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鐵鑊,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瘦西湖徐園內的兩隻。兩隻幾千斤重的大鐵鑊,擱在太湖石的基座上,位置十分地好,基座相當地妙,渾然天成。日月星辰,天光雲影,都影映在鑊內的水中。夏天種植在鑊內的荷花開了,真是一盆絕妙的大盆景。
第一個疑問:兩隻大鐵鑊從哪裡來的?
鐵鑊旁有一塊《徐園鐵鑊記》碑,詳細記錄了徐園鐵鑊的功能和歷史。1921年,焦汝霖報請「大府」批准,由楊曜主辦,將靠近徐園虹橋東岸觀音庵旁和傍花村後面的兩隻鐵鑊移放至冶春後社的社址徐園內。移動鐵鑊時,竟然需要百十個人才得以搬動,鐵鑊移置的各項事情完成後,焦汝霖寫了這篇《鐵鑊記》。
第二個疑問:兩隻大鐵鑊幹什麼用的?
《重修揚州府志》說不知何人何時鑄,上世紀40年代初出版的《揚州覽勝錄》,以《徐園鐵鑊記》所說「鐵鑊系蕭梁鎮水之物」為依據,云:「鐵鑊是古時治水之用,儀徵焦汝霖先生有《鐵鑊碑記》」。
1926年9月1日,老同盟會會員李根源在冷遹、陳君五的陪同下,遊覽了揚州。他在《揚州遊記》中說,徐園「庭中古鐵鑊二,無字,高約三尺,徑約五六尺,厚約五寸。每鑊重量數千斤,巨製也。守園者云:『共十鑊,八鑊尚埋土中,未挖出。相傳為鹽戶用以煎鹽者,或謂僧家用以煮飯者。』」
李根源不贊同守園人的說法,他說「餘意皆非,鑊底太厚,火力失效。昔甘露寺有梁武帝鐵鑊二,用以植蓮供養諸佛,前賢紀其式樣重量,頗與此類。又殘經幢二,雖其年月模糊,可定為唐宋時物。」
《釋文紀·甘露寺鐵鑊銘》云:「滿貯甘泉,種以荷蕖,供養十方」,鑊乃是當時植蓮供養佛之器。
《太平御覽》陸機《洛陽記》云:「宮牆外有大鐵鑊,盛水以救火,受百斛,百步一置。」鐵鑊又成了滅火的工具。
《抑庵文集·甘露寺興造記》云:「梁天監中武帝(指梁武帝蕭衍)幸焉鎮江,賜大鐵鑊二,以飲僧」,鐵鑊又作為盛水的器具。
第三個疑問:兩隻大鐵鑊是什麼年代的?
《徐園鐵鑊記》全文320個字,這是一篇精彩得不讓遊客讀懂的導遊詞。民國十三年(1924年)由儀徵人氏焦汝霖先生所撰,陳含光用篆體書寫,文末還附有陳氏為該碑文寫的自釋200餘字。內容講的是「梁時江水與城南相近,屢為患,乃築巫山堰以御水;置鐵鑊其間,使水洄洑,藉殺其勢。」
上世紀40年代初出版的《揚州覽勝錄》,以《徐園鐵鑊記》所說「鐵鑊系蕭梁鎮水之物」為依據,云:「鐵鑊是古時治水之用,儀徵焦汝霖先生有《鐵鑊碑記》」。
揚州水利專家徐炳順認為:《徐園鐵鑊記》首言「鐵鑊系蕭梁鎮水之物」,很有可能受《惟揚志》《康熙志》相傳影響,下言「梁時江水與城南相近……仍築巫(《梁書》為浮)山堰,以御水;置鐵鑊其間……」按焦汝霖先生所講地點在揚州城南,揚州城南是邗溝經過的地方,範圍又不大,過往人多,要是有,推想似應有記載。但是,揚州的史料中沒有這樣的記載。按焦汝霖先生所講的時間,從《梁書》和《水經注》的記載中是可找到答案,而且對築浮(不是巫山堰)山堰的記載比較詳細,但地點不在今揚州城南,而在今安徽嘉山縣的淮河上,與《徐園鐵鑊記》講的完全是兩回事。
揚州鐵鑊始於何時?《重修揚州府志》說不知何人何時鑄,但極有可能與今鎮江甘露寺是同一時代產物,今鎮江甘露寺有鐵鑊是始於南北朝時期。如果相傳為蕭梁時的遺物,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第四個疑問:揚州共有多少鐵鑊?
焦汝霖在《徐園鐵鑊記》中還說,揚州原存鐵鑊八隻,後在兵燹中毀壞兩隻。其實,揚州現今一共發現了九隻鐵鑊,除了瘦西內的兩隻,其餘七隻都於2013年被集中安放在了大紅橋東瘦西湖休閒文化廣場內。這七隻鐵鑊原來分散在瘦西湖、天寧寺,史公祠、八怪紀念館、盆景園以及水文化博物館,其中,天寧寺兩隻、史公祠兩隻、八怪紀念館、盆景園以及水文化博物館各一隻。2013年,為配合大運河申遺,將七隻鐵鑊搬至瘦西湖休閒文化廣場進行集中展示, 2019年在運河三灣風景區安了新家。
第五個疑問:《徐園鐵鑊記》作者是什麼人?
《徐園鐵鑊記》作於1924年7月,全文三百多字,揚州名儒焦循的後裔、冶春後社詩人焦汝霖撰文,冶春後社詩人、著名書畫家陳含光用大篆書寫勒石。
作者焦汝霖,即焦循之後,又名焦山,字輔臣、傅丞,清代揚州著名學者焦循的後裔,生於清同治九年(1870)。他早年曾經補用山東知縣,後來在山東模範監獄當過典獄官,後來又東遊日本,潛心鑽研生物學,編譯出版了《脊椎動物學問答》,這是一本較早由揚州人自編的自然教科書。他回國後先後擔任過淮揚合一中學、南京東方中學和江蘇省代用商業學校的國文教師、江都縣教育會會長、江都縣立師範講習所所長、公共體育場場長、議會議員;也曾參與編修江都、甘泉兩縣的縣誌。 亦為冶春後社成員。他因身肥體重,被呼作焦大肉,卻有著非凡的武功修為。他的詩友杜召棠證實道:「幼年有一特技,即大風時候順風疾奔馳數十步,急停止後,兩足不落地,能踏空倒行若干步。」可見其騰躍功夫非同一般。一生扶弱抑強,行俠仗義。
除了詩文武術之外,焦汝霖還擅長圍棋,這一點可以從冶春後社詩友李伯通的詩中得到證實:「豈獨高談四座驚,文章海內亦知名。三山早日尋徐福,京雒中年困馬卿。篸黹布衣無異趣,圍棋六博寓豪情。斫輪至竟非庸手,捉摸龍蛇意不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