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中為什麼會有「漢字」?現在就告訴你,其實原因並不難猜!日語中有漢字充分說明日語是藉助漢語才完善了其體系的,也就是日語的發音系統是獨立的,而文字系統是以漢字為藍本改造而成的。
一、日語中為什麼會有漢字
相對於漢字而言,日本文字的歷史要短很多。據日本考古界在九州福岡縣發掘到的「漢委奴國王印」來看,漢字最初對日語產生影響在公元一世紀左右。漢字大規模進入日本是在公元四、五世紀隨著一些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這個時期傳入日本的漢文,不僅構築起了日本文字的骨架,也豐富了日語的語音系統,因為那些漢字在日本的讀音是當時的日本人模仿僧侶的發聲而來的。當然漢字最初對日語的影響只有日本國內的文化人。
而這種影響直接催生了唐代那麼多批的遣唐使,也開啟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鼎盛時代——唐宋時期。到現在日語的發音仍保留有唐音、宋音。儘管隨著中國的衰落和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發展,漢字對日語的影響逐漸減弱,甚至有一段時間日語也想像朝韓一樣,放棄漢字,純粹使用假名和羅馬音,但後來為了保持文化和歷史的傳承,日本決定日語中的名詞、動詞、形容詞還是保留漢字。
二、日語中有多少漢字
根據1981年10月1日日本內閣頒布的文件,日語中的常用漢字為1945個,其中1006個為小學階段必須掌握的「教育漢字」。據說,要讀懂日本的歷史著作和一般性讀物,應該掌握2500個漢字。難怪我們聽不懂日語,可看日本的影視劇和漫畫書時,只要有字幕就基本能理解其意思。我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1988年1月26日頒布《現代漢語常用字表》,表中列出現代漢語常用字2500,次常用字1000,共3500。而日語中竟然也保留有漢字2500以上。可見中華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有多麼的巨大和深遠。
三、日語對漢語有什麼影響
當然,文化的影響是交互的。近代以來,日本先期學習了歐美的先進思想,吸納了西方的優秀文化,又走在了中國的前面,我們的現代漢語中也吸收了日語中的許多詞彙,比如「幹部」「電信」「鐵道」「政黨」「主義」「哲學」等等,這些我們根本沒有感覺到它們是舶來品。至於進入網絡時代,文化更難劃清國界,「萌」「宅男」「蘿莉」等日語詞彙,更為古老的漢語塗上了一抹時代的亮色。
研究中日文化相互影響的軌跡不難發現,國家的發展需要依託優秀的民族文化;反過來,國家的強盛也能提振民族文化的發展,提高其在國際文化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