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通訊》:研究人員開發一步法製造超材料 可用於電子和光學器件

2021-01-15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納米通訊》:研究人員開發一步法製造超材料,可用於電子和光學器件

  近日,一項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同行評議科學雜誌《納米通訊》的研究顯示,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的團隊發現了一種開創性的方法,可以創造出具有獨特性質的超材料。

  該研究顯示了設計類似的自組裝結構的現實可能性,這種結構具有創造「按序」納米結構的潛力,可廣泛應用於電子和光學器件。

  一般來說,超材料是在實驗室中製造的材料,以提供特定的物理、化學、電學和光學特性,否則這些特性在天然材料中是無法找到的。

  這些材料具有獨特的性能,非常適合從濾光器和醫療設備到飛機隔音和基礎設施監控的各種應用。

  通常,製造這些納米尺度的材料對製作環境要求很高,且需經過數天或數周的多步製造過程精心製作。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明尼蘇達大學團隊正在研究一種叫做錫酸鍶(strontium stannate)的薄膜材料。在研究過程中,他們注意到了一種納米尺度棋盤圖案,這類似於在昂貴的多步工藝中製造的超材料結構。

  該研究的參與者,明尼蘇達大學航空航天工程和力學教授理察·詹姆斯表示:「這些納米級的周期性圖案是這種材料中一級結構相變的直接結果,我們的工作第一次為納米電子和光子系統利用可逆結構相變提供了大量可能性。」

  該團隊展示了第一個自組裝、可調納米結構的過程,只需一步就可以製造超材料。研究人員能夠利用溫度和雷射波長來調整在單個薄膜中存儲電荷的能力,有效地創造了一種效率高達99%的可變光子晶體材料。

  研究人員觀察到,這些結晶相之間的邊界在原子尺度上十分清晰,這對於自組裝過程來說非常重要。

  研究人員現在正在研究它們在光學和電子設備中的應用潛力。

(文章來源:前瞻網)

(責任編輯:DF532)

相關焦點

  • 《納米通訊》:研究人員開發一步法製造超材料,可用於電子和光學器件
    《納米通訊》:研究人員開發一步法製造超材料,可用於電子和光學器件  CHEN • 2021-01-12 11:04:15 來源:前瞻網 E1202G0
  • 新型超材料:可用於太陽能電池和納米光學器件!
    筆者曾經介紹過有關超材料的一些研究案例,例如:   1)美國杜克大學科研人員首次設計出由超材料製成的紅外線發射裝置,它不僅能夠顯示出迅速變化的紅外線圖案,還可以利用廢熱。此外,這種可重構的超材料將有望應用於動態的紅外線光學隱身鬥篷,或者紅外線範圍內的負折射率介質。
  • 最新研究:開發基於反鐵磁體的自旋電子器件
    反鐵磁性是一種磁性,其中在材料內自發地發生平行但相反的自旋。表現出反鐵磁性的材料反鐵磁體具有有利的特性,這使得它們特別有希望用於製造自旋電子器件。與使用電子電荷對信息進行編碼的常規電子設備相比,自旋電子器件利用電子的固有角動量來處理信息,這種特性稱為「自旋」。由於其超快的特性,對外部磁場的不敏感性以及缺少雜散磁場,反鐵磁體對於自旋電子器件的開發可能特別理想。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超材料開發出新型光學設備
    (metamaterial)來開發新型的光學設備。「利用超材料整合功能的能力,對於減小光譜儀和其他光學測量設備的尺寸非常有用,因此它們可以設計用於可攜式現場研究,」塔夫茨大學工程學院電氣和計算機工程教授Sameer Sonkusale說。用於光學設備的3D列印超材料此次3D列印的超材料結合了獨特的屬性,如電動和聲波操作、光學特性,以及壓力引起的形狀轉換。
  • 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成果:柔性物理或化學傳感器
    Nature:基於本徵可拉伸電晶體陣列可擴展製備工藝的類皮膚電子器件  近日,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研究團隊開發了可對不同本徵可拉伸材料實現高成品率和器件性能均勻的製備工藝該陣列的平均載流子遷移率可與非晶矽相當,在經過1000次100%應變循環測試後也只有輕微改變,同時,還無電流-電壓遲滯。基於上述製造工藝,該團隊首次研發出皮膚一樣屬性的可拉伸集成電路元件,如有源陣列與傳感器陣列集成的可拉伸觸覺電路,可粘附到人體皮膚表面,使柔性電子裝置佩戴或使用更加舒適。其所開發的工藝為結合其他內在可拉伸聚合物材料提供了一個通用加工平臺,使製造下一代可拉伸類皮膚電子器件成為可能。
  • NanoOpto 的納米光學器件是什麼?
    1/30/2007, 基於納米技術製作光器件的NanoOpto公司與隔離器等光器件製造商日本住友金屬礦山公司SMM今天宣布雙方合作的首批產品已經發往用戶。雙方表示他們將合作開發更小巧,集成度更高,性價比更高的隔離器和WDM器件。
  • 3D列印的超材料:具有新穎的光學特性!
    這些超材料具有獨特的微波或者光學特性,這些特性超越了傳統的光學或電子材料所能實現的。製造流程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研究人員們開發出的製造方法都表明,3D列印技術有望拓展幾何設計與複合材料的範圍,帶來具有新穎光學特性的設備。在一個案例中,研究人員們從飛蛾複眼中汲取靈感,創造出一種半球狀設備,能以選定波長從任何方向上吸收電磁信號。
  • EVGROUP與INKRON共同開發下代光學組件的高折射率材料和納米壓印光...
    這些DOE結構包括用於擴增實境/混合實境/虛擬實境(AR / MR / VR)的波導器件,以及在車用、消費電子和商業應用中的先進光學感測組件,如光束分離器和光束擴散器。印刻有配備Inkron先進樹脂的EVG光刻/納米壓印系統的光學組件結構這夥伴關係正在EVG總部,位於奧地利 St. Florian的NILPhotonics®技術處理中心內開展 。
  • 基於螢光碳納米材料的高帶寬可見光通訊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基於螢光碳納米材料的高帶寬可見光通訊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9-12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字體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曲松楠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郭睿倩課題組合作,提出一種新的方便快捷的處理方法製備出具有高螢光量子效率的純碳納米點螢光粉,利用合適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對原本固態下螢光猝滅的碳納米點進行表面氧化處理,實現碳納米點固態下的高效發光。同時利用該碳納米點螢光粉較短螢光壽命的特點,與郭睿倩課題組合作,首次將所研製的碳納米點螢光粉應用於可見光通訊器件。
  • EVG與DELO合作為晶圓級光學元件和納米壓印光刻技術開發材料並提升...
    解決方案支援中心,雙方合作研發用於製造光學傳感器的新材料,以及適用於大眾化市場的晶圓級光學元件。ST. FLORIAN(奧地利)與 WINDACH (德國),2019年11月27日 —— EV 集團 (EVG) 這一全球領先的為微機電系統、納米技術與半導體市場提供晶圓鍵合與光刻設備的供應商,今天宣布與高科技工業粘合劑製造商 DELO 在晶圓級光學元件 (WLO) 領域開展合作。
  • 首個「線基」電晶體問世,電子器件可完全由細線製成
    大部分柔性電子器件都是通過將金屬與半導體塑造成可彎曲的「波浪」結構,或者採用本質上柔軟的材料例如導電聚合物來實現柔性。這些「柔軟」的電子器件能夠應用於一些特殊的設備,這些設備能與生物組織相容,並與之一起伸展。這些柔性電子器件可以嵌入到皮膚、心臟甚至腦組織等生物組織中。
  • 一種可應用於多種器件的功能材料
    過渡金屬氧化物作為多功能材料在鋰離子電池,傳感器,電晶體,光催化,超級電容器和電致變色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其中最為廣泛研究的一種材料就是五氧化二釩。作為典型的金屬氧化物材料,五氧化二釩具有自然豐富,低成本,客體陽離子密度高和與離子和分子極好的作用力。更多的是,五氧化二釩具有獨特的光學和電化學性能。這些優勢使五氧化二釩可以應用於電致變色和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中。但是,塊狀的五氧化二釩在循環過程中面臨著電化學穩定性差,低電化學動力學,低電導率和體積膨脹的缺點。為了克服這些缺點,一些方法被開發出來。
  • 新型晶體將電子限制在一維空間 可用於開發自旋電子器件
    原標題:新型晶體將電子限制在一維空間 可用於開發自旋電子器件   核心提示:只沿著拐角邊緣傳導自旋電流。
  • 2018陝西省西安交通大學「自旋電子材料與量子器件研究中心」招聘...
    一、自旋電子材料與量子器件研究中心簡介自旋電子材料與量子器件研究中心是一個面向未來後摩爾時代信息處理與存儲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機構,瞄準5納米以下新型電子量子器件技術發展前沿,圍繞自旋電子及其他低維電子材料研究方向,開展以低維電子系統的介觀結構-物理特性-埃米製備技術為核心的物理基礎及量子器件研究工作,並以新型量子信息處理及存儲工藝的研究和實施帶動後摩爾時代運算技術的持續發展
  •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等在高性能柔性儲能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同軸非對稱纖維型器件具有體積小、便攜、工作窗口大等優勢,被認為在未來柔性可穿戴及微型的電子器件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目前,同軸非對稱纖維器件仍存在能量密度低、電極材料及結構設計的局限性等問題,這限制了其進一步應用。二氧化錳具有高的理論容量、低成本、低毒性和環境友好等特性,被認為是優異的電化學活性材料。
  • 「分子光刻」,可編程DNA,3D無機納米
    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哥倫比亞大學、和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個途徑,可通過指定的組織製造3D超導納米體系結構。該研究成果論文,題為:「DNA組裝的超導3D納米級架構」,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極端製造 | 雷射加工文章合集|光學|納米|雷射束|微納_網易訂閱
    在雷射微加工和無掩模納米製造領域,關於雷射材料在時空尺度上相互作用的基礎研究一直是研究人員關注的熱點。對相關能量傳輸現象的理解為微/納米製造、納米材料合成及將其集成到電子和能量器件上的應用開闢了新的途徑, 眾多新方法被應用於納米結構局部改性、生長和組裝。本文介紹了半導體材料在結構彩色超表面的納米結晶,高時空解析度半導體材料的定向生長,二維層狀半導體的雷射改性,包括空間選擇性和穩定摻雜等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
  • 二維金量子點: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
    導讀據美國密西根理工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將金屬「金」轉化為半導體,並在氮化硼納米管上逐個原子地定製這種材料。這種新材料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背景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用微機械剝離法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因此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可穿戴技術重大突破:有機納米材料製成柔性存儲器
    有機納米材料,作為一項常規技術突破,已廣泛應用於柔性電子領域,例如製成柔性邏輯電路或者顯示器。但是,目前的可穿戴電子設備中,有機納米材料並沒有得到更廣泛應用,主要是因為它們無法產生柔性、非易失、具有實用的讀寫速度的存儲器。最近,一組國際研究人員團隊的突破性研究,解決了這一問題。
  • 超薄納米材料膜或激發新一代可重寫存儲設備和低功耗電子產品
    超薄納米材料膜或激發新一代可重寫存儲設備和低功耗電子產品由伯克利實驗室材料科學系高級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Alex Zettl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新技術,該技術可以用超薄材料製造下一代電子產品的超薄材料,例如可擦寫,低功耗等。存儲電路。他們的發現發表在《Nature Electronics》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