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鰻,學名鰻鱺,屬於降河性洄遊魚類,出生在海中,溯河到淡水內長大,最後回到海中產卵,即死去。這種習性,和三文魚正相反。
春季鰻苗多發,大量進入江河口,像上海的吳淞口即是,漁民算準時間,總是在此守株待兔。
捕去的鰻苗用於養殖,和蟹苗的情形差不多,大家以為大閘蟹產於什麼湖什麼湖,也是誤區,其實所有的蟹苗皆是在長江口捕獲的。
常常有人將河鰻與黃鱔混為一談。兩者的外觀確實接近,河鰻亦有別名「青鱔」,但是鰻和鱔之間並無親戚關係,後者在生物學上反而更接近鱸形目魚類。
有意思的是,和黃鱔一樣,鰻魚也是雌雄變體的生物。所不同的是,黃鱔幼年為雌,成年即轉為雄,僅此一次,鰻魚則有變來變去的本事。科學家研究,鰻魚的性別受環境和密度的控制,食物不足、密度高,就變成公魚,反之變成母魚。
河鰻出生時薄如葉片,稱為柳葉魚河鰻的一生變化紛呈,出生時薄如葉片,稱為柳葉魚,抵達江河口前變得細長透明,像根細線,所以又叫鰻線,也叫玻璃魚。在淡水中一樣,慢慢長成淡黃色的幼鰻,最後是銀色的成鰻。
江浙人常食河鰻,清蒸和紅燒的做法最流行。別看河鰻本身已肥得漏油,炮製時非得再下豬油不可,不然味道就不夠濃。經營私房菜的汪姐,有道拿手菜,是把整條鰻走油,炸至皮起皺,再下很多蒜頭一起燜,當然精彩。我一向最反對「肥而不膩、入口即化」這麼單調的形容詞,可是想來想去,實在找不出更貼切的詞藻了。
蘇州菜裡的黃燜鰻,要用河鰻三十斤,一鍋燜之,上桌前加豬油復燒。此菜一定是以量取勝,單獨一條燒出來的話,氣勢和味道都不足。
菜式變化是我們多,不過大家都害怕膽固醇,銷路不佳,只有日本人照吃不誤,中國養殖的河鰻大部分出口過去,他們的鰻魚飯已經形成一種文化了。
日本人的觀念中,認為河鰻有壯陽之效,通常紅燈區附近,多數有那麼一家數十年歷史的老鋪。
從前夏天才是鰻魚季節,而且賣得很貴。當今養殖貨比比皆是,一年四季皆能面市,超市裡一條速凍的,盛惠兩千日幣,相當便宜,但是正統的鰻魚鋪,還是照樣高價。
烤鰻魚什麼叫正統?獨沽一味專賣烤鰻的,就叫正統,你看不到壽司,更不會有天婆羅了。日文之中,「烤」寫作「燒」,分蒲燒和白燒兩種,前者下醬油,通常鋪在飯上,後者味淡,蘸綠芥末山葵或者薑末入口,送酒可也。
其它菜有烤鰻魚肝、炸鰻魚骨、鰻魚醋物等等,只在鰻魚當造的夏季供應,冬季不一定吃得到。
鰻魚飯傳入中國即變味,沒什麼館子做得像樣。一客地道的鰻魚飯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儘可能地用野生河鰻。
二、整條魚一片為二,兩大件上桌,絕不會切成一段段。
三、撒在魚身上的是山椒粉而非芝麻。
四、奉送溫熱的烤魚醬油一瓶,任君淋在飯上。
五、附贈以鰻魚腸和肝燉出的吸物清湯。
鰻魚飯規定只用河鰻,日文是うなぎ,讀作Unagi。壽司店裡就僅限海鰻了,日文是穴子,讀作Anago。這是日本料理的基本知識,搞錯是要鬧笑話的。
相比較而言,海裡的鰻魚更美一些。
錄入編輯:梁佳澎湃新聞報料:4009-20-4009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詞 >> 食物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