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多單元光譜探測器(MUSE)儀器,天文學家仔細觀察了行星狀星雲NGC3132,其觀測已經提供了關於星雲物理和化學性質的關鍵數據,並在發表在《arxiv》上的一研究論文中詳細介紹了這項新研究。行星狀星雲(PNE)是恆星從主序恆星演化為紅巨星或白矮星過程中噴出的氣體和塵埃膨脹外殼。它們相對罕見,但對天文學家研究恆星和星系的化學演化很重要。雖然NGC3132已經是幾項研究的主題,但關於它性質的許多問題仍然沒有答案。
已知的是,這顆PN的中心天體是一個可視雙星,很可能由一顆有效溫度約為100000的電離星和一顆光譜類型為A0的伴星組成。關於到NGC3132的估計距離存在不確定性,因為一些研究表明它距離我們約1760光年,而另一些研究表明它的距離高達4042光年。多單元光譜探測器是一臺全景積分場光譜儀,安裝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上,可見光波長範圍內,該儀器使研究人員能夠更多地了解這種PN的物理和化學成分。
天文學家已經獲得了NGC3132行星狀星雲整個範圍的二維光譜數據。研究提供了一個簡化的數據立方體和高質量地圖,用於在表面亮度大於1000的範圍內,落入多單元光譜探測器光譜覆蓋範圍內的許多發射線。研究討論了從發射線圖像中得出的物理推斷,這打開了各種科學c應用的大門。在逐個像素的基礎上,為許多落入多單元光譜探測器光譜覆蓋範圍內的發射線提供了高質量地圖。觀察揭示了NGC3132的複雜形貌和電離結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星雲的南北方向發現了兩個低電離弧形結構。
新探測到的特徵顯示出極高的消光率和氦豐度,這表明它們可能是雙星系統造成的進動噴流結果。消光圖顯示了NGC3132的相當大的結構,大片區域顯示的數值比中值高出四倍,特別是在星雲邊緣東側之外。天文學家們認為,這種表明塵埃作為星雲內部成分存活的特徵,可能在PNES中是常見的。研究發現,內部高電離等離子體的密度較高,約為10 0 0 cm3,而低電離等離子體的密度結構典型值約為30 0 cm3,在邊緣處達到峰值,值為70 0 cm3。
此外,電子溫度的中值還表明,在NGC3132中存在高密度團簇。估計所研究的Pn中位數氦豐度[He/H]約為0.124,邊緣和外殼的值略高。當涉及到輕元素的離子豐度時,結果被發現與之前的研究一致。像多單元光譜探測器這樣的Wide-eld Integraleld光譜儀,對於增進對行星狀星雲的認識非常重要,連同此前沃爾什等人提出關於NGC7009的研究,這項研究說明了Wideeld Integraleld光譜儀在研究銀河系PNE方面有巨大潛力。
博科園|Copyright Science X Network/Tomasz Nowakowski,Phys參考期刊《arXiv》Cite: arXiv:1912.02847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