這就是要追溯到137億年前,當時可以說是一場爆炸拉開了時空的序幕,才有目前浩瀚的宇宙,造就了廣闊無限的時空,而這就讓研究人員有著這樣的疑問,按照目前萬物在世間上發展的定律,都是有章可循,所以宇宙的大爆炸也是一樣,究竟它是從何而來?
  • 睡覺為何要選擇朝向,來看看古人的睡覺秘訣,其中有何道理?
    睡眠質量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在我們一生當中,有1/3的時間是在床上度過的,如今隨著各種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人都有了睡覺失眠的症狀,為了讓自己有良好的睡眠質量,甚至很多人在運用各種的助眠產品,為了幫助自己儘早入睡,採用各種助睡方法,但是就算如此,仍然有很多人在飽受失眠的折磨
  • 古人「一日兩餐」有何來歷?貴族與普通人吃飯習俗又有什麼區別?
    對於這個疑問,肯定很多人都會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那肯定是一日三餐。畢竟餓了一晚上,早上吃個飯是最好的補充時間,然後早上到中午又過了那麼長時間吃過中飯也是正常的,中午到晚上又過了那麼多時間吃晚飯,是很合理的。所以按照正常的吃飯和最合理的吃飯時間,應該是一日三餐才對。
  • 古人對色彩的看法與我們一樣嗎?五色的服裝,蘊含著對五行的理解
    特別是有了與五行相對應的五色以後,可把這些輔佐諸侯王的大臣們給忙活壞了。想當年黃帝在各種理論依據都沒發展成熟的時候,振臂一呼,就把「垂衣而治」搞得風生水起,現在有了成熟的理論依據,那總得搞出一套像模像樣的著裝規範出來,才能對主公有所交代。於是,戰國時代的各位士大夫真的就忙開了,服裝界的顏色變革呼之欲出。
  • 古人口腔保健有各種奇妙的方法:鹽水、濃茶、酒
    牙齒保健,每個人都很熟悉,日常刷牙保健和牙病的防治知識都很熟悉了。通過各類史書的閱讀沒有發現古人是有牙刷這個東西的,在各類電視電影作品當中也沒有看到古人是如何刷牙的。有這麼一則趣聞,在中國陝西敦煌石窟千佛洞中的有這樣的一幅壁畫。
  • 蛤蟆和青蛙有哪些區別? 青蛙和癩蛤蟆有何不同?
    蛤蟆和青蛙有哪些區別? 青蛙和癩蛤蟆有何不同?時間:2016-05-31 12:23   來源:微科普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蛤蟆和青蛙有哪些區別? 青蛙和癩蛤蟆有何不同? 有一天,蛤蟆去相親,相親的對象看了它一眼,說:小青蛙你還沒成年吧,看你那一臉青春痘。
  • 瑪雅文明和山海經中幾乎人人都有「超能力」,為何現代人卻沒有?
    現實生活中如果能夠擁有超能力,相信整個社會都會發生改變,而在瑪雅文明和山海經中就曾顯示,人人都有「超能力」,為何現代人沒有了 無論是外國的超能力還是中國的神仙妖怪,很多人都想過,到底人有沒有機會獲得超越凡俗的能力呢?
  • 科學家對靈魂有了新的解釋
    相信很多朋友在網上了解一些科學知識的時候,看到有關靈魂討論的時候,已經很少有科學家完全否定它們。這說明,科學家對於靈魂的態度也在發生著改變,可能不少的科學家通過一些研究探索,也發現了一些有關靈魂不同尋常的秘密。我們已經不能完全用迷信的眼光去看待靈魂,那麼靈魂是否真的存在呢?現代科學也無法給出確定的答案。
  • 古代人發明毒藥都有解藥,為什麼現代人發明「毒藥」都沒有解藥?
    凡是看過武俠影視劇的觀眾們肯定知道,武俠世界永遠少不了一種物品的存在,那就是毒藥,用毒藥對付敵人,屢試不爽,比如說《神鵰俠侶》中,情花是最奇特的毒藥了,花葉和果實無毒,就是身上的刺有毒,被小刺扎中的人,萬一動情就會身亡。
  • 現代人讀不懂《道德經》的根本原因:與老子的物理學世界觀不同
    現代人要理解老子的思想,其實,已經比老子之後的古人要容易得多了,現代人已經擁有了那一段古人所無法擁有的知識背景,包括甲骨文這種更為遠古的文化,甲骨文估計連老子都沒有見過,而他所用的字意卻都來自於甲骨文。但是,現代人要認識老子的思想,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認知障礙。
  • 科學家復原了「人類祖先」的外貌,他們和現代人外貌有哪些差距
    這個時候我們才發現,人類祖先直立人的外貌跟現代人還是有一些區別的,當然差距並沒有如我們想像的大。根據考古學家的結論,直立人最早是在印度尼西亞和中國發現的,也就是著名的「爪哇人」和「北京人」化石。直立人是人類第一個與現代智人相似的祖先,他們的身高比現代人要高,大腦比南方古猿大,與現代人類還是有一點差距。而且它們的臉與我們也有一些不同,顯得更加平坦,如更突出的眉脊。直立人有著更長的腿,這有助於他們在廣闊的森林裡更好的捕獵和生活。
  • 古人如此總結有何道理
    古人如此總結有何道理人活一世,追求的根本無非是「美好」二字,幼時想要美好的童年,求學想要美好的學府,投入社會想要找一份美好的工作,共度餘生則想要一段美好的婚姻和一個美好的伴侶!婚姻,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擁有者不同的表述,但無論怎樣,婚姻的最終目的都是共同生活。既然涉及到了生活,那麼世人所追求的婚姻當是溫馨的、甜蜜的,這也是構建一個幸福家庭的基礎。
  • 古今「日食觀」有何不同?
    最大日食期間,最多有40%的太陽將被遮擋,最適宜觀測日食的地區是北太平洋和東亞地區,包括中國北京、俄羅斯伊爾庫茨克、日本東京。禍福何也?」對曰:「二至二分,日有蝕之,不為災。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過也,其他月則為災,陽不克也;故常為水。」魯昭公二十一年秋,七月初一發生了日食。魯昭公問梓慎說:「這是什麼現象?是吉是兇?」梓慎回答說:「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如果發生了日食,並不是災禍。
  • 【CGM在線沙龍預告】 當古人與現代人相遇:適應性基因滲入與有害突變對研究方法的影響
    中文摘要:自現代人走出非洲以來,我們的祖先與包括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在內的古人類有過數次相遇,並且這些遠古時代的人群交流在我們的基因組上留下了諸多印跡。雖然絕大多數通過基因滲入進入我們基因庫的遺傳變化是有害的,在某些現代人群中,少部分來自古人的基因突變對我們適應特定環境有不同程度的幫助。
  • 宇宙從何而來?人類又從何而來?佛教的看法大不同
    宇宙從何而來?我們人類又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至今尚無絕對的定論。不同的人與團體,從不同的出發點,各自有自己的論述。佛教對此也有自己鮮明的觀點。佛教徒都是無神論者,所以佛教不相信有創世神,也不相信我們的世界與人類,我們的宇宙是由神創造的,而宇宙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確定無疑,不可否認的。佛教認為,空性才是眾生永恆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