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隻鐵鑊安家三灣風景區
一隻鐵鑊就有兩噸重
文物部門為鐵鑊搬家
昨日一早,市民王先生散步至瘦西湖休閒文化廣場,發現原本安放在停車場入口附近的幾隻鐵鑊不翼而飛,刻有「揚州鐵鑊」簡介碑文的大石頭也一起消失了,「幾天前看還在的,咋就不見了?這幾個東西可都是重量級,不知道是移到哪裡去了。」王先生致電本報,希望記者可以幫忙打聽鐵鑊的下落。記者採訪了解到,原來,七隻鐵鑊是6日連夜搬離的,現在完好無損地在運河三灣風景區安了新家。
七隻大鐵鑊不知哪去了?
「幾年前,鐵鑊搬來的時候,我是看著它們搬來的,每次散步經過,也都會去看看。」王先生說,原來,這片小小的池塘裡曾經擺放了七隻大小不一的鐵鑊。
說起鐵鑊,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瘦西湖徐園內的兩隻,其實,揚州現今一共發現了九隻鐵鑊,除了瘦西內的兩隻,其餘七隻都於2013年被集中安放在了大虹橋東瘦西湖休閒文化廣場內。
關於鐵鑊的用途也是說法不一,有人說揚州地處長江、運河交匯處,河網縱橫,水患不斷,蕭梁時鑄此鑊置水邊以作鎮水防患用;也有人說隋煬帝殘暴鑄鐵鑊作刑具用的;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太平軍將廣兵多且戰事頻繁,鑄鐵鑊是為行軍煮軍糧用的。無論鐵鑊的真正用途是什麼,它們都是揚州悠久深厚文化的象徵。
幾年裡,這七隻鐵鑊均為露天擺放,圍欄保護,每一隻鐵鑊內都種有睡蓮,成為瘦西湖休閒文化廣場的一隅小景。「有朋友來,我都會帶他們到瘦西湖轉轉,還要專門到外面來看看這幾個鐵鑊的。」王先生聽說,鐵鑊曾經也被用作製鹽的工具,揚州鹽文化繁榮悠久,所以鐵鑊也是必看必賞的。
「現在這裡空蕩蕩的,我還有點不太習慣了。」看慣了這幾個「大傢伙」,突然見不著了,王先生覺得心裡也跟著空了一塊似的。
記者來到現場,發現小池塘裡確實已經沒了鐵鑊和刻碑的蹤影,原本池塘中安放鐵鑊的石塊也一併不見了,僅有幾叢睡蓮靜靜漂浮在水面上。外圍某處的石塊上,有一些青苔的痕跡,表示這裡曾經託著什麼東西。
文物部門連夜為其搬新家
記者聯繫市文物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對方表示,6日晚,七隻鐵鑊和石碑已經全部搬家至運河三灣風景區。
「每隻鐵鑊都是重量級的鐵傢伙,僅一隻就足有兩噸重。」揚州博物館保管部主任莊志軍介紹,為了將這些重量級的大傢伙搬走,頗費了一些功夫。搬家時,先用綁帶將鐵鑊的邊緣圍住,再用專業的吊裝設備將其吊起、移走,從夜裡10點開始,一直忙到零點才將它們全部裝車。之所以選擇在深夜搬移,也是儘可能減少對交通的影響。
轉移至運輸車上之後,工作人員立即將其送至運河三灣風景區,並連夜進行安裝。昨日上午,記者前往運河三灣風景區實地探訪,七隻大鐵鑊已經安放在了城市書房附近的碼頭邊。
在瘦西湖休閒廣場時,七隻鐵鑊是被安放在池塘中,以石託起,而在運河三灣風景區內,它們錯落有致地被安放在運河邊的草坪上,「傳說鐵鑊是鎮水的,所以把它放在運河邊上也是契合了它的含義。」三灣風景區工程部負責人顧曼媛介紹。
雖然鐵鑊到了運河三灣風景區,但產權歸屬仍屬文物部門,安全保護則由三灣風景區負責。
運河三灣景區將建鐵鑊廣場
據介紹,鐵鑊原來分散在瘦西湖、天寧寺,史公祠、八怪紀念館、盆景園以及水文化博物館,其中,天寧寺兩隻、史公祠兩隻、八怪紀念館、盆景園以及水文化博物館各一隻。2013年,為配合大運河申遺,將七隻鐵鑊搬至瘦西湖休閒文化廣場進行集中展示。大鐵鑊為何搬家?原來,運河三灣風景區將在這裡為它們打造一個鐵鑊廣場。
昨日,記者在運河三灣風景區探訪時發現,東門處確實被圍欄圍起來,工人們正在緊張施工中。
「除了鐵鑊廣場,這裡還將增加運河碼頭,設立舍直改彎塑像以及鎮水神獸像,充分融入大運河元素。」顧曼媛介紹,鐵鑊廣場是東門改造規劃之一,目前幾隻大鐵鑊已經安裝完成,接下來也將對其周邊環境進行打造,附近會安裝全方位攝像頭,嚴密監控鐵鑊的安全。環境打造完畢後,鐵鑊石碑、銘文介紹等也將相繼展出。運河三灣風景區東門整體改造將在9月26日前全部竣工。
得知鐵鑊移至運河三灣風景區的消息,王先生鬆了一口氣,「這地方更好,等弄好了我一定會去看看這些『老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