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Struc Mol Bio:新發現揭示關鍵通道蛋白阿爾茲海默症與嗅覺...

2021-01-21 生物谷

2020年1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細胞表面存在許多通道蛋白,這些通道蛋白與味覺、阿爾茨海默氏病,抑鬱症甚至哮喘有關。了解這些不同的通道蛋白的結構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功能,並為開發新療法提供線索。

根據最近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誌中發表的一項研究,冷泉港的Furukawa教授實驗室揭示了兩類鈣穩態調節劑(CALHM)的詳細結構及其功能。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

其中,CALHM1參與了苦味、甜味,、鹹味以及鮮味的形成。該通道還與控制肺臟功能有關,該蛋白活性的失調將會導致哮喘的發生。CALHM1的突變還參與了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發生。此外,研究人員還研究了可能與抑鬱有關的另一個通道蛋白CALHM2。令他們驚訝的是,他們發現CALHM2的孔徑比CALHM1大得多。

文章作者Syrjanen說:「這些通道蛋白的打開和關閉受到某種程度的嚴格控制。」因此,其開閉的調節機制可能是影響口感或疾病發生的關鍵。

為了揭示CALHM1和CALHM2的結構,Furukawa的實驗室使用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成像,然後,他們將各種方向的圖像仔細合成到3-D模型中,該模型顯示了每個蛋白結構的細節。

Furukawa說:「我們的研究提供了這些通道蛋白的首個圖像,以設計治療性化合物。希望這種化合物可以有效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症、抑鬱症和哮喘等疾病。」(生物谷Bioon.com)

資訊出處:New look at odd holes involved in taste, Alzheimer's, asthma原始出處:

Johanna L. Syrjanen, Kevin Michalski, Tsung-Han Chou, Timothy Grant, Shanlin Rao, Noriko Simorowski, Stephen J. Tucker, Nikolaus Grigorieff, Hiro Furukawa.

Structure and assembly of calcium homeostasis modulator proteins.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2020; DOI: 10.1038/s41594-019-0369-9

相關焦點

  • 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研究揭示新思路:給神經突觸搭橋
    原創 Insulindian 果殼如何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他們讓「興奮性突觸」在腦中新生,極大程度地緩解了生病小鼠的症狀。突觸傳遞大腦信號大腦中的神經信號,需要通過突觸進行傳遞。
  • 夏宏光組發現靶向MCL-1蛋白誘導線粒體自噬有望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而令人更加遺憾的是,近年來,世界各大製藥公司針對Aβ或Tau蛋白開發的藥物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失敗。2012年到2020年,先後有多個製藥巨頭公司,包括,羅氏、禮來、默沙東、強生等宣布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藥物開發失敗或終止,使得人類對攻克阿爾茲海默症蒙上了一層巨大的陰影。
  •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
    記者日前從復旦大學獲悉,一項由復旦大學、哈佛大學和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首次將受激拉曼成像技術用於探測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這一方法也有望用於探索帕金森等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新聞...
    科學家實現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的無標記顯微檢測   新華社上海11月21日電(記者仇逸)記者日前從復旦大學獲悉,一項由復旦大學、哈佛大學和美國麻省總醫院的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首次將受激拉曼成像技術用於探測阿爾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沉澱,這一方法也有望用於探索帕金森等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
  • 阿爾茲海默症的遺傳學兇手們
    目前已經發現超過50個與阿爾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位點,表明阿爾茲海默症由多方面的因素導致。晚發性阿爾茲海默症的遺傳因素中有一半以上已經被發現,這使得研究人員能夠通過計算多基因風險分數,以高達90%的準確性預測疾病的發生。
  • β-澱粉樣蛋白在阿爾茲海默症中的新功能
    β-澱粉樣蛋白在阿爾茲海默症中的新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9 12:58:24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Arthur Konnerth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進展。
  • 2019年終盤點:阿爾茲海默症研究進展
    本文將對2019年度阿爾茲海默症領域的相關研究進行簡要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阿爾茲海默症發病機制的探索在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機制方面,很多研究揭示了其病症的起源以及惡化的根本原因。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知道早在記憶力減退等症狀出現之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就已經發生病理學變化,例如澱粉樣蛋白斑塊的積累等。
  • 蔡立慧:探究 DNA損傷背後的機理成因,是人類克服阿爾茲海默症的關鍵
    而 Ping-Chieh Pao 博士不久前剛剛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關於老化以及阿爾茲海默症病理研究的相關論文。 (蔡立慧教授,受訪者提供) 探究 DNA Damage 背後的機理成因,是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關鍵 Prof.
  • 夏宏光團隊發現靶向MCL-1誘導線粒體自噬來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而令人更加遺憾的是,近年來,世界各大製藥公司針對Aβ或Tau蛋白開發的藥物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失敗。2012年到2020年,先後有多個製藥巨頭公司,包括,羅氏、禮來、默沙東、強生等宣布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藥物開發失敗或終止,使得人類對攻克阿爾茲海默症蒙上了一層巨大的陰影。
  • Nat Chem:驚人發現!腦部膽固醇會促使阿爾茲海默症發生!
    2018年5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阿爾茲海默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與beta-澱粉樣肽的異常聚集有關。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膽固醇在阿爾茲海默症發病進程中發揮作用,但是其中的詳細機制還沒有研究清楚,研究人員並不知道這種脂質分子和這種疾病之間有何關係。
  • 重大發現,阿爾茲海默症竟與常見病毒感染有關!
    其實,關於阿爾茲海默症為何會發作,科學界一直有一個比較冷門的理論:這種神秘的疾病是由潛在的病毒引起的。就在 6 月 21 日,發表在神經領域權威期刊《Neuron》的一篇文章則為這個理論提供了支持,並有望成為已經頗為吃力的阿爾茨海默症治療藥物研發新突破口。
  • MIT Picower 研究所蔡立慧:探究 DNA Damage 背後的機理成因,是人類克服阿爾茲海默症的關鍵丨專訪
    (蔡立慧教授,受訪者提供)探究 DNA Damage 背後的機理成因,是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關鍵Prof.Li-Huei Tsai 所在的實驗室主要針對阿爾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病例研究,「我們早期的工作主要研究 AD 的成病機制 (mechanism),現在主要在尋找可治療該疾病的新靶點。」Tsai 教授表示
  • 三代重測序助力阿爾茲海默症研究
    簡單一句話介紹就是,作者採用二代和三代Nanopore重測序數據找到了DPP6上的4M大小的倒位,並採用二代測序數據大隊列研究DPP6基因的變異對阿爾茲海默症的影響。在早發性阿爾茲海默症和額顳葉痴呆中,利用DPP6基因的重測序技術識別了更多罕見的非同義突變,移碼突變和無義突變。 DPP6是一個II型跨膜蛋白,有著高度結構的細胞外的結構域,並且主要在腦中表達。DPP6與鉀通道Kv4.2形成多聚體複合物,調節腦中電壓依賴性門控特性。
  • 再生密碼:NMN11000,讓阿爾茲海默症症狀減緩甚至從根源避免
    【摘要】 阿爾茲海默症成為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極高疾病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大多數患者都是在65歲以後發病。(圖片 阿爾茲海默症成為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極高疾病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大多數患者都是在65歲以後發病。
  • 患了阿爾茲海默症,我的大腦怎麼會變成這樣?!
    阿爾茲海默症是認知症最常見的類型,約佔認知症患者總數的六成。左圖為正常人的大腦,右圖為患病大腦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與正常健康的大腦相比,阿爾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表現出大腦皮層極度收縮,腦室嚴重擴張和海馬體極度收縮的特徵。其原因在於老年痴呆症導致了在大腦皮層和特定皮層下區域的神經元和突觸喪失。神經元過度喪失,導致腦區明顯萎縮,主要影響腦區的顳葉、頂葉、額葉及扣帶回。一些腦幹上的核區也可能受到影響,比如藍核等。
  • 大腦被「黑洞」一點點吞噬——阿爾茲海默症
    無論你是名人、商賈還是政要,無論你先前多才思敏捷,在阿爾茲海默症面前,都無處逃遁。藝術家尤特莫倫在61歲時確診,從那時起,他每隔一段時間就畫一張自畫像。僅5年時間,大腦如同畫中逐漸扭曲的自己一樣,被隱形的敵人擊潰。阿爾茲海默症的病因至今仍不明確。主流研究認為,遺傳因素佔其危險因素的70%。
  • 雀巢聯手AC Immune初涉阿爾茲海默症研究
    而雀巢公司初涉生命科學產業時就選擇了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領域——阿爾茲海默症研究。   提到雀巢,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咖啡等一系列食品。但是,這家跨國企業巨頭的理想或許並不僅僅是要在食品行業中稱王稱霸。最近,雀巢公司表示已經與著名生物醫藥公司AC Immune合作,準備在生命科學領域中大展宏圖。
  • MIT團隊改變阿爾茲海默症幹預規則:不打針不吃藥——無創治療!
    早在2016年,蔡教授團隊就曾在《Nature》雜誌首次報導了,使用40赫茲閃爍光,每天傳輸一小時,可以降低基因工程阿爾茲海默症症狀小鼠腦內β-澱粉樣斑塊和另一種疾病相關標記物磷酸化的tau蛋白水平。這種光治療方法也刺激了清除碎片的免疫細胞,即小膠質細胞的活性。3年前的研究表明,閃爍光僅限於改善視覺皮層。
  • 微生物感染可能才是阿爾茲海默症的元兇?
    阿爾茲海默症(AD)是一種發病原因不明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主要發生於老年人群。 但是沿著這個方向治療遇到了很多問題,所有藥廠針對幹擾蛋白斑塊開發的藥物幾乎全軍覆沒,這些治療方式並不能抑制疾病的進展。
  • 專訪世界知名神經科學家、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梁京:阿爾茲海默症與...
    今年「世界阿爾茲海默病日」的主題是「從容面對,不再迴避」,實際上「從容面對」阿爾茲海默症並不容易。儘管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阿爾茲海默與其他失智症列入全球前五大致死原因,但人類始終對阿爾茲海默症束手無策。與此同時,阿爾茲海默病還是老齡人口中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據統計,中國近七成老人走失事件均源於阿爾茲海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