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影評:當高層生存動機無法滿足時,獨立女性的嶄新蛻變

2021-01-09 亦齊電影

劇情簡介

《吞咽》是一部奇幻驚悚電影,又名《吞噬》,由卡洛·米拉貝拉-戴維斯執導,演員海莉·貝內特、奧斯汀·斯託維爾、丹尼斯·歐哈拉主演,劇情講述亨特與富二代丈夫瑞奇在新婚後便搬進了公婆送給他們的郊區豪宅,就當準備新生命到來的同時,她開始產生吞食各種小物的癖好。而當圖釘、電池等危險物品開始威脅亨特生命,被丈夫強制送去接受治療的時候,亨特也意識到這癖好的緣由直指她人生最不為人所知的黑暗秘密。

人都需要明確的生存動機

每種疾病背後都必定有其造成的原因,而大腦作為人體最複雜、充滿未知的神秘區域,無論是長期累積的壓力,或者瞬間經歷無法承受的劇烈衝擊,都可能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因此,要治療這些難解且未必能夠痊癒的病症,除了以藥物控制作為外部的輔助之外,如何透過適度給予關心、鼓勵、引導來讓病人跨過內心深處的那道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這種在受到外力影響之下展開跟自己內心世界的對抗,就是《吞咽》整部電影所講述的主題。

《吞咽》電影評價好看嗎?

若不是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吞咽》原本預計在今年放映,就足以從中感受到這部以「吞食異物」作為賣點的電影具有的獨特魅力。到底亨特會吞下什麼物品?是否會對她身體造成危害?而她的吞咽怪癖究竟是從何而來?整個故事背後又隱藏著什麼秘密?我想這些都是影迷們非常好奇,期待在電影充滿詭異與懸疑的氛圍中找到解答的問題。

《吞咽》光是充滿神秘感的開場就相當吸引人,在畫面灰冷的色調下,女主角亨特站在陽臺上遠望廣闊的湖泊,而丈夫瑞奇正打著領帶準備上班,兩人並沒有任何對話與交集,只能獨自在偌大的豪宅中整理搬家物品、撈起泳池裡落葉的亨特,對應到那頭毫無還手之力被宰殺端上餐桌的小羔羊,這些看似沒有太多劇情意義的片段,卻也仿佛奠定了整部電影的風格調性,還有接下來故事進展的方向與核心。

《吞咽》電影裡為什麼要吞咽

儘管《吞咽》整體劇情相對奇幻荒謬,但從片中真實呈現出一種人們在身處不舒適環境中試圖尋求出口的方式,我們也能將它完全視為一部以獵奇題材來包裝的女權電影。無論是亨特成天獨自在家無所事事、缺乏生活目標的孤獨與仿徨,或者突然嫁入豪門的不調節與自卑,《吞咽》都以「吞食異物」為核心,透過對跟家人互動與生活處境的描寫,一步步鋪陳角色從迷惘逐步成長的蛻變。

《吞咽》作為導演卡洛·米拉貝拉-戴維斯的長片處女作,除了展現出他的野心之外,本身對題材掌握與細節處理也有著相當高的水準,全片看似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劇情走向,事實上卻不斷以角色行為對話、鏡頭與場景的配合,突顯出角色內心持續增長的恐懼及焦慮。在為了慶祝亨特懷孕的家族聚會上,好不容易能跟大家分享自己生活經驗的亨特,卻突然被丈夫開啟的公事話題給打斷,看著水杯裡晶瑩剔透的冰塊,這種把它放入嘴巴來化解尷尬與不滿的行為,就是她迷戀吞咽的開始。

《吞咽》演員與角色的表現

我們能在《吞咽》片中清楚看見亨特內心壓力累積的過程,不僅是家族成員對她的不重視,夫妻彼此疏離的情感關係更逐漸變得喘不過氣。每天下班回家,那些瑞奇口中說出看似體貼的甜言蜜語,卻只讓我感覺到他們之間遙遠的距離,也正是如此,每天困在這缺乏愛與溫暖的豪宅,哪怕是一個陌生男子發自內心的擁抱、吞下可能傷害自己身體的異物都能使她滿足的情況下,《吞咽》對於一位女性如何掙脫社會束縛,活出自己人生的主題也就更為明確了。

或許「異食癖」這種真實存在的精神疾病,大部分的疾病原因還是人體缺乏礦物質,並不像《吞咽》片中亨特那樣承受心理壓力所引起,但導演把電影的奇幻題材與人體奧秘互相呼應結合,配上演員海莉·貝內特極具層次感的表演,完整詮釋出亨特這位原本就因為內心不可告人秘密而自我否定的角色,在經過一系列「吞咽之旅」之後的心理狀態改變,都讓《吞咽》整部電影變得相當精彩有趣。

《吞咽》電影劇情的核心主題

跟《隱形人》、《準備好了沒》背後核心主題類似的是,在如今女性意識逐漸抬頭,傳統價值觀可能不再適用的現代社會之中,《吞咽》女主角亨特跟丈夫瑞奇結婚的目的,比起為了金錢、能過著整天在豪宅裡打理家事,等待丈夫回家、準備晚餐就衣食無缺的生活,她更渴望能獲得伴侶真心關懷與陪伴,而不是他每天下班之後口說無憑,完全感受不到對家庭付出的表面功夫。

或許女性結婚後不只是需要扮演在事業成功的丈夫背後支持著他、幫忙生個孩子的「優良妻子」,她們也會要有自己的生活、事業與對自己人生的主導權,因此在《吞咽》電影中,在家裡得不到任何成就感與愛的亨特,為了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並受到《快樂的天賦》書中:「每天強迫自己做些新鮮且預料之外的事。」啟發之後,這種怪異的吞咽行為也就這麼產生。

《吞咽》電影結局的走向

就如同亨特聽見自己親生父親說:「內心世界的自己也很重要,犯罪讓我覺得自己很特殊。」並通過兩人對話而獲得對自己身世與這些日子所作所為的釋懷,達成了一個完美的角色成長曲線。到頭來,《吞咽》講述的是一個人在不被這個世界需要時的自我認同,無論是吞咽行為、逃離丈夫,甚至是片尾的藥物流產,都是她在自主意識之下拋去過往的自己,迎向一個嶄新獨立女性個體的過程,讓人看得相當滿足愉快。

《吞咽》影評結論

或許《吞咽》以表面看似奇幻題材作出寫實化的呈現,不僅可能使部分觀眾感到一頭霧水,也無法理解擁有一切的女主角亨特為何會不開心,但就像是許多文明病一樣,每種生活形態的人們都可能碰上不同問題。若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金字塔來看,亨特達成了最底層「生理」、「安全」之後,「愛與歸屬」、「自尊」及「自我實現」等無法被滿足的生存動機,讓她做出片中的選擇行為,雖然不知道她之後會有怎樣的人生,但光就這點而言,《吞咽》電影本身不就已經非常有趣了嗎?

評分:

娛樂爽度:7/10

故事劇情:8/10

氣氛營造:9/10

演技表現:9/10

題材鮮度:9/10

整體總評:8.2/10

相關焦點

  • 梅核氣危害可不小,在吞咽的時候感覺明顯,醫生:女性朋友多留意
    如果有核阻塞,它將不會出來或吞咽。吞咽時,尤其是吞咽唾液時,咽部的阻塞感通常很明顯。吞咽食物時,沒有異常的感覺,甚至沒有緩解。檢查喉嚨或附近器官是否沒有器質性疾病。主要與情緒有關。它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咽部感覺異常,咽部神經症和歇斯底裡。
  • 女性主義影評:《蒙上你的眼》中的女性主義視角及隱喻
    由中國國際女性影展主辦,美國駐華大使館贊助,英國著名影評人Clara Bradbury-Rance博士授課的為期五周的女性主義影評寫作班成功舉辦
  • 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
    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用釋夢、自由聯想等方法研究動機,他們往往將人們的行為歸於性和本能的動機,而且他們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很難得出有代表性的結果、可重複性差、無法得出動機的強度。行為主義者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動機,使得動機的強度可以測量,但是他們用動機實驗研究動機,把動機定義得過於狹窄,主要集中於飢、渴、疼痛等基本生存的需要上,沒有區分人的動機與動物的動機。
  • 《嶄新》:棚戶區走出來的女孩,書寫女性擺脫地心引力的過程
    原創: 吳玫 文學報 「那麼,將自己舊作中主角都是努力想掙脫地心引力的女性的篇什,放在同一本書裡以「嶄新」命名再度出版,走走就是想讓這些女主角列隊成一個完整的女性,讓讀者通過旁觀這些面貌相異、心意相通
  • 影評《小婦人》|不婚主義與獨立女性的話題,其實可以好好說
    不婚主義在《小婦人》裡的另一個形象,就是馬奇姑媽,這位看似嚴厲、實則慈愛的「老不婚人」,扮演著的其實是通往「獨立女性」的導師。獨立的馬奇姑媽是「口嫌體正直」的,她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經歷傳遞給下一代,卻從不強迫她們任何一個人。因為,如果那些孩子中有誰是被強迫改變的,那她們就絕不可能成為獨立女性。所幸,馬奇家的四個孩子,最終都成為了真正的獨立女性。
  • 女性書單 | 2020年還剩兩個月,你成為「獨立女性」了嗎?
    最重要的是,你成為獨立女性了嗎?下面這份書單,獻給所有想要實現獨立的女性。這些作品並不能讓你一躍成為電視劇裡那些光鮮而虛假的「獨立女性」,卻可以為你打開一道通往獨立的大門。1.她們年齡、職業、生活狀態各異,面臨著不同的困境和羈絆,卻都鼓起勇氣跨出了小小的一步,與過往的自己訣別,揭開人生嶄新的一頁。
  • 愛因斯坦:為什麼人不能僅僅滿足於生存?
    在講到早年的經歷時,愛因斯坦寫道:「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我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都是毫無價值的。」這種所謂的追逐就是基本生存與物質享受,人們都有著一個永遠也裝不滿的胃,所以必然要參與到這種逐求中來。
  • 女強人的背後:不僅是女性的堅強獨立,更是女性的痛苦掙扎
    那麼,我們本可以用強人、優秀、出彩等等形容詞去形容女性,但為何我們卻習慣性的說出了「女強人」?原因在於許多人在說出這句話時,實際上是涵蓋其他意義的,我不知道撕開這層表象,內在會不會顯得過於殘酷。於是,當我去嘗試進行採集工作,而不是狩獵工作時,我不僅無法獲得讚美與認同,還會受到嘲笑與驅逐。「上天給了你奔跑、跳躍、攻擊的能力,你卻進行了採集的工作,說明你根本沒有責任感,我們部落不歡迎你」。
  • 關注吞咽障礙患者,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河南省物理醫學學會吞咽障礙...
    為促進我省吞咽障礙康復事業的發展,掌握國內外吞咽障礙康復新進展,學習國內外吞咽障礙康復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促進吞咽障礙康復學術交流,河南省物理醫學學會吞咽障礙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吞咽障礙康復學術交流會於2020年11月14日在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正式召開。
  • 管理心理學之普心 有關動機的理論
    很長時間以來心理學家們都沒有成功的得出有關動機的完整理論。一部分心理學家關注最基礎的生存動機,例如飢餓和口渴;另一部分心理學家則嘗試去解釋歸屬,創造力,成就感等其他動機。沒有理論能夠包含所有的動機,同時與真實世界的觀察結果保持一致。今天我們來回顧一些著名的動機理論。
  • 筆記|C9 動機 之一、動機概述 & 二、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 三...
    C9動機一、動機概述(一)動機的含義動機 是由目標或對象引導、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一種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當動機激發個體的某種活動後,這種活動能否堅持下去,同樣要受動機的調節和支配。動機的維持作用是由個體的活動與他所預期的目標的一致程度來決定的。當活動指向個體所追求的目標時,這種活動就會在相應動機的維持下繼續下去;相反,當活動背離了個體所追求的目標時,進行這種活動的積極性就會降低,或者完全停止下來。
  • 鈦媒體專訪葉璇:《以父之名》是一個講述女性靈魂獨立的成長劇
    靈魂獨立的女性成長劇當然,從小讀女校、性格中透著獨立和女強人特點的葉璇,不會僅滿足於寫一部警匪題材的電視劇。為女性的精神獨立發聲,也同樣是這部戲她想要傳遞給觀眾的信息。「很多人覺得我很女權主義,其實我就是一位平權者。」聊起《以父之名》這部劇的大女主設計時,她這樣開篇。
  • 筆記|C9 動機 之四、動機的種類 & 五、動機理論 & 六、衝突 & 七...
    四、動機的種類(一)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根據動機的性質,人的動機可以分為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1.生理性動機,也稱基本動機,它是為了維持生命所必需滿足的動機。以有機體自身的生物學需要為基礎,如飢、渴、缺氧、疼痛、母性、性慾、睡眠、排洩等。2.社會性動機是以人的社會文化需要為基礎的。
  • 親和動機,引發人們在人際交往順利進行的重要社會性動機
    心理學認為,在人們的交際中,親和動機表現為多種多樣的形態:求生動機、安全動機、對比動機、歸屬動機、自我實現動機等,而這些主要源於需要的多層次以及多結構性。上面的例子中的上官雪靈在列車上與陌生人交往就體現了一種親和動機,特別是當人在孤獨的時候,需要通過這種交往尋求心理上的平衡,獲取認同感。在這種動機的誘導下,上官雪靈摒棄了孤獨,因而也獲得了一種心靈上的安全感。
  • 女性獨立的真正內涵,被消費主義扭曲了嗎?| 造就Talk·張晶晶
    那為什麼大家整天還在討論女性消費的話題呢?為什麼明明國家在鼓勵消費,還有很多聲音呼籲女性一定要逃離消費主義的陷阱?為什么女性獨立的浪潮越來越猛,女性就業率下降了,消費量卻在不停地攀升?我們獲得滿足和快樂的心理路徑越來越短,延遲滿足的能力和意願越來越低。這種現象還可以用來解釋另一個大家很熟悉的問題:為什麼飯圈女孩上班划水,卻能夠整晚整晚地為自己的偶像做數據、刷榜單乃至應援?
  • 描述工作動機的內容理論
    例如,當我們餓了時,我們對食物的需求就增加了。需求的兩個特徵是理解動機的關鍵。首先,當一種需求得到激發時,我們就有動力去滿足它。我們努力使需求消失。享樂主義最早的動機理論之一是假設人們有動機主要滿足自己的需求(尋求樂趣,避免痛苦)。享樂主義早已被更精細的理論所取代,因此澄清了需要為動機提供指導的思想。其次,一旦我們滿足了需求,它就會停止激勵我們。當我們吃飽時,我們就不再有進食的動力。
  • 女性機器人備受喜愛,滿足人類需求,未來能代替真人生存嗎?
    人工智慧已經是人類無法擺脫的事物,它們的出現可以幫助人類做家務、忙工作,沒有一個人不喜歡這樣的人工智慧,如今人類壓力實在是太大了,想要找尋一個能夠相伴餘生的人,簡直太難了,所以他們想要購買一臺女性機器人,日本女性機器人在某些方面做得特別逼真,甚至連皮膚都特別柔軟,如果不仔細看的話,甚至都難以辨別誰是真人誰是女性機器人,為什麼現代人迫切想要購買女性機器人呢
  • 當代女性的生存境遇與時代書寫——電影《找到你》解讀
    影片以「雙女主」的敘事模式,把鏡頭對準了遭遇生活掙扎、情感破裂、身份錯位等多重境遇的女性群體。通過她們不同的遭遇,傳達當代社會給予女性的地位與其付出不相匹配,並對女性艱難生存境遇提出質疑,可以說是現實題材電影當中的一匹黑馬。縱觀本片可以明顯發現當年《武林外傳》的郭芙蓉在歲月雕琢下褪去了稚氣的外殼,《我的前半生》裡的羅子君也換了副模樣。中年女演員成功得到轉型,對於她們自身、影壇都是不錯的境況。
  • 一文幫你建立起全面的動機理論觀
    因此,也願意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把相關的動機理論做一個梳理,尤其是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首先定義動機的概念,之後說到的動機的概念時,指的就是本定義所給出的意思;動機是一種過程,它體現了個體為了實現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強度、方向和堅持性。
  • 為什么女性HR在中基層崗位比較多,但能做到高層的卻比較少?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還有個奇怪的現象,雖然從業者以女士居多,但是基本每個公司的HR高層,尤其是總監級別以上的人員卻男士居多,或者有些公司在招聘HRD及以上人員時,直接註明男士優先(當然現在已經不敢註明,因為性別歧視是違法的),或者是只要男士。這又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