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世紀的邊地儒城——建水

2020-11-26 雲南小村子

七個世紀的邊地儒城

臨安古城

太陽從東方升起,巍峨的朝陽樓雄偉壯麗,城門就此開啟,吱呀一聲陽光照進了城內,歷史與現實就隨著這一縷陽光穿梭在建水古城。是豪華大氣的文廟、朱家花園,還是張揚著世界名牌的臨安街;是小巷中充滿滄桑的飛簷屋角,還是碾壓過青石板路的奔馳寶馬。繁華與古樸就這樣交錯於其中,不變的也許是那些古井旁的打水人,豆腐攤邊的食客們。他們生活的城裡還是城外,當城市的界限早已模糊以後,朝陽樓下的城門洞裡透過的那一束光線,告訴我們還有一座城在那裡!

歲月賦予建水的魅力不在於它外表的華美,而在於它內含的文化底蘊。如同女子的優雅,建水從骨子裡透出來氣質和韻味,無需錦衣美食,不關歲月滄桑,恬靜而怡然。

近百座古寺廟,50餘座古橋,規模宏大的民居建築群,數不清的特色古井,建水以自己獨有的形式傳遞著古城千年的文化。我常去想像建水的第一代市民,他們的記憶深處應該是園林和典籍,是駢文歌賦和琴棋書畫,他們開發邊城的方式,是用他們富有的儒氣,薰染著這座城。

品建水切不可太急躁,這裡只適合「慢生活」。

建水古稱步頭,唐代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間建城,迄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明清兩代時,建水曾為臨安府所在地。建水自元代以來曾是滇南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更是滇南儒學聖地。走在建水臨安古鎮上,仿佛回到那似曾相識的久遠年代,古色古香迎面而來:古樓、古塔、古廟、古寺、古宅、古橋、古井……令人眼花繚亂。置身依舊貌翻新而建的晚清一條街上,兩旁清式民居並排而立,雕梁畫棟,古樸典雅。

建水的標誌性建築是那座古城樓,名「朝陽門」,「雄鎮東南」的朝陽樓建於古城東城門城牆之上,距今已有600多年。建水人稱之為「小天安門」,從外觀上看與北京天安門幾乎一模一樣,「老建水」們最引以為榮的是它比北京天安門還早建了28年,每次一提到這「超越之舉」都是一臉自豪。

較之麗江、鳳凰,臨安多了幾分歷史的厚重感,如品醇酒,愈品愈香。沿著油亮的青石板路,漫步古城街巷,古街兩旁商鋪林立,銀行、商場、餐館……一切現代文明的衍生物,都披著古老的外衣,別有一番情趣。隨處可見飛簷翹角,雕梁畫棟,做工精細唯美,頗具風範。建水古城除了聞名海內外的朱家花園外,還有孫家、米家、胡家、餘家、劉家等民居,這些大多是典型的清式滇南風格民居精品。隨意選一家老宅的門檻坐下,捧一盞涼絲絲的木瓜冰糖水在手,邊喝邊看眼前穿梭而過放學的孩童、時尚的女郎、轟轟作響的摩託車、和一些提著籃子的老人,很容易讓人生出穿越時空的感覺。

避開喧鬧的人群,隨意選擇一條幽靜的小巷,體驗一下市井文化,親切而自然,這才是原滋原味的建水。其實建水之氣質,更如小家碧玉,沒有深藏於宮闕之後的雍容,也無重樓深院的矜持,有的只是清水洗出似的樸素和虔誠的禮樂教化。且看建水的尋常小巷,少官郡多民居,門臉總是飛簷鬥拱,班駁圍牆,內裡高樹隱約,屋脊挑起,卻又不是雄偉大派的作風,一任的是些尋常居家味道,透著幾許隱逸,如同那些坐在門口的纏足藍衫老嫗,她們和老宅一樣,是百年生活底色的延續和風雨殘留,在這個日益喧囂煩燥的城市中固守出最後一片靜土。

在建水小巷中一轉,不經意就能發現著名的兩眼井、三眼井和四眼井,它立於四方小巷的通達交匯之處,青石砌就的井臺上,道道勒口,深達寸許。地上的青石板亦見斑駁,還有什麼東西,能比石頭記載的歲月更悠久古老?還有何種歲月的傷痕,如建水這些井眼般,記載的如此清晰?淘米、洗菜、挑水,如今的建水人,一樣的守著井生息,守著滄桑歲月,守著物換星移。探身下望,水意浸寒肌膚,井眼裡自己的倒影隨著水波悠悠晃動,時間在這一刻仿佛靜止了,在都市裡打拼奮鬥的種種宏圖志願可以暫且放下,就在井旁發呆、喝茶、曬太陽,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建水如井,鏡花水月中沒有深藏於宮闕之後的雍容,也無重樓深院的矜持,有的只是井水洗出似的樸素和虔誠的禮樂教化。「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多少故事就誕生在安靜的小巷裡,浮動在小巷深處的老井旁。一任的是些尋常居家味道,透著幾許隱逸,是百年生活底色的延續和風雨殘留,在這個日益喧囂煩燥的城市中固守出的最後一片靜土。

雖地處滇東南邊陲一隅,建水歷史上卻是文風盛行,古有「文獻名邦」、「滇南鄒魯」之譽。元代初期創建文廟廟學,明朝以後又相繼建學政考棚、州學、書院、府學等等,成為滇南最高學府。明清開科取士,有時雲南一榜舉人中,臨安學士竟佔半榜之多,故又有「臨半榜」的美稱。建水文廟絕對是一處清靜悠閒的好去處,孔子門下,松竹之間,或是選一本自己喜歡的小說坐著讀上一日,或是仔細揣摩園內各種碑文字體,或是「圍觀」各路前來祈求金榜題名的莘莘學子,都可以輕鬆打發掉一天悠閒時光。更難得文廟裡偌大一片荷塘,早晨唱「沙呦腔」的老人們都愛在這裡練聲,水邊幾棵木棉開著紅豔豔的花朵,著實叫人喜歡。

碗窯就在臨安古鎮邊上,早年也是一個小小的鄉村。隨著建水城市建設的突飛猛進,這個小小鄉村,現在也差不多成了城市的一部分,交通非常便捷。但進入村裡,當一連串陶坊撲入眼帘,一切製作場景都宛如從前,又仿佛闖入了時光隧道。

如果不是因為紫陶,碗窯村在建水眾多古鄉村中還稍顯低調。不過,隨著紫陶的聲名遠播,如今村裡唯一的街道上已然招牌羅列,形如集市,繁榮程度雖然與宜興、景德鎮的滿城陶坊暫時還沒法比,但大小100多家制陶作坊,卻也小有規模,年復一年,一代代大師、工匠們遵循古老工藝,在這些不起眼的作坊裡,「調教」出耀眼的藝術品。

入夜的建水最適合去茶館聽「建水小調」,古香古色的茶館中間,靠牆搭了小小戲臺,演員都是土生土長的建水人,「草芽姑娘」依依呀呀的唱腔,像獅子糕一樣甜糯。一盤瓜子一杯清茶可謂建水晚間的最好去處,唯一可惜,表演民間小調的時間短了些,還不等我把那句「你克哪尼克」學得熟練,這一夜已經匆匆落幕。

歌舞散罷,夜也闌珊,走在街燈零落的大街上,方才驚覺,建水一點不似其它城市,夜晚亦同白晝,這個城沒有那麼多絢爛的霓虹燈影,它的醒來和睡去都是如此安靜。踏著青石板路回朱家花園改建的「古宅賓館」,仿佛正要走進先民們的生活,而他們也正準備回答我們的提問,關於時間、關於文學、關於命運的提問。而我們的提問始終在一種力量中旋轉,這種力量,就是這裡的儒風。它一直滋養著這座古城,滋養著古城人民的心靈。

行程連結:

臨安古城是建水縣旅遊的集散中心,以臨安古城為主體旅遊資源,以臨安路為軸心,以眾多的古建築、古寺廟、古橋、古塔等建築古蹟為構景主體,並融入積澱深厚的儒家文化氛圍和多彩多姿的民風民俗活動,構成以文化為重的特色旅遊核心區。

建水臨安是一座滇南邊地文化與江南漢文化緊密結合的城市,「朱家花園」、「建水文廟」等3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集中在一個鎮上,這在雲南省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建水文廟始建於元代,已有700餘年歷史,先後50餘次增修擴建,其規模僅次於山東曲阜的孔廟。建水文廟佔地7.6萬平方米,坐北朝南,完全按照曲阜孔廟的布局而建。而號稱「滇南大觀園」的朱家花園,擁有218間樓堂亭榭,42個天井。徜徉在園內,就像走進了現實版的《紅樓夢》大觀園中,迂迴通幽的走廊連著設計精巧的院落,鮮豔美麗的花朵,各式照壁,美侖美奐。

相關焦點

  • 悅讀紅河 | 建水草芽
    只有建水一地生長這種植物;我想也不是建水所有的地方都能長出這種植物,我未能眼見這種植物的生長之地,但想見其應該是:清流潺潺,水深草美。  這種植物有一個很民間的名字:草芽。我倒覺得叫「草牙」也未嘗不可,因其外觀像細小的象牙,也有象牙的瑩潤與白皙,稍經氧化,也會發出老牙的黃。
  • 雲南電網建水公司小震之後防「大震」
    「地震來了,快跑啊……」16日8:50,建水公司綜合辦公樓裡像炸開了鍋,剛開始上班就接到地震演練的通知,大家紛紛抓起安全帽 衝向緊急避難點。這是繼建水4.13地震後,建水供電公司組織的第一次地震演練。   據中國地震臺網統計,自年初以來發生在雲南的小地震多達21次,最低震級2.7級,最高震級5.5級。
  • 建水小記—葉落方知秋意濃
    圖片來源:建水團山結廬民宿喜歡秋天的原因很多,喜歡建水的秋天卻是因為它有著獨特的寂寥孤獨。圖片來源:建水團山結廬民宿人生的路,風一程雨一程,山一程水一程,遇見的還會遇見,離開的仍會離開,層林盡染,山河歲月,在建水深秋的懷抱裡慢慢的淡去。
  • 感受建水歷史文化,用不一樣的方式從「心」出發
    建水一座位於西南邊陲的小城這是一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這是國 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這裡有千年的紫陶 百年的古建築這裡有怡人的氣候 誘人的美食這裡成為越來越多人居住和休閒旅遊的首 選地
  • 建水新建了一個螞蟻城堡
    在「超長待機」結束後,面對五一「plus」假期,讓我們攜手走進建水蟻工 坊 吧,赴一場城堡之旅。你們見過螞蟻窩嗎?偉大的設計師由螞蟻窩得來靈感,建築了一座螞蟻城堡,這座城堡色彩明亮,夢幻,走進仿佛進入了童話的世界。
  • 建水集市看辣椒:這也太豐富了,誰告訴我,雲南哪種辣椒最辣
    在建水,我還沒有在其他地方發現有這麼多品種的辣椒。大、中、小,各種規格、各種型號,雲南的辣椒太豐富了,而這些也僅僅是建水集市上偶然的遇見。雲南究竟有多少種辣椒?我不知道,而建水的周圍種了多少品種?我也不知道。
  • 石頭上的時間之箭 雲南建水發現3億年前的古地中海珊瑚動物群化石
    半個多小時後,車子就停在了果白的賴石頭山下。山不高,一條為運送風車風葉而開挖的毛路,紅綢一樣地系在山腰。  「張老師,我們要看的化石,就在這座山上,就在這條土路上下!」頭天就來踩點的建水縣人大主任李自恆指著賴石頭山,指著土路對張家志教授說。   「好,我們趕緊去看!」
  • 杜拜擬建水下豪華酒店 盤點中國十大超級豪宅
    杜拜擬建水下豪華酒店 盤點中國十大超級豪宅 房天下綜合整理
  • 大虹橋邊七隻鐵鑊不見了? 已在三灣安新家
    七隻鐵鑊安家三灣風景區 這幾個東西可都是重量級,不知道是移到哪裡去了。」王先生致電本報,希望記者可以幫忙打聽鐵鑊的下落。記者採訪了解到,原來,七隻鐵鑊是6日連夜搬離的,現在完好無損地在運河三灣風景區安了新家。   七隻大鐵鑊不知哪去了?   「幾年前,鐵鑊搬來的時候,我是看著它們搬來的,每次散步經過,也都會去看看。」
  • 建水這裡的村民日子充滿希望~
    建水這裡的村民日子充滿希望~ 2020-12-03 0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七個氣壓帶的形成
    (2)副熱帶高氣壓帶:由赤道低氣壓帶上升的氣流,由於氣溫隨高度而降低,空氣漸重,在距地面4-8公裡處大量聚集,轉向南北方向擴散運動,同時還受重力影響,故氣流邊前進,邊下沉,各在南北緯30°附近沉到近地面,使低空空氣增多,氣壓升高,形成了南北兩個副熱帶高氣壓帶,它是因為空氣聚積,由動力原因形成的,屬暖性高壓。
  • 馮良:《西南邊》,大時代在邊地涼山的深刻迴響
    馮良:《西南邊》,大時代在邊地涼山的深刻迴響 2020-09-28 16: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探秘麻城暴力史——評羅威廉著《紅雨:一個中國縣域七個世紀的暴力...
    羅威廉20世紀80年代在武漢做研究時,注意到麻城有悠久的暴力傳統。他為此翻閱了從1530年到1997年的七部麻城地方縣誌,希望藉此對中國農村社會歷史上的暴力現象提供一個宏觀的理解,探索中國農村社會暴力萌生的原因。 羅威廉認為,麻城的暴力史並非中國社會暴力史的典型案例。其在歷史上不絕如縷的原因有三:一個是地理位置。
  • 建水某工地飛來一隻特大鳥,專家看了之後驚呆了!
    原來飛落到建水的這隻鳥是鴻雁,還記得小學語文課文寫:「秋天到了,天氣涼了,樹葉黃了,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 天空那麼藍,那麼高。 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排成個「人」字,一會排成個「一」字。」
  • 伍國:評羅威廉《紅雨:一個中國縣域七世紀的暴力史》
    Rowe 2007年剛由史丹福大學出版的《紅雨:一個中國縣份七世紀的暴力》(Crimson Rain: Seven Centuries of Violence in a Chinese County)則從地方史,民俗,大眾文化等多個角度透視了暴力這一中國政治文化中的持久現象。事實上,政治和社會暴力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但暴力本身似乎一直沒有被單獨作為一個研究對象。
  • 恆河邊的生死輪迴之地
    青旅靠近恆河邊,車開不進去,只能拖著行李箱步行數百米。走進了如迷宮一般的漆黑小巷子裡,導航根本無法定位準確的位置,窄到只能一人通過的小巷子,依舊有摩託車呼嘯而過,還要用喇叭Bi你,路面凹凸不平,行李箱的輪子幾次都卡在了坑裡,動彈不得,牛糞狗屎滿地都是,一不留神就踩上去,心態徹底崩了。
  • 虎牙四大邊路,龍虎豹雞,你看過幾個?
    最近也是有消息說這些直播平臺被約談,直播內容有些問題,但是平臺總有一些優質的主播,比如我今天要說的虎牙四大邊路——龍虎豹雞! 龍邊呂德華,使用英雄——呂布 呂德華,粉絲數126.7萬,也是王者板塊的大主播了。曾效力於QG戰隊,ID:QG:The Hua,因對面Ban掉呂布當場退役。
  • 七橋問題和一筆畫
    18世紀時,歐洲有一個風景秀麗的小城哥尼斯堡,城中有條河,河的中間有兩個小島,河的兩岸與島之間有7座橋,如圖1所示
  • 動物權利起源於十八世紀英國,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盛行起來
    動物權利早在十八九世紀就被提出,起源於英國,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世界範圍的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而盛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