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傷身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這給你減肥的動力了嗎?
今天告訴胖子們一個「致命打擊」:肥胖和13種癌症存在相關性,年輕的肥胖者尤其要當心癌症侵襲。
受訪專家
天津市腫瘤醫院疼痛治療科主任兼營養科科主任 王昆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袁振芳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減重門診營養師 井路路
肥胖和13種癌症存在相關性
肥胖是明確的致癌因素之一。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曾指出,身體脂肪過多和13種癌症存在相關性,包括絕經後乳腺癌、子宮癌、卵巢癌、結直腸癌、食道癌、膽囊癌、腎癌、肝癌、胰腺癌、胃癌、甲狀腺癌、腦瘤和多發性骨髓瘤。
美國癌症研究所公布的調查顯示,多達1/3的美國癌症病例與體重超標有關。瑞典科學家研究稱,肥胖人群的癌症發病率比正常體重者高出33%。
肥胖為什麼會導致癌症?
王昆告訴《生命時報》,癌症的發生與免疫功能異常有關,而肥胖患者的免疫功能普遍都異常。
肥胖者大都有高膽固醇血症和高胰島素血症。
膽固醇升高會導致人體巨噬細胞膜的膽固醇含量升高,使巨噬細胞吞噬細菌、病毒等病原體和異物的功能下降。
同時,淋巴細胞也會因為細胞膜膽固醇、胰島素過高,功能受到抑制。如果身體已有癌細胞,胰島素過高會顯著促進癌細胞的增長繁殖。
肥胖還伴隨著慢性炎症,脂肪細胞可充當腫瘤免疫逃逸的保護傘。此外,體內高脂肪還會引起與性激素代謝異常相關癌症的發生,如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
年輕人要警惕因胖得癌
近日,《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刊登的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和凱斯綜合癌症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肥胖相關癌症的發病年齡,正在向64歲以下人群移動。
科學家對2000年至2016年間近267萬肥胖相關癌症案例和345萬非肥胖相關癌症案例進行對照分析後發現:
在65歲以上、50~64歲、20~49歲3個年齡組中,50~64歲人群患肥胖相關癌症的病例增加幅度最大,其中女性增加了25%,男性增加了近兩倍;
而65歲以上人群患肥胖相關癌症的比例有一定程度下降。
此前,美國一項針對25~84人群的腫瘤發病數據也顯示,在年輕人(25~49歲)中,6種與肥胖相關的癌症發病率顯著增加。
據統計,2002年到2015年,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從22.8%上升到30.1%,肥胖率從7.1%上升到11.9%。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中國人的平均體重與20年前相比增加了40%,而中國的癌症發病率則升高了9倍。
專家認為,肥胖是導致中國癌症發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年輕人肥胖比例越來越高,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其導致肥胖的原因也是導致腫瘤的原因,比如生活不規律、吃垃圾食品、熱量攝入過多、熬夜多、壓力大等。
王昆認為,肥胖與腫瘤關係密切,要預防與肥胖相關癌症的發生,可以從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合理控制體重入手。
什麼樣的人該減肥?
從科學角度講,衡量一個人的胖瘦,最常用的有幾種判斷方法:
1
體重指數(BMI)
這是目前醫學界普遍使用的體型判斷指標。
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體重指數在18.5~24.9為正常,25~29.9為超重,30以上為肥胖。
但要注意,體重指數並不能反映脂肪分布。有的人體重指數正常,但腹部脂肪堆積不少,患慢性病風險也很高。
2
腰圍
體重指數要結合腰圍判斷是否要減脂。腰圍既能反映脂肪總量,又能反映脂肪分布。
成年男性腰圍應少於85釐米,女性少於80釐米。
測量腰圍要站立,雙腳分開30釐米,測量時用軟尺緊貼皮膚,但不能壓迫。
3
腰臀比
測量時,筆直站立,輕輕吸氣,用捲尺測量肚臍上方腰圍與最凸出臀圍。
腰臀比男性大於0.9、女性大於0.8,就表明是內臟脂肪過剩的高危人群。
4
皮下脂肪厚度
腹壁皮下脂肪厚度,男性要少於15毫米,女性不應超過20毫米。這通常需要專業的皮脂厚度計來測量。
一份科學的體重控制計劃
減肥需要循序漸進,世衛組織的建議是:每周減肥0.5~1公斤,一個月減1~3公斤,這種「勻速」減肥的方法,對身體損傷小且不易反彈。
以下5個建議,送給想要減肥的人:
學會吃脂肪
少吃飽和脂肪
豬油、黃油、牛油、椰子油、棕櫚油中飽和脂肪佔比較高,所含膽固醇較多,過多食用不利於心腦血管健康。
適量吃單不飽和脂肪酸
橄欖油、茶籽油的主要成分是單不飽和脂肪酸,花生油、芝麻油、米糠油、低芥酸菜籽油也含一些,可以適量攝入。
多吃些多不飽和脂肪酸
亞油酸、EPA、DHA等多不飽和脂肪酸,需刻意補充。
亞油酸人體自身無法合成或合成很少,必須從大豆油、玉米油、葵花子油、小麥胚芽油等食物中獲得。EPA和DHA需通過適量多吃肉質較肥的魚類來補充。
要提醒的是,即使一些食用油存在健康益處,仍要控制總攝入量,每日在25~30克之間。
建議肥胖者用橄欖油、茶油來烹調,吃零食前注意看食品營養標籤,學會計算食物能量,控制熱量攝入。
吃對主食
減肥時,可把一部分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含量低的澱粉食物,替換成營養質量高的澱粉食物。
用豆類和薯類來替代一部分精白米麵,在主食裡加點雜豆,能做到減熱量而不減飽腹感。
吃蒸紅薯、炒土豆絲和拔絲山藥等食物時,一定要扣減米飯、饅頭之類的主食;如果用同樣數量的蒸土豆來替代米飯,是有利於減肥的。
3種減肥飲食模式
高蛋白膳食模式
把飲食中的蛋白質供給比例增加到20%以上,多吃瘦肉、蛋、禽、魚等。
限能量平衡膳食模式
在保證膳食平衡的情況下,減少每種營養物質的攝入。
輕斷食模式
1周內5天正常進食,其他2天(非連續)攝取平常的1/4能量(女性約500千卡/天,男性600千卡/天),並且長期堅持。
普通的肥胖者,一般建議選用高蛋白膳食模式,有腎病的患者要用限能量平衡膳食模式,無法接受以上兩種膳食模式的人,可用第三種輕斷食模式。以上幾種模式可間歇性混合用。
堅持每周運動
運動是最健康的減肥方式之一,在減脂過程中也需要運動來幫忙,成年人最好每天運動半小時。
對於肥胖者來說,無氧運動和有氧運動相結合是較好的運動方式,具體方法是:
先做無氧運動(如卷腹、仰臥舉腿等)消耗掉體內多餘的糖,後做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車、遊泳等)進一步消耗體內脂肪。
無氧運動每次15分鐘到20分鐘,有氧運動半小時到40分鐘,一周至少做4~5次,最好堅持每天訓練。
減肥藥物和手術輔助
通過運動和飲食控制半年以上,仍然不能有效降低體重的人,可考慮通過藥物治療或手術減肥。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