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三灣重現運河帆影 顧瀟 攝
9月7日,3艘風帆船和7隻鐵鑊來到古運河揚州運河三灣風景區段,將在這裡重現運河帆影和鐵鑊鎮水這些大運河文化元素。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3艘風帆船都來自揚州高郵石工頭,據漁民老夏介紹,目前整個高郵只有8艘風帆船。年過七旬的張懷清,家住運河三灣旁,他的記憶裡,幾十年前,來往古運河的船隻,大多還是風帆船。
韓秋顧瀟
「百舸爭流,千帆競過」是曾經古運河風帆船的真實寫照。運河三灣風景區負責人王石群說,隨著機動船隻的興起,風帆船已成為稀有之物,市民在城區難得見風帆船。據王石群介紹,為了慶祝中秋、國慶,3條風帆船來到景區,將「駐紮」到國慶節後,「讓更多的人更加深入認識了解古運河的往事,勾起人們沉睡的記憶。」
風帆船曾經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老夏基本跟風帆船打了一輩子交道,「20年前,揚州還有很多風帆船,尤其是高郵,漁民家家戶戶都有風帆船。」而自從2000年後,機動船成為漁民的首選,「風帆船逐漸被淘汰了。」截至目前,整個高郵只有石工頭碼頭有風帆船,而且數量很少,只有8艘,這8艘漁船,可能也是高郵最後的風帆船。
老夏的風帆船,是三桅杆風帆船,船首、船中、船尾各有一杉木桅杆,中間主桅杆,長15至16米,直徑30釐米,重140斤,「這根桅杆最重,立起來時,要十個人一起豎」;船頭的帆叫「頭帆」,重量也有120斤;船尾的叫「艄帆」,重量較輕,但也有100斤左右。風帆船的中後部,有一個舵,用來調整方向。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揚州現今一共發現了九隻鐵鑊,除了瘦西湖內的兩隻,其餘七隻都於9月7日被安放在運河三灣風景區。關於鐵鑊的用途有三種說法:有人說,揚州地處長江、運河交匯處,河網縱橫,水患不斷,蕭梁時鑄此鑊置於水邊,以作鎮水防患用;也有人說,隋煬帝殘暴,鑄鐵鑊是作刑具用的;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太平軍將廣兵多且戰事頻繁,鑄鐵鑊是為行軍煮軍糧用的。無論其真正用途是什麼,它們都是揚州悠久深厚文化的象徵。
「傳說鐵鑊是鎮水的,所以把它放在運河邊上,也是契合了其含義。」運河三灣風景區工程部負責人顧曼媛介紹。運河三灣風景區要在這裡為它們打造一個「鐵鑊廣場」。「除了鐵鑊廣場,這裡還將增加運河碼頭,設立舍直改彎塑像以及鎮水神獸像,充分融入大運河元素。」顧曼媛介紹說,鐵鑊廣場是東門改造規劃之一,目前幾隻大鐵鑊已經安裝完成。接下來,將對其周邊環境進行打造。「附近還會安裝全方位攝像頭,嚴密監控鐵鑊的安全。」環境打造完畢後,鐵鑊石碑、銘文介紹等也將相繼展出。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運河三灣風景區東門整體改造將在9月26日前全部竣工。
(責任編輯:董雲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