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學習助力光敏通道蛋白工程化設計

2021-01-21 科學網

機器學習助力光敏通道蛋白工程化設計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5 16:03:51

機器學習指導的光敏感通道蛋白工程化使微創光學遺傳學成為可能,這一成果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Frances H. Arnold和Viviana Gradinaru等研究人員合作取得。相關論文2019年10月1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方法學》。

研究人員設計了光門控光敏感通道蛋白(ChR),其電流強度和光敏感性可實現微創神經元迴路的研究。

當前應用於哺乳動物大腦的ChR工具需要進行顱內手術,以進行轉基因遞送和植入光纜,從而產生少量組織的光依賴性激活。為了在不需要侵入性植入的情況下促進擴展的光遺傳學,研究人員的工程方法利用了大量的ChR變體文獻來訓練用於設計高性能ChR的統計模型。

通過在102個具有功能特徵的ChR有限實驗集上訓練的高斯過程模型,研究人員設計了具有高光敏性的高光電流ChR。其中的三個ChRger1–3可通過全身性轉基因遞送實現神經系統的光遺傳學激活。ChRger2無需光纖植入即可實現光誘導的神經元興奮,也就是說,該視蛋白能夠進行經顱光遺傳學。

附:英文原文

Title: Machine learning-guided channelrhodopsin engineering enables minimally invasive optogenetics

Author: Claire N. Bedbrook, Kevin K. Yang, J. Elliott Robinson, Elisha D. Mackey, Viviana Gradinaru, Frances H. Arnold

Issue&Volume: 2019-10-14

Abstract: 

We engineered light-gated channelrhodopsins (ChRs) whose current strength and light sensitivity enable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nal circuit interrogation. Current ChR tools applied to the mammalian brain require intracranial surgery for transgene delivery and implantation of fiber-optic cables to produce light-dependent activation of a small volume of tissue. To facilitate expansive optogenetics without the need for invasive implants, our engineering approach leverages the substantial literature of ChR variants to train statistical models for the design of high-performance ChRs. With Gaussian process models trained on a limited experimental set of 102 functionally characterized ChRs, we designed high-photocurrent ChRs with high light sensitivity. Three of these, ChRger1–3, enable optogenetic activa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 via systemic transgene delivery. ChRger2 enables light-induced neuronal excitation without fiber-optic implantation; that is, this opsin enables transcranial optogenetics.

DOI: 10.1038/s41592-019-0583-8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19-0583-8

相關焦點

  • 載體蛋白與通道蛋白
    每一種膜都含有一套適合於特定功能的不同載體的蛋白,如線粒體內膜中具有輸人丙酮酸和ADP以及輸出ATP的載體等。通道蛋白橫跨膜兩側,其分子中的多肽鏈摺疊成通道,通道內帶電荷並充滿水,與所轉運物質的結合較弱。通道蛋白有所謂的「閘門」結構,可開可關。
  • 轉運蛋白、載體蛋白和通道蛋白怎麼區分
    這個問題還真有不少同學問過,轉運蛋白、載體蛋白、通道蛋白有點分不清楚啊。
  • 天生缺失眼睛的生物:通過光敏神經捕獵食物
    淡水水螅的圖片研究發現特殊水螅的觸鬚刺囊細胞具有保護以及捕獲獵物的功能,並通過一個簡單的神經系統與光敏細胞相連接,形成了光反應與獵取食物的反射弧,共同控制著水螅的獵食行為。圖2中將藍色表示為具有觸鬚狀的視覺蛋白,紅色則為神經元細胞。
  • 高中生物中的轉運蛋白、載體蛋白、通道蛋白怎麼區分?
    轉運蛋白:transport proteins載體蛋白:carrier proteins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s人教版舊版教材[1]中這一部分說的並不是很清楚,新版教材[2]相對清晰些。新教材的說法與大學教材保持一致,也更科學。新版課本原話:轉運蛋白可以分為載體蛋白和通道蛋白兩種類型。
  • ...的膜蛋白(主要是G蛋白偶連受體和離子通道蛋白)結構與功能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學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研究領域:   應用液體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人類(或其他高等真核生物)的膜蛋白
  • Nature:一種獨特的蛋白設計可誘導包含蛋白納米籠(nanocages)的...
    針對核酸或蛋白質的自組裝結構設計已經開發出了很多方法,但是用於工程化雜交生物材料的策略才開始出現。來自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的Nature上發表文章報導了自組裝蛋白質納米籠(nanocages)的設計,它們以一種類似於一些病毒的方式從人類細胞釋放到小囊泡中。研究人員將這種生物材料稱為「包膜蛋白納米籠」(EPNs)。
  • 川大:金屬有機骨架(MOF)工程化酶模擬催化劑
    最近,由於金屬有機骨架具有分子/原子級催化中心、高孔隙率、大表面積、高負載能力和均一結構等特性,金屬有機骨架(MOF)成為工程化Enz-Cats中最有希望的材料之一。為此,來自四川大學的LangMa等人在《Advanced Materials》發表題為「金屬有機骨架工程化酶模擬催化劑」的進展報告文章(Progress Report)。
  • 「機器學習 + 量子力學」 ,助力探索新材料
    | 機器學習助力統計分析依靠現代人工智慧技術,伯爾尼大學化學系 Anatole von Lilienfeld 教授組的博士生 Felix Faber 現在已經成功地解決了這種材料的設計問題。首先,他利用量子力學生成了數千種隨機化學成分構成的冰晶石晶體的預測。
  • 微流體壓縮通道陣列結合機器學習識別乳腺癌細胞
    很多綜述文章討論過對於微流體通道本身的製造方法和結構的改進,用來促進不同種類細胞的識別和測量。這種器件可以同時處理大量樣品,同時保證達到單細胞精度,確保單個細胞通過多級的壓縮和舒張區域,達到對細胞骨架和細胞膜生物機械特性的測量。在細胞檢測數據的分析方面,引入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算法屬於未來醫療的趨勢。
  • 2018教材考點挖掘:水通道蛋白的發現.
    (右邊的離子通道蛋白下一期聊!)今天內容主要來自諾獎官網的素材和一些論文。阿格雷發現水通道蛋白的故事很短,所以先聊聊水通道蛋白本身。水通道蛋白樣(類)蛋白在整個生命世界中普遍存在,功能也非常重要。僅在人類中,就至少有11種不同的水通道蛋白樣蛋白,其中許多與各種疾病有關。
  • 連接蛋白半通道:神經炎性治療的突破口
    連接蛋白形成細胞間的間隙連接通道,用於細胞間的通訊和信號傳導,還形成稱為半通道的胞質膜孔,這兩種通道類型正在成為包括癌症、視網膜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皮膚傷口在內的多種疾病的關鍵治療靶標。連接蛋白通道有助於維持細胞完整性,以及協調重要通信信號。
  • 設計時速620千米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下線
    繼時速200公裡的國產第七代磁浮列車下線之後,國內現在高速磁浮列車上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今天在成都下線了全球首臺首臺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時速達到了620千米。 據新華社報導,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自主製造的世界首臺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13日在成都下線啟用,標誌著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
  • 水通道蛋白在消化系統的表達與調節
    磷酸化機制——環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ophate,cAMP)依賴的水通道蛋白的活性調節。AQP1、AQP 2、AQP4、AQP5 都含有蛋白激酶 A( PKA)和蛋白激酶 C ( PKC)的同源序列,AQP3 含有 PKA 和蛋白激酶 G( PKG)的同源序列,可以直接受磷酸化作用的調節。
  • 以人為本的機器學習:谷歌人工智慧產品設計概述
    但隨著構建機器學習的經歷越來越多,如何設計用戶體驗(UserExperienceDesign)讓人們感覺是在掌控技術,而非技術控制人,很明顯UXers在這方面仍舊有很多需要我們深入探索。  就像手機和之前的網絡革命一樣,機器學習使我們重新思考、重組結構,它將取代並對之前所有我們之前建立的體驗帶來全新可能性。
  • 送出最亮助攻 上海光源助力破解新冠肺炎病毒關鍵蛋白結構
    在助力國際緊急衛生事件的研究上,上海光源早已「戰功」卓著。多種高致病性病毒H1N1、H5N1、H7N9、MERS-CoV和伊波拉病毒的蛋白結構,都在此被成功測定。記者獲悉,結合用戶團隊研究工作的開展,上海光源分別於今年1月12日、2月2日~3日、2月11日、2月17日、2月23日安排了實驗機時。
  • Nat Struc Mol Bio:新發現揭示關鍵通道蛋白阿爾茲海默症與嗅覺...
    2020年1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細胞表面存在許多通道蛋白,這些通道蛋白與味覺、阿爾茨海默氏病,抑鬱症甚至哮喘有關。了解這些不同的通道蛋白的結構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功能,並為開發新療法提供線索。
  • 科學家闡明一種離子通道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沈兵教授團隊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合作,在細胞離子通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解析了Tim23
  • 科學家首次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8月26日,《自然》在線發表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盧培龍課題組與華盛頓大學David Baker等課題組合作的人工設計跨膜蛋白質的最新研究:《跨膜孔蛋白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該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華盛頓大學博士徐純福和盧培龍為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盧培龍研究員、華盛頓大學教授William A.
  • 利用CRISPR/HDR技術進行工程化改造有望賦予雜交瘤抗體多樣化的功能!
    在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荷蘭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多用途的CRISPR和同源定向修復(HDR)平臺,其能夠快速設計免疫球蛋白結構域並形成重組雜交瘤,其能夠分泌設計抗體的首選格式、物種或亞型。研究人員認為,這種通用型的平臺或將能夠促進大規模抗體工程研究,助力科學家們進行臨床前的抗體研究工作。
  • 科普來了 | 科學家實現跨膜孔蛋白的精確從頭設計
    從三個基本概念說起要理解這項研究,首先要從3個基本概念說起:膜蛋白、通道蛋白/跨膜孔蛋白和蛋白質設計。通道蛋白,是膜蛋白的一種,相當於這間屋子其中一扇窗戶,作為物質跨膜轉運的通道,它在神經信號傳遞、細胞程序性死亡等複雜的生理活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很多重大人類疾病的藥物作用靶點,也作為蛋白質工具被廣泛應用於生物技術與研究。本次研究所設計的跨膜孔蛋白,就隸屬於通道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