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三角」是「浮雲」 牢記「伏地遮擋手抓牢」

2020-12-03 手機鳳凰網

每次地震之後,一種名叫「生命三角救生法」的理論都會以各種形式在網上廣泛傳播。近日,隨著雲南盈江、日本東北部接連地震,關於「生命三角」的信息又開始傳播開來。「生命三角救生法」的流行,表明了人們對於地震自救的關注,但眾多證據表明,在地震中尋找「生命三角」並非合理有效的做法,甚至有誤導之嫌。

「生命三角」前提太極端

2004年,一封宣傳地震「生命三角求生法」的郵件開始在網際網路上流傳。該理論聲稱:當地震導致建築物倒塌時,物體或家具會受到掉落屋頂的撞擊,使得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空間,這個空間被稱作「生命三角」。

因此如果地震發生時在床上的要翻身下床,在靠近沙發或椅子的旁邊躺下,然後蜷縮起來。如果可能還要儘量接近外牆,伺機逃出。

同理,在車裡的人要立刻出去坐在或趴在車邊。按照理論創始人道格·庫普的說法,地震中使用生命三角方法,可以獲得90%的生存率,用傳統方法則會導致98%的死亡率。

1996年,庫普在土耳其嘗試驗證這一理論。他的團隊將20具人模型分別放置於一座樓內的桌子底下和旁邊,接著炸毀了那座樓房。現場清理報告指出,桌子底下的10具模型均被掉下的房頂「砸死」,而旁邊10具則全數「生還」,原因是桌子將房頂支起,在其旁邊形成三角錐形空間。這個過程還被拍攝成名為《生命三角》的紀錄片。

但「生命三角」理論遭到很多專家的質疑,他們指出,這個理論建立在極端設定的基礎上:1、在地震中房屋必定倒塌;2、房屋的倒塌必定導致裡面的家具完全被砸碎。實際上,按照標準興建的房子在大多數地震中不會塌,不能為了提防小概率事件而將人們置於另一種更大的風險之中。

美國紅十字會災難教育部前總管洛基博士認為,「生命三角」這種理論會造成一種錯覺,讓人們認為在地震時有太多選項,但在劇烈晃動下,人們根本記不得那些複雜選項,在跑來跑去找地方躲或者猶豫不決時,便增加了被飛在空中的東西打中的概率。

「伏地遮擋手抓牢」最有效

不是每棟建築都會在地震中倒塌,也不是每一場造成傷亡的地震都會導致房屋的嚴重倒塌。但幾乎所有會造成人員傷亡的地震中,都肯定會出現家具、碎玻璃亂飛的情況。它們帶來的傷害常常是致命的。因此在地震過程中,不可輕易向外跑或者跑向其它房間。建築的外牆區域是最危險的地方,窗戶、建築外立面等事物通常最先倒塌,因此要避開它們,呆在原地不動。

在美國地震最頻繁的地區加州開展的公共健康調查顯示,在地震中,人們跑來跑去找地方躲或者猶豫不決,確實會大大增加被飛在空中的東西打中的概率。這也恰好可以解釋瑪拉從加州和土耳其地震中得到的令人費解的統計結果——對地震發生時正躺在床上的人來說,躺著不動者受到傷害的概率要小於翻身下床者。

美國紅十字會災難教育部前總管羅伯茨強調,根據對加州地震生還者所做的綜合統計,地震最危險的傷害因素並非轟然塌下的屋頂,而是四處亂飛的家具和碎玻璃。「伏地、遮擋、手抓牢」的地震口訣正是針對這個,其原則是儘快縮小目標並使身體保持在結實的屏障之下,以免被擊中。伊朗國際地震工程學和地震學研究院的馬赫達維法博士曾在2009年發表論文,比較了「伏地、遮擋、手抓牢」和「生命三角」兩種方法的優劣。研究的結論仍然是「伏地、遮擋、手抓牢」口訣是更好的選擇。

專家還指出,只了解「伏地、遮擋、手抓牢」口訣並不夠,還要經常練習,形成習慣性反應,才能在地震到來時有效自保。戚慶燕 中新

相關焦點

  • 地震來時躲在「生命三角」內存活機會最大?
    確實有所謂的「三角空間」存在,但是由於地震的複雜性,很難提前預判出哪些地方將會成為「生命三角」,一味的去追求「生命三角」而在地震的時候盲目移動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更加可靠的辦法是迅速鑽到桌子下邊或用靠墊捂住最脆弱的頭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並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動的準備。
  • 地震時所謂「生命三角」是怎麼回事?帶你了解「生命三角」避震法的對與不對
    網際網路上搜索一下「生命三角」避震法,從文字到圖片,從媒體到個人,自覺加入普及大軍宣傳這種方法的真不少。當然,也有不少奮起反駁這種方法的科普人士,呼籲堅持「伏地遮擋手抓牢」的避險方法。今天我們來細緻地探討一下這種方法到底可不可取。
  • 地震求生指南 千萬別迷信 「生命三角」
    「生命三角救生法」的流行,表明了人們對於地震自救的關注,但眾多證據表明,在地震中尋找「生命三角」並非合理有效的做法。「生命三角理論」認為:地震來臨時,應該迅速找個大型、沉重的物體,比如衣櫃、沙發甚至是一沓堆高的報紙,臥倒在旁邊;天花板砸下後,物體周邊會形成狹小的三角空間,挽救你的生命。物體越大,越堅固,它被擠壓的餘地就越小。
  • 地震時使用「生命三角」反而會增加死亡率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科技頻道發現每次有地震發生時,網上就會流傳一些「自救法」,其中傳播頻率最高的就是「生命三角」了,但該理論是否靠得住呢?  道格·庫普於1985年提出「生命三角」理論:當建築物倒塌時,落在物體或家具上的屋頂的重力會撞擊這些物體,使得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就是被稱作的「生命三角」,地震時應該儘快找到「生命三角」。
  • 微信公布 2019 年度朋友圈十大謠言:地震躲在 「生命三角」最安全...
    2019年度朋友圈十大謠言(失實類):需要注意的是,地震躲在「生命三角」最安全屬於失實類謠言。微信安全中心表示,「生命三角」主要是加拿大人庫普提出的,但並未得到全球範圍內地震、救援領域專家的認可,許多國家具有公信力的機構並不採信生命三角理論。
  • 生命三角真的有用嗎?
    伏地、遮擋、手抓牢!因為現在城市的建築主要是磚混結構或者更加穩固的框架結構。如果地震時,人正好在這樣的房子裡,那人收到的傷害最大的來源並不是屋頂坍塌帶來的(磚混和框架的房子屋頂是不會坍塌下來的),而是房子搖晃讓人重心不穩從摔傷或者撞傷以及房間內的物品撞擊或者割破人體所帶來的傷害。
  • 「生命三角」=不靠譜!
    生命三角法則地震來時躲在「生命三角」內存活機會最大!這個空間就是「生命三角」。物體越大,越堅固,它被擠壓的餘地就越小。而物體被擠壓得越小,這個空間就越大,於是利用這個空間的人免於傷的可能性就越大。按照理論創始人道格·庫普(Doug Copp)的說法,地震中使用生命三角方法,可以獲得90%的生存率;他甚至還說,用傳統方法也就是「趴在桌子下、緊抓桌腿」,則會導致98%的死亡率。
  • 地震求生「生命三角」大家都信了,是真的嗎?
    每次發生大地震後,網絡上總會流傳關於地震逃生的「生命三角」法則。到底什麼是「生命三角」呢?而物體被擠壓得越小,這個空間就越大,於是利用這個空間的人免於傷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個空間就是傳說中的「生命三角」。        2004年,一封宣傳地震「生命三角求生法」的郵件開始在網際網路上流傳。該方法的倡導者、加拿大人庫普號稱「全世界最有經驗的救援隊隊長」。該理論聲稱:地震來時,要在能形成三角形空間的位置躲藏,「生命三角」由此得名。1996年,庫普在土耳其嘗試驗證這一理論。
  • 七條有關地震的錯誤常識:「生命三角」不靠譜
    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果殼網總結七條有關地震的錯誤常識  「生命三角」不靠譜 「蛤蟆聚集」非地震先兆  遇地震可躲在「生命三角」;動物異常、天氣灼熱乾燥等是「地震先兆」……這些廣為流傳的內容其實都是錯誤常識。
  • 除了地震雲,"生命三角"也不靠譜...你需要【正確應對地震指南】
    因此也請大家擦亮眼睛辨別謠言不要因為看到傳說中的地震雲而驚慌除了關於地震雲的謠言在朋友圈裡比較流行的是關於「生命三角」的錯誤流言:地震來時躲在「生命三角」內存活機會最大! 當建築物倒塌落在物體或家具上的屋頂重力會撞擊到這些物體,使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就是「生命三角」。
  • 地震求生有「活命三角」嗎? - 手機百度
    這兩個問題可是關乎生命的。如果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判斷力,到生死存亡之際才慌亂地選擇,顯然是來不及的。卡普有個響亮的名頭——美國國際搜救隊隊長,據說參與過全世界幾十次重大災難的救援工作,曾受聘為聯合國減災小組專家,還拍攝了救災記錄片《生命三角》(Triangle of Life),儼然一副抗震專家的樣子。他聲稱,當地震導致建築物倒塌時,天花板砸到家具後會在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空間,這個空間被稱作「活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