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解碼人腦 構建上海大腦丨浦東30年·財經30人

2020-11-09 第一財經

作為人類,我們能感知、學習、思考、言語……所有這一切,全是因為我們有一個無與倫比的大腦。它重約1.36千克,卻如無垠的宇宙一般複雜、神秘。在這個展開只有兩張報紙大的辦公區裡,140多億個「小職員」——即神經細胞,努力工作,生生不息。而今,中國的科學家們刨根究底,正全力去探究每個「小職員」的作息起居,運動軌跡。

張旭,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長,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上海腦科學和類腦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研究方向聚焦於腦科學與神經科學、腦相關疾病以及類腦人工智慧。

1994年,張旭獲得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博士學位後歸國從事神經領域的研究工作。2014年,中科院上海分院牽頭髮起了上海腦-智工程,張旭成為項目負責人。6年間,腦-智工程初具規模。研發與服務平臺——上海腦智中心、技術轉化平臺——張江實驗室腦智院相繼落戶浦東,而浦東的臨港新片區正在構建腦-智工程的產業生態圈。不僅匯集了最前沿的科學家,也吸引著來自科大訊飛、寒武紀等人工智慧科技領先企業入駐,共同探索類腦智能的產業化之路。

探究「盜夢空間」 摘取科學皇冠

第一財經:21世紀被稱為腦研究世紀,請您來介紹一下,腦科學的發展對於我們人類社會重要的意義體現在哪裡?

張旭:腦科學是科學的一個重要板塊。不論是理解自然,還是理解人類自身,理解我們的社會結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腦科學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社會發展中一些新技術的產生,跟腦科學也是密切相關的,比如說人工智慧技術。更重要的是,要攻克人類很多的精神性疾病,包括心理健康問題,也需要腦科學的基礎研究。所以它既是科學上的皇冠,又對我們社會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第一財經:有觀點認為,腦科學跟人工智慧的結合,將是未來科技發展一個重要的支點,您認同嗎?

張旭:高度認同!從技術角度來講,把腦科學的研究結果和人工智慧相結合,這是上海原創的項目,它體現了理論研究到應用領域的實現。從本質上講,腦科學有很多基礎的研究內容,包括神經網絡跟行為的關係,心理的關係,還包括受腦啟發的人工智慧,這在科學上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能夠理解大腦的結構功能、工作原理,同時能夠把它用信息學、數學等方式來解譯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研究大腦與人工智慧的結合點是我們的出發點,也是關鍵點,聽起來似乎有點空,但現在看來是有結果的,整個研究在向應用的方向上發展。

第一財經:腦科學研究越來越呈現出一個多學科交叉的趨勢,在這個過程當中,如何看待中國腦科學研究的歷史和未來?

張旭: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前輩科學家做了很多開拓性的努力,雖然那些都是神經生物為主的,但原理同樣可以結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應用。第一步是純粹科學領域的研究,第二步結合到了醫學領域上,慢慢出現了很多臨床醫學的醫生和科學家,第三步開始結合人工智慧領域,這種結合是前所未有的,成為我們國家一個創新點。現在,一些年輕的科學家綜合能力很強,既懂神經科學,也懂計算機理論和技術,也懂數學。這種綜合性交叉人才越來越多,這是時代非常明顯的變化。但是,前輩們打下來的基礎也非常重要。

第一財經:我們的科研之路是前僕後繼,到目前為止,中國的腦科學研究都產生了哪些值得驕傲的成果?

張旭:在腦科學裡面,比如說動物模型上,特別是靈長類動物模型,我們還是有特長的,有好幾個研究機構和大學都在做貢獻。在基因的研究上我們也成為一個重要的力量。在人腦的研究上面,包括腦發育的細胞圖譜,現在到基因圖譜,我們有我們的特色,另外,精密治療策略的研究,我們也是有一些特色的。

第一財經:您覺得上海「腦-智工程」的實施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張旭:平臺建設對國家的一些項目起到協同作用,對醫療健康的發展、新興技術的發展起到一個促進的作用。實際上現在腦科學已經能夠滲透到別的行業,進行更廣闊、更深度的、更有前景的交叉融合,這在以前是沒有的。

創新策源醞釀1+1>N的奇蹟

第一財經:腦科學和智能科學的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託於浦東的,依託於大科學設施群來做前沿的研究,浦東現有的和未來即將要規劃的大科學設施群的作用體現在哪裡?

張旭:我覺得浦東,尤其張江,代表了國際水平,尤其是我們正在建的設施,建成以後,它不光是規模大,而且技術水平很高,已有建成的,對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微電子等等的研究研發已經發揮出很大的作用。發表了很多高水平的學術論文,也解決了在新冠疫情下急需解決的問題,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國家設施,國家實驗室具有的水準。

第一財經:在腦科學研究和類腦研究上,大科學設施會起到什麼作用?

張旭:腦科學本身就是生命科學的一部分,它需要去研究哪些分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微觀結構方面,包括動態的解譯神經傳遞的受體、神經遞質跟受體的結合,沒有這樣的大型裝備的支撐是做不到的。神經遞質受體,不僅僅對藥學有作用,對未來智能分子的設計、分子機器人的設計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017年9月,張江實驗室揭牌,重點攻關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兩大領域,而類腦智能研究是兩者間的橋梁。實驗室內部建立了共享機制,各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能夠共享實驗設備,尤其是大科學裝置。實驗室建立了統一的資料庫,收集研究和臨床試驗的相關信息,打通了原有的數據孤島。2019年年底,上海科技大學-上海光源-蛋白質設施,三地互聯的高速區域科研數據專網已建設完成並投入運行……更多科學家、更多思想的交融將激發更多創新,越來越多的科學要素正在張江醞釀著1+1>N的奇蹟。

第一財經:上海正在實施的腦圖譜大科學項目,會是什麼樣一個前景?

張旭:腦圖譜包括了動物和人大腦的研究,它涉及到智能傳感器的設計,集成電路的設計,晶片的設計等等技術,還包括聯影的技術(高性能科研級3.0T磁共振),人腦解析的技術。

繪製腦圖譜如同描繪一幅探索大腦的「地圖」,是開展腦科學研究的基礎。腦圖譜大科學計劃是全球性的腦科學合作項目,按照規劃,力爭在2025年完成小鼠、2035年完成獼猴的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繪製。未來15年內,我國的腦認知基礎研究、類腦研究和腦重大疾病研究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在部分領域起到引領作用。

「我們的前景和前途,就像站在浦東最高的塔樓上,一望無際。」

第一財經:您如何評價浦東的創新策源、領航未來的功能定位?

張旭:至少在我們國家,甚至在全球科技大的布局中,上海浦東張江真正達到整合能力和開發能力的前沿水平,包括對集成電路、信息科學的技術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未來,它的能量釋放是全方位的釋放。

第一財經:研究生態的逐步完善,學科間進一步的交叉、融會貫通,將在浦東進一步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張旭:非常好的一個問題,我們現在還無法完全想像未來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因為科學技術爆發出來的力量是超乎我們想像的。比如說最近我們的一個報告也講到,大腦掃描以前可能要10到20分鐘才能成像,也許以後就是幾分鐘,甚至現在還開發結合AI的新的掃描技術,它是百秒級的掃描。以前一個病人的基因組檢疫可能需要兩天時間,以後都是快的不可思議,越來越覺得技術是了不起的進步。

第一財經:我們看到國際環境這幾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我們科學界要把國外對中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科研攻關的清單,您覺得從浦東的角度,能夠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張旭:浦東作為區域性高科技發展的龍頭,我想最好的是創造環境,讓青年人、優秀的人才聚集到這裡來,形成真正的科技創造力的內動力。浦東未來會有很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包括一些新的源頭的技術,要有全球的影響力和引領力。在類腦的科學和技術研究以及應用的開發上,階段性的成果在浦東都實現了應用。我們的前景和前途,就像站在浦東最高的塔樓上,一望無際。

第一財經:對於您所研究的這個領域,您有什麼樣的期許?

張旭:造福老百姓,這是我最想說的一句話。通過我們的能力,和上海的輻射力,為更多的人提供更好的幫助,更好的服務。

2017年9月,張旭從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手中接過「院士工作站專家」聘書。從此,上海腦科學的前沿探索力量與計算科學及人工智慧晶片產業化的力量深度融合,基礎研究科學家與計算信息技術專家共同開啟世界類腦智能研究前沿和高科技產業大門。「要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張旭表示。這種思維和信念,也是30年來浦東開發者所持有的。

未來,腦-智工程將形成三大集群——國際知名度的人腦認知研究機構集群、國際引領性的腦智技術研發中心集群、全球競爭力的腦智科技創新企業集群。上海將藉此打造以人腦數據、影像、感認知技術為基礎的智能服務體系,逐步形成具有人類智慧並能提供全球服務能力的「上海大腦」。

相關焦點

  • 戴曉堅:「四維空間」裡「建」證浦東丨浦東30年財經30人
    一座座跨江大橋,一條條越江隧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道路,世界一流的國際機場……浦東開發開放30年裡,飛越式發展的浦東交通樞紐設施,飽含著建設者們的智慧、勇氣與情懷,連通了浦東與浦西,浦東與全國,浦東與世界。本期對話嘉賓:戴曉堅,上海市公路學會理事長,曾任上海長江隧橋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兼上海市路政局局長,上海機場建設指揮部總指揮。
  • 「鸚鵡螺」裡孵出夢想 上海光源點亮科技之光丨浦東30年財經30人
    15年探索 「追光者」們鑄就大國重器第一財經:21年之前,您從北京來到了上海,投身上海光源的建設。為什麼會投身於這項事業?為什麼是在上海?趙振堂:上海非常有超前眼光,超前意識。第一財經:上海光源的整體建設大概花了多長時間?趙振堂:十年的設計和預演,五年的建設,實際上從我們從規劃到最後建成上海光源,差不多花了15年。第一財經:為什麼這麼長時間?這個難點在哪裡?
  • 從「一張白紙」到「一面旗幟」,《瞭望》帶你穿越浦東30年
    這塊地方是上海市浦東新區,答案則是改革開放。 30年前,在浦東開發開放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說過一句話:「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 30年後,浦東從昔日阡陌縱橫的農田,變身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734億元,以全國1/8000的面積創造了1/80的GDP。
  • 陳天橋腦科學研究院首發年報,試圖解碼人腦奧秘
    TCCI誕生於2016年12月,主要聚焦大腦探知、大腦相關疾病治療和大腦功能開發三大領域的研究,計劃未來10年裡,每年在腦科學領域投入1億美元。年報顯示,TCCI在腦科學領域實現了基礎和臨床研究的兩翼布局。
  • 迪士尼:在全世界最快樂的地方 活出「故事」的方式丨浦東30年...
    上海迪士尼度假區位於浦東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內,於2016年6月16日開園,它是中國第二個、中國內地第一個、亞洲第三個、世界第六個迪士尼主題公園。從2011年開發建設到現在的10年的時間裡,度假區從一片阡陌農田變成了全世界最快樂的地方。
  • 丨浦東30年•...
    2018年,中國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提速,全上海有四個新藥證書獲批,都是落在浦東。現在到2020年了,浦東有7個一類新藥獲批,佔全國的20%,在全國來說是第一。從地理上來看,張江在30年前是1平方公裡的土地,現在是從前50倍的面積,從以前的幾家生物醫藥公司到現在有六百多家。作為創新藥企業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整合各個專業的綜合力量來搞新藥的開發和創新,所以感受非常非常深的。
  • 聯影再登Nature:「解碼」大腦!
    大腦,作為自然界中最複雜的生物系統之一,有哪些奧秘亟待破解?近日,Nature出版展望專刊《大腦》,發表文章《腦智科技研究發展:上海及長三角之窗》。該文章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旭研究員、聯影張強博士、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毛穎教授等行業專家、學者及各自研究團隊聯合撰寫,深度闡述先進醫學影像成像設備與影像技術如何應用於創新型前沿腦科學和類腦研究,從而推動腦圖譜建設。
  • 解碼三磅宇宙!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將描繪一幅探索大腦的...
    9月6日,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這一平臺將為科學家繪製腦圖譜,以及建設中國人腦圖譜圖像大資料庫提供關鍵技術支撐並奠定平臺基礎,對推動腦科學研究發展具有長遠影響。
  • 解碼三磅宇宙!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將描繪一幅探索大腦...
    將建設一個世界級人腦圖譜數據服務平臺建設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是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專項發展資金重大項目。由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牽頭,聯合4家頂級醫學機構——上海交通大學Med-X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共同開展。
  • 穿越浦東30年:燃情歲月,逐夢東方
    這是上海浦東普通的一天,也是新區開發開放30年來一個生動的截面。  今年是上海浦東新區開發開放30周年。在這個特殊節點,新華社播發重磅文章《潮湧東方再揚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浦東開發開放紀實》,探尋浦東從「一張白紙」變成「一面旗幟」的密碼,汲取改革開放繼續前進的動力。  浦東故事,就是上海故事,也是中國故事。
  • 浦東交通30年④丨騰飛新機場
    2019年,浦東國際機場保障航班起降511846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7615.3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363.42萬噸,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三。01選址浦東新區帶動了上海國際交往和旅遊事業發展,規劃第二個國際機場勢在必行。1994年2月,《上海浦東國際航空港場址論證報告》完成。報告中規劃的機場佔地44.4平方公裡,距市中心人民廣場約30公裡。
  • 心得體會範文:浦東發展30年感悟5則
    浦東開發開放30年,書寫了一段中國改革開放的曠世傳奇。從昔日的「爛泥路」到今天的「滄桑巨變」,浦東的開放史無前例,浦東的發展翻天覆地,我們都是親歷者、見證者和參與者。是什麼創造了浦東一飛沖天的奇蹟?用「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改革開放是奮鬥出來的」進行了精闢的闡述,讓人感觸頗深。開發開放的浦東是潛力無限的。
  • 解碼三磅宇宙!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將描繪一幅探索大腦的「地圖」
    將建設一個世界級人腦圖譜數據服務平臺建設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是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專項發展資金重大項目。由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牽頭,聯合4家頂級醫學機構——上海交通大學Med-X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共同開展。
  • 張旭院士領銜,共同探討中國人腦圖譜研究
    能否實現人與外界的「心靈感應」?能否將記憶通過晶片上傳雲端,實現「永生」? 而這一切,都要取決於腦機接口的基礎——腦圖譜。9月6日,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發布會暨階段驗證成果匯報在上海隆重舉辦項目由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和聯影牽頭,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四家頂級機構共同參與,旨在建設國際領先的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推動中國腦科學研究及這一領域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 匯創新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在滬發布,描繪大腦「地圖」
    匯創新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在滬發布,描繪大腦「地圖」 2020-09-09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在滬發布 為科學家描繪探索大腦「地圖」
    9月6日,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與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臺」。  這一平臺將為科學家繪製腦圖譜,以及建設中國人腦圖譜圖像大資料庫提供關鍵技術支撐並奠定平臺基礎,對推動腦科學研究發展具有長遠影響。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浦東30年,一個奇蹟,一面旗幟,一個轉型
    今年是上海浦東新區開發開放30周年。1990年,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環境,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向世界宣示中國堅定不移推動改革開放的決心和信心,掀開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的歷史篇章。  30年,一個奇蹟。
  • 上海迪士尼:我們現在取得的成功和浦東密不可分|浦東外企30 in 30 ⑩
    「可以說,迪士尼是與浦東同時開發建設。不論是上海的天際線,還是磁浮列車、地鐵等基礎設施,浦東在中國都名列前茅,因此迪士尼希望也能參與其中。」2020年11月4日,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公共事務與傳訊部副總裁王凱對界面新聞表示。
  • 浦東,加速助力上海四大中心建設丨創時代
    2020年上海將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同時繼續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浦東,是實現目標非常重要的加速器。主持人:今年是上海基本建成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收官之年,這兩個中心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聯動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