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是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
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對於抑鬱症,我們也有了越來越科學的認識。
心理疾病,與身體上的疾病一樣,同樣會對一個人的健康狀況造成影響。
生理上的病痛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負面的影響,而情緒上的不適,同樣也會影響一個人的生理表現。
抑鬱症的治療,往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學習相關的知識與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去預防抑鬱症的發生,往往是一個更加有效的方法。
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抑鬱症的形成與一個人的性格與認知模式有著緊密的關係。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得抑鬱症?以下幾個要點,或許可以給你提供些許參考。
缺愛的人
一個人性格的形成與童年經歷有著緊密的關係。
小時候缺乏照顧與關心的人,往往在長大後在人際關係中,會缺乏足夠的信任感與安全感。
對於缺愛的人來說,可怕的不是身邊沒有愛自己的人,而是內心對於情感失去了感知的能力。
不僅對他人的關心感到漠然,對於自身的感受,也有一種疏離的感覺。
無法相信世界上會有人會無條件的關心自己,也無法在人際關係中,形成與他人以及這個世界的一種聯結感。
有一種自己是抽離在人群之外的感受,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感。
缺愛是一種很難克服的心理困境,因為愛是一個人存在的重要原因,而重新建立起愛的能力,需要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感,重新建立起與他人的聯繫。
想太多的人
過度思考,也是一種與自己感受脫離的一種表現。
對於習慣於過度思考的人來說,會認為,為事情找到一個合理化的解釋,比自己的感受來得更重要。
心理學家將人們對負面事件進行過度思考的現象稱之為反芻思維。當我們對一些負面的事情進行過度解讀時,往往會誇大自己內心的擔憂,以及設想一些低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
思考與感受,是兩種不同的能力。
思考可以告訴我們一個問題的答案,可是感受,卻能夠讓我們的情緒獲得一種存在的價值。
在應對過度思考這個現象時,心理學裡有一種以毒攻毒的方法叫做森田療法。
簡單點說,就是往死裡想,想破頭了,自然也就不會去想了。
不過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適合自己的自我調節方法也有所不同。
冥想也是一種中止過度思考的有效方法。
過於忙碌的人
認為自己的感受缺乏價值,是抑鬱症的一種表現。
所以我們常常強調傾聽的作用,因為有效的傾聽,往往能夠讓人從內在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對於一個過於忙碌的人來說,往往會疲於解決一些外部的工作或生活事件,因而對於自己的內在反而疏於關注。
與自己的感受脫離,是心理疾病產生的一種重要原因。
所以,在忙碌的生活裡,留下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空間,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超我過分嚴厲
超我,簡單點說,就是我們內在的「父母」。
過分嚴厲的超我的外在表現就是「完美主義」與「極度自卑」。
兩者的共同點就在於,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同時對自己提出了不切實際的要求。
由於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的脫離,內心往往會產生一種失衡的感受。
無法正確的對自己進行評估以及確定自己的目標,從而導致了失落感頻繁產生,同時也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不斷的去探索與理解自己。
而理解自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可能會持續與我們的一生之中。
正能量很重要,理解自己內心那些負面的因子也很重要。
感受真實的自己,擁抱它,接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