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學數學被質疑無用處 專家稱選擇權給學生

2021-01-12 搜狐網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一名文科生致信校長「根叔」,質問「文科生學數學,有什麼用處」。這封信使「文科生該不該學數學」成為熱議的話題。對此,各方專家觀點不一,但達成共識的是:目前文科專業開設的數學課,從內容到形式都需要做一些改變。

  本報記者張曉鴿

  >>事件起因  大學生來信提疑問

  前不久,一封長達五頁紙的特別來信呈現在了華中科大校長李培根的面前。這封信的作者是該校新聞學院2011級一位朱姓學生,信中具體闡述了新聞學院學生不應該修習數學的理由。

  小朱在信中寫道,學校對新聞專業修數學的要求讓她感到很失落。據他所知,其他大學的新聞專業,是不學數學的。小朱認為:「人文社會科學專業注重的應該是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一味地強調全面發展有時反而會起到負面作用。」小朱還問「根叔」:文科生學數學,有什麼用處呢?就算有用,也往往是在用之前,就被遺忘和荒廢了。

  在小朱看來,一個人的興趣背後往往隱藏著他最優異的潛能,追求全面發展只會導致精力分散,走向平庸。據小朱稱,包括他自己在內,文科生中有相當一批學生不想學數學。

  小朱的信引起了李培根校長的高度重視,他當即要求全校對課程設置進行大討論。雖然不少文科生表示不該學數學,但是在討論會上,專家學者的觀點很統一,認為數學能訓練文科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文科學生形成互補,所以「肯定要學」,但與理科生相比,難度應該有所下降。

  據華中科大人文學院院長何錫章回憶,早在上世紀80年代開設文科專業時,就設置了數學這門課。當時主要是考慮到工科院校開設文科專業,強調文理交叉,文科生學數學,有利於提升綜合素質。

  該校學術委員會辦公室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人大、武大等綜合性大學人文社科專業也開設了高等數學這門課程。

  >>相關調查  七成人稱文科生缺理性思維

  為了了解國內文科生的科學素養,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進行了一項千人在線調查。調查顯示,82.3%的受訪者認為文科生應該學數學。59.2%的人感覺當前大學文科生科學素養差,其中14.5%的人覺得「非常差」。受訪者中,70後佔39.1%,80後佔40.9%,90後佔3.8%。

  文科生最欠缺的科學素養是什麼?調查中,「理性思維」被排在首位(68.5%),其次是「邏輯思維能力」(65.5%),第三是「科學常識」(60.4%)。接下來還有質疑精神(56.3%)、分辨能力(53.1%)。

  為什麼文科生需要提高科學素養?調查中,78.2%的人認為,懂得基本的科學道理有助於判斷信息、作出決策。58.1%的人表示,缺乏科學素養會導致文科生就業面窄。63.3%的人在調查中表示,文科生科學素養低會影響社會發展;52.3%的人認為有科學素養能更好擔負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45.9%的人表示,缺乏科學素養會促發謠言傳播。

  對於高校課堂,62.8%的被調查者建議在教學中注意培養科學精神和邏輯思維能力;55.9%的人希望為文科生多開一些科學素養方面的課。

  正方  學習數學多有裨益

  雖然學的是文科專業,但北京理工大學畢業生小婷目前從事的工作卻是理財分析師。小婷說,文科類的學生學習數學是有好處的,自己就是個典型的例子。由於自己本身數學程度不錯,大學階段除了本專業以外,也選修了一些金融和貿易的課程,在找工作的時候比其他的同學選擇面要寬一些,並且學習數學等理科的課程,也鍛鍊了自己嚴謹的思維和連貫的邏輯推理能力,對自己目前的工作也有幫助。

  小婷建議,如果對數學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在大學的時候試著學習一下數學或其他理科的課程,一是因為高等數學與中學的數學完全不是一套體系,大可不必過分畏懼;二是因為學習數學確實能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思維能力,對將來的發展更為有利。

  小婷舉例說,為什麼考研的時候理轉文很容易,但文轉理或者文轉商卻幾乎不太可能?就是因為理科生考研要考數學。在就業的時候也是一樣,雖然都說要寬口徑就業,但其實文科生的就業面還是相對比較窄,許多財經類、經濟類的專業都需要有數學基礎,如果在大學階段學有餘力能把數學學好,會比同時畢業的同學更具備競爭力,就業面也更寬一些。

  小婷還建議,學校可將文科數學的教材做一些適度的變更,將其與現實生活連接起來,引導同學們克服心理障礙,了解數學是可學的、有用的,並教會同學該怎麼運用。

  >>學生看法  反方  文科學高數毫無用處

  彭於楊就讀於一所師範類大學,專業為語文教育,就業方向是語文老師。到了大學,她才發現,自己的課程表裡竟然還有高等數學這門必修課。

  彭於楊說,數學從來都是自己的弱項,高中時為了高考尚可拼一下,但到了大學,實在是沒有任何興趣學。班上有五十多人,每節高數課都只有十幾個人來上課。彭於楊說,其實她能看出來老師講得也很痛苦,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多數時候是自問自答。

  考試前,高數老師專門給大家划過一次重點,涵蓋了考試約80%的題目。彭於楊只好去找數學系的同學幫忙做出答案,大家一起背。由於完全不明白,死記硬背一些數據特別難,即使考試全打小抄,班上還有五六個同學不及格需要重修。彭於楊說,因為開高數課,好多專業課,包括文學史、漢語言文學等一些主要課程的老師還很不滿意,認為擠佔了專業課的課時。

  彭於楊認為,就自己的經歷來講,她認為文科生開設高數課毫無益處,尤其是中文系,開設純理論的數學實在是很荒謬。她認為,說要培養數字概念和數學思維,高中學的知識已經足夠了。

  >>專家說法  文理數學難度要區別

  在華中科技大學日前結束的討論會上,專家們多數認為文科生應該學數學。他們認為,數學過程中邏輯思維的訓練對文科學生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和文科的思維訓練形成互補,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難度應當與理科生有所區別,相對降低難度。

  其中,教科院院長劉獻君教授認為,文科學生學點數學是有好處的,但要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和考試方式。新聞學院院長張昆表示,新聞專業的學生應該學習數學,一定的數學知識對於新聞專業中涉及的數據分析及資料整理等很有幫助。而且學習數學也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可謂大有裨益。哲學系的鄧曉芒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數學無用論」這種觀點過於功利,文科太功利了,會不利於今後的發展。

  專家建議,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應針對文科學生的特點進行調整,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並且還可嘗試實施個性化的培養方案。

  選擇權應該交給學生

  教育學者熊丙奇表示,文科生學不學數學,選擇權應該交給學生。他認為,簡單地把學生分為文科、理科的情況,本身就有問題。他表示,一些大學已經按專業大類或專業平臺招生,在招生中也打破了原來的只招文科或者只招理科生的傳統做法,且大學很多專業中,文理的界限已經很模糊。熊丙奇稱,許多被劃分在文科範疇的學院和專業,目前也有很強的學科交叉性質。比如新聞學傳播學,現在已發展出廣播電視新聞學、媒體創意、新媒體與網絡信息等專業,而且不同學校的這些專業,側重也有所不同。

  熊丙奇稱,我國大學現在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必修課程所佔比重太高,選修課程比重太低,學生難以根據自己的個性、能力、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有的學生中學數學就不好,上大學選擇了一個偏文科的專業,認為自己不再受數學的折磨,結果大學還把其作為必修課(哪怕降低了難度),其花了很大工夫,卻很難通過,這顯然就是嚴重的問題。如果大學降低必修課比重,尤其是公共必修課比重,增加學生選修課空間,那麼,這一問題就不存在。

  他認為,如果教育者選擇把一種模式強加給所有受教育者,得到的結果極有可能是扼殺受教育者的個性、興趣。因此,他建議,學不學數學的討論,應該跳出現在的教育模式看問題,在大學真正推行學分制,切實擴大選修課比重,把選擇權和自主權交給學生們。

  作者:張曉鴿

相關焦點

  • 文科學高數被質疑無用處 七成人稱文科生缺理性思維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一名文科生致信校長「根叔」,質問「文科生學數學,有什麼用處」。這封信使「文科生該不該學數學」成為熱議的話題。對此,各方專家觀點不一,但達成共識的是:目前文科專業開設的數學課,從內容到形式都需要做一些改變。
  • 大四學生聲稱解決世界數學難題 受到數學界質疑
    11月6日,廣州一家媒體以《60年未解的世界數學難題,「90後」的他破解了》為題,刊發了韶關學院大四學生王驍威破解但近來網絡上對他的質疑聲,讓他願意面對媒體並回復質疑。這是一個原本被視為又一個劉路(22歲破解「西塔潘猜想」,現為中南大學學生)的年輕人。剛被媒體報導時,外界發現兩人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生於1990年,同樣並非優等生,同樣據媒體稱破解了懸而未決的「世界數學難題」而引起轟動,同樣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轟動之後,往往緊跟著的是質疑。
  • 合肥高中排出「走班」推進表 把學習選擇權交給學生
    為什麼要「走班」 從2017 年開始,全國進行高考綜合改革,即在高考中實施語文、數學、外語3 門學科全國統考,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 門學科任選3 科的考試成績。如今,藝術、體育等科目納入高考的呼聲也很高,不同學生對科目選擇有了更多可能性。
  • 數學無用論
    上了社會,除了數錢,基本用不到數學;算帳有計算器,學數學有卵用;農民種地圈地計畝數基本不用數學,大概測量就行;施工測量大多數情況下用的是目測和打比方;開車去哪沒幾個人無聊到計算公裡數;炒菜靠經驗,不靠數學;吃飯從不數吃了幾顆米幾根麵條;統計過自己一天喝幾毫升水嗎?
  • 網友質疑武漢學生高考不再霸氣 專家稱片面比無意義
    更有好事的網友質疑不斷:湖北省和武漢市的文理最高分「差距咋那麼大捏」,「武漢的學生不再霸氣了,有木有」!   記者通過搜羅發現,網友們質疑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處:一是武漢市的考生在全省文理科的前十名中,所佔席位大為減少,過去武漢的考生還曾包攬全省文理狀元!今年風光不再;二是全省文理最高分,比武漢市最高分要高出許多,於是引發各種猜測和質疑。
  • 張衡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專家稱其無用,還不如房梁上吊塊肉
    但是後來地動儀卻被教科書刪除了,只因專家稱其無用,還不如在房梁上吊塊肉。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1)張衡地動儀張衡是中國漢朝東漢科學家,他所在的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於是他便研究出了候風地動儀,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地動儀。
  • 數學課堂的質疑之美 上饒縣第五小學開展數學教研活動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上饒訊 通訊員蘇建玲報導:3月27日下午,上饒縣第五小學數學教研活動如期進行。  本次活動全體數學老師聽評福建名師羅明亮執教五年級《你知道嗎?2、5、3倍數的特徵》。羅老師把學生已經學過的2、5、3的倍數的特徵重新搬上課堂,但是卻給了學生一個質疑的機會——為什麼能被5整除的數只需要看個位是0或是5?一時學生陷入了沉默——沉思,對呀,這可是我們學習過就認為拿來即用即可,又有誰去想過為什麼呀?
  • 數學天才羅巴切夫斯基:稱平行線能相交被質疑,死後12年被認可
    在19世紀,就有一個人最早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而且毫無意外遭到了同行們的質疑與否定。直到他死後,那個觀點在被重新論證過後,才得到大家的認可。看到這裡可能大家會想到另一個人,便是哥白尼。當初他提出了「日心說」,卻得不到眾人的認可,甚至最後還被當作異教徒燒死。同樣也是在他死後,這個觀點才被證實,哥白尼也最終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 國際著名數學家張壽武來漢講學:學數學可別死記硬背
    他認為,作為一名學生,考高分當狀元不是目的,而是找到自己發展的方向;對於那些學得較好的同學來說,畢業之後不應當為工作擔憂,而應該為自己能做出什麼事情擔憂。「現代人們的生活保障比起以前好了很多,學生要想的不應該是就業問題,而應該想更廣更寬的東西。」對於想致力於從事數學學科研究的學生,張壽武建議,學好數學就要「想大問題,要對問題本身感興趣」。
  • 數學家丘成桐中學開講座 暢談數學的「無用之用」
    數學家丘成桐中學開講座 暢談數學的「無用之用」 2020年12月01日 14:51   來源:金羊網   參與互動
  • 選科面臨困難,賦分遭遇質疑:新高考改革爭議中前行
    此輪高考改革以生為本,從尊重學生興趣、特長角度出發,賦予學生更多選擇權。然而,在今年第二批試點省市的高考中,賦分選科引起一些爭議和困惑。第三批8省份高考方案增加的「1」(物理或歷史為必選科目),又產生重回文理分科老路、限制考生選擇權的質疑。新一輪高考改革伴隨著爭議持續推進,應該如何堅守改革初衷,保證公平兼顧科學?
  • 「幾何學中的哥白尼」:數學成果被質疑,卻在離世12年後成為經典
    當經典被質疑,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或許會認為質疑者是瘋子,是白痴。當孩子做錯題,家長與老師又是什麼反應?或許認為自己的孩子學得不好,不夠優秀。這些反應,不僅僅是普通人的反應,而且很多專家也是如此,但是事實可能截然相反。或許下面一個事例能夠告訴我們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差生,未必就真的那麼差。
  • 工業社會創造了無產階級,未來的智能社會將創造無用階級
    《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提出,19世紀工業革命創造了城市工人階級(無產階級的主體),21世紀人工智慧改造將創造無用階級(不必作業或許無法作業的一個階級)。所謂無用,是指對於經濟和政治體系來說無用。
  •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華附開講:暢談數學的"無用之用"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華附開講:暢談數學的"無用之用"金羊網  作者:蔣雋;高焓  2020-12-01 11月30日,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先生來到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 科學本「無用」,別為了賺錢而學習知識
    儘管曾有一位科學史家發現過一處,但其意思大概為「科舉之學」,甚至有人質疑其中的「學」字寫錯了,應該是個「舉」字,畢竟「舉」跟「學」的繁體字極為相似。「科學」一詞最早來自日本,日本學者西周用中國漢字翻譯了一大批西方術語,「科學」一詞就是他提出來的。
  • 誰說的數學無用?數學模型對於預測、控制疾病爆發將至關重要!
    網上不止流傳著讀書無用的荒唐言論,也有人「大論」數學無用,其實你說無用,或許只是對於你這個水平層次來說沒用,有沒有對你都無所謂的那種;但事實卻不這樣,不僅有用,而且越發有用!今天博科園就來談談數學在預測和控制疾病爆發這方面的應用: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隨著數學模型的廣泛應用,預測和控制疾病暴發將至關重要,同時也變得更容易和更可靠,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期刊上。
  •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華附開講:暢談數學的「無用之用」
    丘成桐講座吸引大批師生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桂炎 攝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蔣雋、實習生高焓、通訊員李芸報導:11月30日,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先生來到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與中學生暢談「數學之美」,交流數學和基礎科學在應用科學中的重要性。
  •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華附開講:暢談數學的「無用之用」
    丘成桐講座吸引大批師生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桂炎 攝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蔣雋、實習生高焓、通訊員李芸報導:11月30日,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先生來到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與中學生暢談「數學之美
  • 量子躍遷:「無用」研究背後的玄機
    量子力學自誕生以來,其數學形式,包括薛丁格方程本身都是精確可計算,並確定性地給出系統各種可能的本徵狀態。而歷史上引起長期爭論的焦點是有關以玻爾、海森堡為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的量子力學的統計詮釋規則。這一規則認為,量子力學對客觀世界的描述只能是統計性的,而不是確定性的,系統的客觀狀態應該是那些數學上允許的各種可能本徵態的統計疊加,並隱含地假定系統在這些態之間的量子躍遷是隨機且不連續的。 這種觀點遭到了以愛因斯坦、薛丁格為代表的確定論者的強烈反對,引發了量子力學發展史上的哲學大辯論。
  • 方舟子質疑「中國雨人」是騙子 專家:太武斷
    不過,也引來了一些質疑的聲音。昨天,微博@方舟子轉發了一條網友微博並回復表示:「16位數字開14次方取整數結果很簡單的,記下就行。如果他能小數都開出來,或者讓他開個3次、4次方也能開出來,算他有能耐。電視臺找了一幫騙子在那裡裝有超能力。」究竟,擁有這樣超能力的「雨人」是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