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水
七個世紀的邊地儒城
臨安古城
太陽從東方升起,巍峨的朝陽樓雄偉壯麗,城門就此開啟,吱呀一聲陽光照進了城內,歷史與現實就隨著這一縷陽光穿梭在建水古城。是豪華大氣的文廟、朱家花園,還是張揚著世界名牌的臨安街;是小巷中充滿滄桑的飛簷屋角,還是碾壓過青石板路的奔馳寶馬。繁華與古樸就這樣交錯於其中,不變的也許是那些古井旁的打水人,豆腐攤邊的食客們。他們生活的城裡還是城外,當城市的界限早已模糊以後,朝陽樓下的城門洞裡透過的那一束光線,告訴我們還有一座城在那裡!
歲月賦予建水的魅力不在於它外表的華美,而在於它內含的文化底蘊。如同女子的優雅,建水從骨子裡透出來氣質和韻味,無需錦衣美食,不關歲月滄桑,恬靜而怡然。
近百座古寺廟,50餘座古橋,規模宏大的民居建築群,數不清的特色古井,建水以自己獨有的形式傳遞著古城千年的文化。我常去想像建水的第一代市民,他們的記憶深處應該是園林和典籍,是駢文歌賦和琴棋書畫,他們開發邊城的方式,是用他們富有的儒氣,薰染著這座城。
品建水切不可太急躁,這裡只適合「慢生活」。
建水古稱步頭,唐代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間建城,迄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明清兩代時,建水曾為臨安府所在地。建水自元代以來曾是滇南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更是滇南儒學聖地。走在建水臨安古鎮上,仿佛回到那似曾相識的久遠年代,古色古香迎面而來:古樓、古塔、古廟、古寺、古宅、古橋、古井……令人眼花繚亂。置身依舊貌翻新而建的晚清一條街上,兩旁清式民居並排而立,雕梁畫棟,古樸典雅。
建水的標誌性建築是那座古城樓,名「朝陽門」,「雄鎮東南」的朝陽樓建於古城東城門城牆之上,距今已有600多年。建水人稱之為「小天安門」,從外觀上看與北京天安門幾乎一模一樣,「老建水」們最引以為榮的是它比北京天安門還早建了28年,每次一提到這「超越之舉」都是一臉自豪。
較之麗江、鳳凰,臨安多了幾分歷史的厚重感,如品醇酒,愈品愈香。沿著油亮的青石板路,漫步古城街巷,古街兩旁商鋪林立,銀行、商場、餐館……一切現代文明的衍生物,都披著古老的外衣,別有一番情趣。隨處可見飛簷翹角,雕梁畫棟,做工精細唯美,頗具風範。建水古城除了聞名海內外的朱家花園外,還有孫家、米家、胡家、餘家、劉家等民居,這些大多是典型的清式滇南風格民居精品。隨意選一家老宅的門檻坐下,捧一盞涼絲絲的木瓜冰糖水在手,邊喝邊看眼前穿梭而過放學的孩童、時尚的女郎、轟轟作響的摩託車、和一些提著籃子的老人,很容易讓人生出穿越時空的感覺。
避開喧鬧的人群,隨意選擇一條幽靜的小巷,體驗一下市井文化,親切而自然,這才是原滋原味的建水。其實建水之氣質,更如小家碧玉,沒有深藏於宮闕之後的雍容,也無重樓深院的矜持,有的只是清水洗出似的樸素和虔誠的禮樂教化。且看建水的尋常小巷,少官郡多民居,門臉總是飛簷鬥拱,班駁圍牆,內裡高樹隱約,屋脊挑起,卻又不是雄偉大派的作風,一任的是些尋常居家味道,透著幾許隱逸,如同那些坐在門口的纏足藍衫老嫗,她們和老宅一樣,是百年生活底色的延續和風雨殘留,在這個日益喧囂煩燥的城市中固守出最後一片靜土。
在建水小巷中一轉,不經意就能發現著名的兩眼井、三眼井和四眼井,它立於四方小巷的通達交匯之處,青石砌就的井臺上,道道勒口,深達寸許。地上的青石板亦見斑駁,還有什麼東西,能比石頭記載的歲月更悠久古老?還有何種歲月的傷痕,如建水這些井眼般,記載的如此清晰?淘米、洗菜、挑水,如今的建水人,一樣的守著井生息,守著滄桑歲月,守著物換星移。探身下望,水意浸寒肌膚,井眼裡自己的倒影隨著水波悠悠晃動,時間在這一刻仿佛靜止了,在都市裡打拼奮鬥的種種宏圖志願可以暫且放下,就在井旁發呆、喝茶、曬太陽,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建水如井,鏡花水月中沒有深藏於宮闕之後的雍容,也無重樓深院的矜持,有的只是井水洗出似的樸素和虔誠的禮樂教化。「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多少故事就誕生在安靜的小巷裡,浮動在小巷深處的老井旁。一任的是些尋常居家味道,透著幾許隱逸,是百年生活底色的延續和風雨殘留,在這個日益喧囂煩燥的城市中固守出的最後一片靜土。
雖地處滇東南邊陲一隅,建水歷史上卻是文風盛行,古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譽。元代初期創建文廟廟學,明朝以後又相繼建學政考棚、州學、書院、府學等等,成為滇南最高學府。明清開科取士,有時雲南一榜舉人中,臨安學士竟佔半榜之多,故又有「臨半榜」的美稱。建水文廟絕對是一處清靜悠閒的好去處,孔子門下,松竹之間,或是選一本自己喜歡的小說坐著讀上一日,或是仔細揣摩園內各種碑文字體,或是「圍觀」各路前來祈求金榜題名的莘莘學子,都可以輕鬆打發掉一天悠閒時光。更難得文廟裡偌大一片荷塘,早晨唱「沙呦腔」的老人們都愛在這裡練聲,水邊幾棵木棉開著紅豔豔的花朵,著實叫人喜歡。
碗窯就在臨安古鎮邊上,早年也是一個小小的鄉村。隨著建水城市建設的突飛猛進,這個小小鄉村,現在也差不多成了城市的一部分,交通非常便捷。但進入村裡,當一連串陶坊撲入眼帘,一切製作場景都宛如從前,又仿佛闖入了時光隧道。
如果不是因為紫陶,碗窯村在建水眾多古鄉村中還稍顯低調。不過,隨著紫陶的聲名遠播,如今村裡唯一的街道上已然招牌羅列,形如集市,繁榮程度雖然與宜興、景德鎮的滿城陶坊暫時還沒法比,但大小100多家制陶作坊,卻也小有規模,年復一年,一代代大師、工匠們遵循古老工藝,在這些不起眼的作坊裡,「調教」出耀眼的藝術品。
入夜的建水最適合去茶館聽「建水小調」,古香古色的茶館中間,靠牆搭了小小戲臺,演員都是土生土長的建水人,「草芽姑娘」依依呀呀的唱腔,像獅子糕一樣甜糯。一盤瓜子一杯清茶可謂建水晚間的最好去處,唯一可惜,表演民間小調的時間短了些,還不等我把那句「你克哪尼克」學得熟練,這一夜已經匆匆落幕。
歌舞散罷,夜也闌珊,走在街燈零落的大街上,方才驚覺,建水一點不似其它城市,夜晚亦同白晝,這個城沒有那麼多絢爛的霓虹燈影,它的醒來和睡去都是如此安靜。踏著青石板路回朱家花園改建的「古宅賓館」,仿佛正要走進先民們的生活,而他們也正準備回答我們的提問,關於時間、關於文學、關於命運的提問。而我們的提問始終在一種力量中旋轉,這種力量,就是這裡的儒風。它一直滋養著這座古城,滋養著古城人民的心靈。
行程連結:
臨安古城是建水縣旅遊的集散中心,以臨安古城為主體旅遊資源,以臨安路為軸心,以眾多的古建築、古寺廟、古橋、古塔等建築古蹟為構景主體,並融入積澱深厚的儒家文化氛圍和多彩多姿的民風民俗活動,構成以文化為重的特色旅遊核心區。
建水臨安是一座滇南邊地文化與江南漢文化緊密結合的城市,「朱家花園」、「建水文廟」等3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集中在一個鎮上,這在雲南省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建水文廟始建於元代,已有700餘年歷史,先後50餘次增修擴建,其規模僅次於山東曲阜的孔廟。建水文廟佔地7.6萬平方米,坐北朝南,完全按照曲阜孔廟的布局而建。而號稱「滇南大觀園」的朱家花園,擁有218間樓堂亭榭,42個天井。徜徉在園內,就像走進了現實版的《紅樓夢》大觀園中,迂迴通幽的走廊連著設計精巧的院落,鮮豔美麗的花朵,各式照壁,美侖美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