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詢問一位影像科醫生,什麼病最容易誤診成肺癌?醫生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肺結核。
結核桿菌已經在地球存活了近千年,即使人類已經研發了多種抗生素,依然沒有滅絕它們(下圖紅線狀結構,就是顯微鏡下的結核桿菌)。
結核桿菌可以通過呼吸道、消化道、皮膚等途徑侵入人類身體,其中以肺結核最常見。痰液中查到結核桿菌就可以確診,但活動性肺結核的痰檢陽性率僅為30-50%,所以經常需要螺旋CT的協助,還有評估病情和治療效果。
肺結核的CT片常常缺乏典型徵象,很多醫生喜歡把結核桿菌稱作「妖」,就是因為它可以模仿各類病變,比如普通肺炎、真菌感染、腫瘤性病變等,當肺結核表現為球形病灶時,常常跟肺癌難以鑑別。豪大夫找了一批球形改變的肺結核,我們一起看看肺結核與肺癌的CT鑑別要點。
肺結核球的常見CT特點
結核桿菌侵入肺臟,通常會在一定範圍內發生多種形態病變,比如伴有乾酪樣壞死的小葉實變、樹芽徵、磨玻璃影、索條影、支氣管損傷等,而當經過藥物治療、機體免疫修復等,病變逐漸吸收、局限,有些人的小葉實變就會形成球形病灶——結核球。
1.衛星灶
在結核球的形成過程中,周圍的樹芽徵、索條影、磨玻璃影等也會發生變化,有些完全吸收,有些殘留,就像小衛星一樣,形成了球形病灶周圍的衛星灶:
像這位50歲男子,CT發現右下肺球形腫塊(紅箭頭),周圍散布著多發斑點狀、斑片狀影,是典型的衛星灶,所以這是個結核球,不是肺癌。
注意:評價結核球是否需要抗結核治療,即肺結核是否具有活動性,在CT影像上一是要看衛星病灶的形態,二要看結核球的內部形態。像這個病灶周圍的斑片影邊緣模糊,就提示結核有活動性。
2.常見鈣化,增強CT無強化
結核桿菌常造成病變肺組織的乾酪樣壞死、發生鈣化,並破壞病變區血管,增強CT掃描通常沒有強化(活動期結核灶可以見到強化,常見包膜樣環形強化),如下圖:
箭頭所示白色斑點狀影就是病灶內的鈣化,鈣化對鑑別肺癌有重要意義!一般認為,小於2cm的球形病灶內見到鈣化,基本就能排除肺癌,因為肺癌早期很少發生營養不良性鈣化。
注意:較大的肺癌腫塊內可以發生鈣化,一般比較淺淡,密度比較低。有研究統計,周圍型肺癌大約3%可見鈣化,而小細胞肺癌要更常見,比例甚至可達20%。
3.常見空洞
肺結核的病理演變多樣性,決定其CT表現的千變萬化。
在初期,結核病變的局灶性壞死為主,逐漸融合發生均質的乾酪樣壞死,這是肺結核的病理過程。病人在某一個時間節點就診,我們就會通過CT抓住這一階段的特點。
當乾酪樣壞死與支氣管相通,壞死物以膿痰形式通過咳嗽排出,就會在病灶內留下空洞:
如果壞死徹底,支氣管引流通暢,會形成很光滑、很圓的空洞。
而上圖這個病例在周邊,小氣道引流不是很順暢,空洞形成較晚,就不是很典型,加上病灶邊緣分葉,伴有胸膜牽拉,就需要增強CT協助診斷。
我們上面說了,結核球通常不強化,或者邊緣環形強化(活動期肺結核,周圍包膜可以強化)。而這個病灶增強後沒有強化,提示結核球可能大,後來穿刺證實就是肺結核。
4.支氣管損傷
結核桿菌似乎很喜歡吃支氣管黏膜以及其深層組織,所以大約50%以上的肺結核伴有支氣管損傷,包括樹芽徵、支氣管擴張、狹窄、扭曲、破潰甚至形成瘻管,結核桿菌還可以順著支氣管播散,這些細節也可以協助診斷結核球。
像上面這位病人,紅箭頭所示,引流支氣管壁增厚,空洞內壁比較光滑,周圍還有多發衛星灶,是典型的肺結核病灶,不要誤診為肺癌。
肺結核的治療
對不典型肺結核的診斷,常常需要考慮到臨床症狀、生物學檢測、影像資料來綜合判斷,必要時甚至需要支氣管鏡和穿刺。
確診之後的治療就相對簡單了,聽從結核科和呼吸科醫生指導就好,按時服藥,注意休息,定期複查肝腎功能,不要輕易停藥。
最後解答一個小疑問,前幾天有位年輕的肺結核朋友諮詢,明明已經確診肺結核了,醫生為什麼還要他做一下支氣管鏡?
肺結核常伴有支氣管損傷,有些狹窄會影響氣流進入,造成肺不張,甚至發生不可以的肺損傷,及時的支氣管鏡擴張治療可以阻止或緩解支氣管損傷,保住更多的肺功能,提高晚期療效。
很多陳舊性肺結核,支氣管狹窄嚴重,再做支氣管鏡擴張治療可能會造成黏膜撕裂、出血、再狹窄等,這個治療時機,呼吸科和結核科醫生或充分考慮,服從專業指導即可。
肺結核的預防
這個很多人都知道,避免密切接觸活動性肺結核病人,出門戴口罩,科學膳食、加強鍛鍊,保持健康免疫力。此外,出現反覆咳嗽、低熱、乏力、消瘦症狀及時就醫。
好,關於結核球的內容就到這裡,有疑問可以在留言區留言。
我是影像科豪大夫,分享小病例,傳遞正能量,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