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我國天然氣發電存在的問題及運營建議

2020-12-05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火力發電網訊:受我國大氣汙染形勢依然嚴峻及碳排放總量的限制,燃煤電廠發展空間日益受限,清潔能源逐步成為未來能源發展新的增長點。作為清潔低碳化石能源,天然氣發電的環境效益及其在能源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2015年電力體制改革和油氣市場逐步寬鬆以來,我國天然氣發電快速發展,在政策引導下,裝機容量從2014年的5697萬千瓦發展到2019年的9022萬千瓦,佔全國發電裝機總量的4.49%,發電裝機年均增長31.67%。發電量為2362億千瓦時,佔全國總發電量的3.22%,年均達到增長35.43%。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年均增速和電量增速,均遠高於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年均增速和電量增速(見圖1)。

(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電力企業管理」 ID:zgdlqygl 作者:趙巖)

我國天然氣發電現狀

目前,我國天然氣發電以大型集中式發電為主,主要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及京津、福建地區。按照不同建設時期,這些燃氣電廠主要可分為四種情況:一是為配合中澳廣東LNG項目一期工程而新建的;二是以「陝京線」天然氣為氣源的燃氣電廠;三是為福建LNG項目而建的燃氣電廠;四是為配合荔灣3-1氣田登陸和珠海LNG項目而建的燃氣電廠。我國大型集中式燃氣發電裝機容量佔到全國燃氣裝機容量的90%以上,發電機組以9F和9E型機組為主。

我國分布式燃氣項目起步較晚,僅北京、上海、廣東、四川等地相對較快。近五年來,我國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快速發展,但能夠達到國家規定的冷熱電三聯供、綜合能源利用效率70%以上的項目較少,且效益普遍不佳。

運營成本

根據典型燃機數據分析,純凝發電成本約0.6元/千瓦時、熱電聯產發電成本約0.56元/千瓦時、分布式能源0.66元/千瓦時。燃機發電成本費用中燃料成本佔比最高,約為67%,其餘依次為折舊10%、其他費用8.5%、薪酬5.5%、財務費用5%、修理維護費用2%等。目前看,修理費用在每年燃機成本中佔比較小,但在一個大修周期內,費用十分可觀。常規情況下,9F機組大修期48000~66000小時,修理費用約1.5億元/臺·大修期;9E機組大修期32000~66000小時,修理費用約1億元/臺·大修期;分布式能源大修期25000~50000小時,修理費用約0.7億元/臺·大修期。其中,分布式燃機造價普遍較高,區域式分布式能源造價在5000~8000元/千瓦,樓宇式分布式能源造價普遍在15000~20000元/千瓦,導致固定成本較高(見圖2)。

電價機制

從我國燃機不同電價機制看,浙江、江蘇、上海(重型燃機)、廣西、河北執行兩部制電價,北京、廣東、天津、湖北、上海(分布式)執行單一制電價。近年來,由於天然氣價格不斷走低和燃機規模快速增長,各地區紛紛下調燃機價格水平(見表)。

天然氣發電運營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燃機利潤呈現下降趨勢

雖然國內燃機發電整體盈利,但是利潤呈現連續下降趨勢,裝機規模逐年增加、利潤逐年降低。一是資產規模增長較快,資產質量和所在區域經濟發展、資源優勢等地理位置直接相關。重型燃機主要是與省區宏觀環境相關,分布式燃機與微觀環境聯繫更密切。經濟環境、資源優勢的變化和降低社會用能成本的趨勢影響燃機效益逐年走低。二是對價格政策十分敏感。價格仍是燃機盈利的重要基礎,自2018年以來,湖北、廣東、北京等地區降低價格水平,2019年上海、天津也依次降低,2020年廣東、廣西下調燃機電價水平。在保持利用小時平穩情況下,價格水平的降低直接影響利潤水平的降低。三是燃氣成本管控存在較大困難。雖然受到國際油氣市場和國內供需疲軟影響,天然氣供需矛盾得到緩解,但我國天然氣消費呈季節性的特點導致天然氣價格難以大幅下降。特別是浙江、上海等地區天然氣價格由地方燃氣企業壟斷,氣源複雜、議價難度大,天然氣發電變動成本降低難度大。

燃機傳統運營模式尚待轉變

電力市場化改革以來,天然氣發電仍主要按照計劃體制進行生產經營,一是盈利模式有待進一步清晰。目前,無論重型燃機還是分布式燃機仍是參照計劃運營模式,或由電網調度調峰運行、或按照供熱量以熱定電運行,應對市場化改革的盈利模式不夠清晰,天然氣調峰機組對電網和氣網的調度指令難以統籌兼顧,氣網需要調峰的時候,電網未必需要,電網需要頂峰的時候,氣網未必能夠支撐,參與電力市場競爭的條件不足。二是輔助服務市場建設不完善。輔助服務市場尚未普遍運行,原有兩個細則考核僅在發電企業內部分攤,無法體現電力調峰調頻的真實價值,輔助服務在市場中的價格過低,無法彌補電力資源總成本。三是燃機在區域市場定位不清晰。煤炭作為主體能源決定了我國社會用能成本,同時我國又是水電大國,風光平價上網時間表已經確定,這決定了社會整體用能價格均以煤電價格為參照。高於煤電價格的燃機發電需要通過財政或社會補貼,地方財政實力和工商用戶承受能力將決定補貼強度,國家能源戰略對燃機持謹慎態度,雖然中東部環境容量低的省區還有部分天然氣發電空間,但補貼規模有限。

市場和政策對燃機經營產生較大影響

一是電力市場改革和油氣市場改革對燃機經營產生雙重影響。一方面電力市場改革雖然加速推進,但針對天然氣發電的相關市場機制不夠完善,沒有足夠具有競爭力的時間價格信號和位置價格信號引導燃機投資;另一方面油氣改革涉及內容較多,雖然國家管網公司已經成立,但實現中央定價目錄的「管住中間、放開兩頭」還需要較長時間,近期政府定價仍是主流。二是價格補貼逐步縮水。在國家降低製造業用能成本的大背景下,用電增長趨緩,燃機價格補貼空間沒有增長,新投燃機擠佔原有燃機價格空間,造成燃機價格下調。目前,僅有浙江、江蘇有明確的氣電聯動機制,能夠部分向下遊疏導氣價波動,其他區域沒有靈活的價格機制傳導成本和供求變化。三是冷熱市場拓展不足是制約分布式燃機效益提升的關鍵問題。高效能源利用優勢體現不足,大部分分布式燃機綜合能源利用效率未超過70%。從熱電比看,達到國家要求的項目較少,造成能耗水平高於設計值,既無法充分實現能源梯級利用,又影響參與電力直接交易的成本過高、競爭優勢不足。

天然氣市場改革給燃機經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一是天然氣消費增速放緩,但對外依存度仍然較高。2019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3060億立方米,增速10.3%,下降7個百分點,其中進口氣1358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44.4%。二是天然氣供應能力增強,價格走低。2019年全球天然氣產量和LNG產量均創歷史新高,隨著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投產和國內2019年產量增速大幅增長,LNG進口增長放緩,海外資源回歸理性,天然氣現貨價格處於歷史低位。三是天然氣發電在能源消費中佔比較低,作用減弱。2019年,我國天然氣發電用氣佔比為17.9%,在天然氣消費結構中佔比較低,同時國內已建成27座地下儲氣庫,儲氣庫實現近50%的增長,儲氣能力約190億立方米,佔天然氣消費量的6%左右。四是天然氣購銷進一步市場化。國家管網公司成立將出現新的銷售體制,國家核定中間環節管輸費用可能較高,我國天然氣價格與國際市場現貨價格關聯度較弱,天然氣價格由購售雙方協商確定,對天然氣整體採購議價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結論建議

明確定位,開展燃機市場化運營

隨著天然氣發電效益空間的逐步萎縮,必須轉變原有唯利用小時和發電量的思維觀念,更加注重效益的角度開展燃機項目的前期和運營工作。一是明確市場定位。燃機作為電力市場重要主體之一,必須要明確在電力、熱力和天然氣市場中的定位問題,通過承擔的相關功能體現機組的價值。二是突出聯合優化定位。重型燃機主要承擔了系統調峰功能和提供工業供熱需要,應在進一步研究國家大力消納新能源、降低「三棄」的情況下,參與新能源跨省區消納的調峰和無功等支撐作用。在區域內與煤機就發電時機和運行方式制定聯合優化策略,在既定利用小時下爭取最大效益空間。三是找準天然氣分布式項目定位。充分發揮分布式燃機規模小、布局靈活、運營高效的特點,實現區域集群式管理、集中式調度、集約化運營,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提升項目綜合效益貢獻度。四是研究天然氣市場改革。雖然天然氣發電用氣量在我國天然氣消費結構中佔比較小,屬於彈性較大的消費量,但具有整體性和可調節性,屬於天然氣優質用戶。在國家開展油氣改革之際,積極參與到燃機大省的改革措施制定中去,增強用氣保障和議價能力。

夯實基礎,提升燃機效益保障能力

燃機核心技術國產化和安全穩定運行是燃機能夠在市場競爭中獲得穩定效益的基礎,為夯實效益基礎,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降低進口依賴度。目前,燃機的燃燒器、透平葉片等熱部件完全依靠進口,整機檢修維護依賴原廠商,維修周期和維修費不可控,造成燃機的運行維護成本偏高。建議利用燃機規模優勢,在檢修維護談判和相關技術轉讓方面加強開拓,進一步降低燃機大修周期內檢修費用,同時縮短燃機發生故障後的檢修時間。二是開展發電設備綜合治理,從完善技術標準、提升運維能力等入手,研討防治重點,採取有效措施,防範重大設備損壞事件發生。加強發電生產全過程管控和發電設備隱患排查治理,持續研究重大隱患的成因和應對措施,切實提高設備可靠性。三是提升氣源保障能力。天然氣發電企業應逐步實現雙氣源保障,與上遊供氣企業股權合作,推進上遊供氣企業參股燃機發電項目,在保障項目資本金收益水平的情況下分散市場風險。

轉型發展,推進天然氣分布式增效點

「天然氣分布式+儲能+智慧微網+增值服務」的綜合能源項目能夠為用戶提供熱、電、冷、氣、水、充電、儲能、燃氣等多種能源和服務。天然氣分布式項目為開展綜合能源服務業務提供了廣泛的基礎,應依託天然氣分布式項目,貼近用戶、貼近負荷,圍繞能源供給,創新微網模式降低用戶成本;圍繞能源存儲,實現用戶冷熱電能相互轉化補充;圍繞用戶消費,提供依託能源供應的多種節能、修造、智慧能源等服務。實現綜合能源服務業務在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上的實體轉化和價值創造,打造品牌效應,切實提升天然氣分布式能源項目的效益水平。

本文刊載於《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0年08期,作者系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一文讀懂我國天然氣發電的現狀與前景
    作為相對清潔能源,天然氣的發展和消費,當前受到了全球的青睞。而我國天然氣發電行業正處於起步發展階段,目前遇到諸多問題,已投運燃氣電站利潤較差,2013年和2014年兩次天然氣價改後發電成本壓力進一步加大,部分投資方持觀望態度或擬推遲項目投產,因而影響天然氣發電行業及天然氣行業健康發展。本文對天然氣發電優勢,國內發展近況、問題、前景進行闡述並提出幾點建議供參考。
  • 深度丨我國天然氣發電的現狀與挑戰
    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比重偏低  發達國家的天然氣發電裝機結構和發電量佔比都具有相當大的比重,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我國電力裝機容量和發電量都居世界首位,而燃氣發電的發展程度卻相差甚遠。2012年以來,華電集團發電運營有限公司(簡稱公司)一直積極謀劃、研究並涉足油氣產業發展,明確了產業定位及方向。公司目前已初步在環渤海、華東、華南等區域完成LNG產業布局;通過加強與國內外大型油氣公司的合作,多渠道、多方式,已經初步獲取海外天然氣上遊資源,鎖定相當規模的長協貿易氣;頁巖氣中標區塊前期工作也不斷深入;天津、貴州天然氣管線開發取得突破。
  • 我國農林生物質發電現狀及相關問題思考
    本文在簡要論述農林生物質綜合利用途徑的基礎上,重點分析了我國農林生物質發電的現狀以及當前與農林生物質發電相關的重要問題,提出強化地方農林生物質發電規劃執行與評估工作、完善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相關的排放標準體系等建議。我國是農業大國,每年產生約7億噸的秸稈,按照能量折合約3.8億多噸標準煤。
  • 潘遙:天然氣發電行業難題
    天然氣發電產業規模的快速擴張是實現天然氣消費比例提升規劃目標的有效途徑,而這需要解決一系列行業問題與現實障礙  宏觀發展環境問題  (一)政策問題  目前,我國天然氣發電產業已初具規模,2013年氣電裝機容量已達4668萬千瓦。
  • 天然氣發電的對錯之爭
    天然氣熱電聯產在我國氣電領域佔據「大頭」。記者日前從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獲得的一份名為《電力「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及優化建議》的文件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氣電裝機7629萬千瓦,其中70%以上是熱電聯產。既然是「主流」,天然氣熱電聯產為何引得兩位院士一再「否定」?若早應叫停,其在氣電領域的市場份額為何如此之高?
  • 中國天然氣發電發展現狀及國際經驗借鑑
    天然氣價改後,發電用氣價格進一步上漲。據測算,價改以後,燃氣發電燃料成本是燃煤發電的2-2.5倍。目前,氣價和電價形成機制缺少必要的銜接。我國多數省份因此無法形成有效的氣價和電價的聯動機制,氣價無法通過上網電價進行分攤。
  • 中國天然氣發電現狀
    我們認為對外依存性大,並不是制約天然氣發電發展的根本因素,看看韓國和日本天然氣發電佔比40%,歸因內部想一想如下問題:  1、為什麼人家能買到便宜的天然氣,我們買不到。  2、為什麼人家能提供便宜的電,我們提供不出來。
  • 多省天然氣發電上網電價將上調 成本壓力緩解
    國務院頒布的《能源「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15年,天然氣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7.5%,而全國天然氣發電量將達到5600萬千瓦,較「十一五」末增長約3000萬千瓦。  但發電成本過高問題卻一直制約著我國天然氣發電的發展。「一般來說直接的發電成本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總投資的折舊成本、運行和維護成本、燃料成本。其中,最關鍵的是總投資的折舊成本和燃料成本。」
  • 天然氣發電的對錯之爭
    儘管比例很低,但去年我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對外依存度超過40%,如果再高,能源安全就會產生問題。」江億說,「家底」擺在這裡,任何行動不能脫離這一實際。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約2800億立方米,其中進口約1250億立方米。在「資源不多」這一基礎判斷之上,江億向記者闡釋了他的思考。
  • 王世宏:我國發展天然氣熱電聯產是大勢所趨
    同時,燃燒煤炭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凸顯,我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的67%、煙塵排放總量的70%和人為源大氣汞排放總量的40%均來自於燃煤,因此,以更清潔高效的天然氣代替煤炭的部分產能,減輕環保壓力勢在必行。
  • 山東布局天然氣發電
    繼環保部等發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要求改煤發電為天然氣發電後,國家發改委在日前發布的《關於調整發電企業上網電價有關事項的通知》中,上調了8個省區市天然氣上網電價,天然氣發電再迎利好。    在這波國家支持天然氣發展的大潮中,作為火電大省的山東也開始布局天然氣發電,從而改變「火電獨大」的能源結構。
  • 天然氣發電的對錯之爭:調峰還是熱電聯產
    「去年我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天然氣進口國,對外依存度超過40%,如果再升高,能源安全就會產生問題」「我國天然氣資源不多,目前天然氣消費佔比7%左右,很難像發達國家一樣達到20%—30%。儘管比例很低,但去年我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天然氣進口國,對外依存度超過40%,如果再升高,能源安全就會產生問題。
  • 生物質發電存在哪些問題?
    ◆董少廣   在新能源發電領域,生物質發電有後來者居上的態勢。但是,當前生物質發電中存在一些實際問題,急需引起有關部門和相關領域人士的高度重視。   第一,生物質發電的投資和發電成本遠高於火力發電。一是生物質電廠建設投資成本較高,相當於同等規模火電廠的兩倍左右。二是生物質發電對成本的控制力不強。
  •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段投產運營
    記者周雷從國家管網集團公司獲悉:12月3日,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簡稱中俄東線)中段工程正式投產運營。隨著中俄東線吉林長嶺分輸站出站閥門徐徐開啟,來自俄羅斯的清潔天然氣直接輸送到京津冀地區。
  • 觀點丨可再生能源調峰需求給天然氣帶來機遇
    陳守海表示,可再生能源的調峰需求給天然氣發展帶來了機遇。  我國儲氣設施發展相對不足  中國電力報:天然氣產業的發展,要看基礎設施能否滿足需求。有資料顯示,美國天然氣管道長度是170萬千米,歐洲接近400萬千米,而中國只有12萬千米。您對中國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有什麼建議?
  • 邀請函|2018煤改氣暨天然氣發電新項目建設投資高峰論壇
    繼2013年國務院發布《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起,以京津冀為代表,各大省市先後加入「煤改氣」浪潮,2017年是第一階段目標任務完成的結點,多地燃煤汙染治理工作已取得階段性的成果,天然氣作為清潔化石能源,是代替煤炭最合適的能源,隨著近年來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不斷增加,由於我國天然氣能源相對短缺,很多地區引發了氣荒,天然氣價格也不降反升,燃氣機組經濟性難以保障,同時,各地煤改氣項目
  • 「十四五」能源規劃應提高天然氣發電比重(觀點市場)
    而實施超低排放以後的燃煤機組的汙染物當量值仍明顯高於燃氣機組,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環保優勢。我國大部分地區火電廠氮氧化物的排放標準為50mg/m3,目前只有北京與深圳對燃氣機組的氮氧化物排放提高了要求,要求排放濃度不大於15mg/m3。隨著低氮燃燒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其他地區燃氣機組的NOx排放標準也會逐步降低到15mg/m3。
  • 新時期我國環境保護形勢與對策
    這一新階段有兩個重要特徵:一是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之一;二是國家對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關係的指導思想進行了重大調整,把環境保護擺在了更加重要的戰略地位上。  4、核安全與輻射環境存在風險  歷史上積存的大量放射性的廢液和固體廢物、大量廢棄放射源待處理處置,存在事故隱患和失控的風險。  5、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危害著群眾健康,影響到社會穩定的大局。環境汙染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 發電行業將成為天然氣需求增量最大行業
    在環保政策驅動下,天然氣代煤、與可再生資源協同發展是中國天然氣發電穩步發展的主要動力,預計2035年中國發電用氣量將達到1700億方,氣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4億千瓦,天然氣發電將成天然氣需求量最大的行業,伴隨天然氣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和清潔發電比例的提升,天然氣發電「短板」也將顯著改善。
  • 天然氣發電為何仍陷入死局?
    近30年來,天然氣發電在全球發電量的佔比正逐步提升,2019年佔比達到原因是頁巖氣革命後,美國頁巖氣產出豐富,氣價已是全球最低,並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 再看中國,BP年鑑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全社會發電量全球最高,達到75030億KWH,其中氣電2365億KWH,氣電佔比只有3%。於是,在今年低氣價的條件下,國內很多人期望能夠全國都能像廣東一樣大力發展天然氣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