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氣象局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籤署合作協議 提升氣象...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梁鋒 記者陳明攝影報導 2012年1月3日,新年伊始,海南省氣象局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海口籤署《關於加強南海海洋氣象業務科研合作的協議》,旨在進一步提升南海海洋氣象業務科研能力
-
莎車機場加強與地方氣象局的合作與業務交流
(通訊員 鄭興軍 楊福)近期,莎車機場空管業務部氣象臺一行赴莎車氣象局開展業務交流。莎車機場空管業務部氣象臺一行先後參觀了莎車縣氣象局的業務平臺和科普基地,學習了解了近年來氣象局取得的各項科研成果。雙方就莎車機場近五年氣候資料的更新以及今後的氣象方面的業務合作等多方面內容進行了深入交流。
-
高校科研項目管理和科技查新協作關係
這9大系統與上述4個動態管理過程一起形成了一個科研項目過程管理的系統過程。高校科研項目管理的主要職責是制定高校科技發展規劃、科技政策、科技項目管理辦法,傳遞最新科技信息,負責各級各類科技項目的申報、立項、項目實施管理、科技成果管理與轉化等工作。 科研能力和科研組織管理水平反映了一所高校科學研究的實力,因此科研管理工作日趨重要。
-
梧州機場與梧州市氣象局籤訂預報人員崗位交流協議
梧州機場與梧州市氣象局籤訂預報人員崗位交流協議 2020-05-13 17:36:00來源:中國民航網T 大T 小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唐竹勝
-
深圳市氣象局首次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港澳臺科技創新合作...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港澳臺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立項結果,深圳市氣象局陳訓來博士牽頭申報的「人工智慧技術在粵港澳大灣區強降水臨近預報中的應用研究」獲得立項支持。該項目是深圳市氣象局首次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港澳臺科技創新合作」中獲得突破。
-
清華大學等15個產學研合作項目落戶
15個產學研合作項目落戶定州。報告、產學研合作成果展、高校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項目推介與對接、校企合作項目籤約等系列活動,來自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院士、專家等近200人參會。
-
探訪法德頂尖科研機構,「科研密度」如何轉化為「創新濃度」[圖]
今年3月,上海交通大學弗勞恩霍夫協會智能製造項目中心在臨港成立,這是該協會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家科研機構。中心中方主任王皓教授認為,秉持非營利屬性、研發共性關鍵技術,是弗勞恩霍夫協會成功的兩大原因,值得上海借鑑。法國巴斯德研究所也極具借鑑價值。這家從事傳染病、微生物學等研究的私立機構,在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2個分所,構成巴斯德國際網絡。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見證香港回歸20年
從1975年北京--香港的氣象電報電路開始,內地與香港在氣象方面的合作逐漸密切。香港回歸20年來,雙方的溝通合作更加暢通,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合作領域不斷擴大,為推動區域氣象合作和區域防災減災提供了有力支撐。
-
深圳市氣象局首次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港澳臺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港澳臺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立項結果,深圳市氣象局陳訓來博士牽頭申報的「人工智慧技術在粵港澳大灣區強降水臨近預報中的應用研究」獲得立項支持。該項目是深圳市氣象局首次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港澳臺科技創新合作」中獲得突破。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成效凸顯
中國氣象報記者何孟潔 莊白羽 通訊員張繼文報導 北京-廣州-香港視頻會商專線的建設和連通為香港天文臺更好地了解全國天氣形勢提供了有力支撐;香港天文臺與上海颱風研究所、華東區域氣象中心合作推動了世界氣象組織登陸颱風預報示範項目的順利實施。
-
中國氣象局簡介-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局是我國首批開展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門之一,並通過了國家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的驗收,初步形成了新型氣象科技創新體系。中國氣象局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國內牽頭單位,開展了一系列氣候變化科學、影響與對策的研究。
-
推動行業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旋轉門」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一直致力於解決高校如何更好地向行業輸送人才這個難題,一方面與教育部聯合出臺關於加強氣象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意見,從頂層設計上強化氣象操作技能培養和實習實訓、推動高校畢業生到氣象行業就業;另一方面,則通過4個月的崗前培訓和持證上崗機制,幫助新任預報員、觀測員等適應現代天氣預報業務需要。
-
中國氣象局與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籤署協同發展合作協議
中國氣象報記者段昊書報導 9月11日,中國氣象局與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在京籤署協同發展合作協議。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黨組書記、局長庫熱西代表雙方籤署協議並講話。
-
中國氣象局與廣東海洋大學籤訂全面合作協議!
他簡要介紹學校的發展概況並回顧了學校氣象教育的發展歷程,指出學校氣象教育源遠流長,為中國氣象科研事業的發展輸送了大批研究型、創新型人才,為祖國氣象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逐步成為國家氣象事業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技支撐基地之一。曹俊明表示,今天局校雙方全面合作協議的籤署,將為海大搭建更寬更廣的發展平臺,海大的發展從此有了更強大的推動力,我們對未來全面深化合作充滿著期待。
-
省氣象局與廣東海洋大學籤署合作協議
1月5日,湖北省氣象局與廣東海洋大學籤署合作協議,旨在發揮各自優勢,進一步推動氣象業務科研和教育培訓工作科學發展,促進氣象事業與學校建設互利共贏。湖北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柯怡明,黨組成員、副局長彭軍,廣東海洋大學校長潘新祥,副校長寧凌出席籤字儀式。
-
中國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合作見證香港回歸20年
從1975年「北京-香港」的氣象電報電路開始,內地與香港在氣象方面的合作逐漸密切。香港回歸20年來,雙方的溝通合作更加暢通,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合作領域不斷擴大,為推動區域氣象合作和區域防災減災提供了有力支撐。
-
2019年度廣東省高校重點科研平臺和項目立項公示
據悉,2019年度廣東高校科研平臺包括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技術開發)中心、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科研項目包括創新團隊項目、重點領域專項、重點研究項目、特色創新類項目、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其中特色創新類項目和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按照學校自主組織專家評審並報省教育廳備案審核的方式予以立項,未在此次公示之列。
-
擴大高校「朋友圈」 市校合作進入新階段
上海交大不是成都唯一「走出去」牽手的高校。據統計,成都已與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18所知名高校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引聚一批創新項目落地。 積極「出擊」的背後,得益於新發展格局下,成都正不斷擴大市校合作「朋友圈」,引聚創新平臺、國家重點實驗室,激活校友資源、聚集高能級項目、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高校共享機遇、共創未來。
-
同濟大學和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籤署合作協議
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肖學智,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處長陳志華,聯合國環境署駐華代表處首席代表塗瑞和,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周國梅出席活動並致辭。 會上,同濟大學和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加強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國際合作,內容包括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建立健全區域環境合作網絡、開展區域可持續環境規劃聯合研究、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以及加強中非環境政策與技術合作。伍江與周國梅分別代表雙方籤署協議。
-
推動基礎研究 倡導國際合作
各位科學家將積極交流思想、推進合作,共同推進世界科學事業。延續往屆論壇的成功經驗,青年科學家論壇繼續採用「5張海報」的形式,在每位青年科學家作5分鐘演講後,與頂尖科學家開展5分鐘的一對一交流。所有青年科學家演講與交流完畢,再進行30分鐘小組討論,並由頂尖科學家做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