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地震之後,一種名叫「生命三角救生法」的理論都會以各種形式在網上廣泛傳播。近日,隨著雲南盈江、日本東北部接連地震,關於「生命三角」的信息又開始傳播開來。「生命三角救生法」的流行,表明了人們對於地震自救的關注,但眾多證據表明,在地震中尋找「生命三角」並非合理有效的做法,甚至有誤導之嫌。
「生命三角」前提太極端
2004年,一封宣傳地震「生命三角求生法」的郵件開始在網際網路上流傳。該理論聲稱:當地震導致建築物倒塌時,物體或家具會受到掉落屋頂的撞擊,使得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空間,這個空間被稱作「生命三角」。
因此如果地震發生時在床上的要翻身下床,在靠近沙發或椅子的旁邊躺下,然後蜷縮起來。如果可能還要儘量接近外牆,伺機逃出。
同理,在車裡的人要立刻出去坐在或趴在車邊。按照理論創始人道格·庫普的說法,地震中使用生命三角方法,可以獲得90%的生存率,用傳統方法則會導致98%的死亡率。
1996年,庫普在土耳其嘗試驗證這一理論。他的團隊將20具人模型分別放置於一座樓內的桌子底下和旁邊,接著炸毀了那座樓房。現場清理報告指出,桌子底下的10具模型均被掉下的房頂「砸死」,而旁邊10具則全數「生還」,原因是桌子將房頂支起,在其旁邊形成三角錐形空間。這個過程還被拍攝成名為《生命三角》的紀錄片。
但「生命三角」理論遭到很多專家的質疑,他們指出,這個理論建立在極端設定的基礎上:1、在地震中房屋必定倒塌;2、房屋的倒塌必定導致裡面的家具完全被砸碎。實際上,按照標準興建的房子在大多數地震中不會塌,不能為了提防小概率事件而將人們置於另一種更大的風險之中。
美國紅十字會災難教育部前總管洛基博士認為,「生命三角」這種理論會造成一種錯覺,讓人們認為在地震時有太多選項,但在劇烈晃動下,人們根本記不得那些複雜選項,在跑來跑去找地方躲或者猶豫不決時,便增加了被飛在空中的東西打中的概率。
「伏地遮擋手抓牢」最有效
不是每棟建築都會在地震中倒塌,也不是每一場造成傷亡的地震都會導致房屋的嚴重倒塌。但幾乎所有會造成人員傷亡的地震中,都肯定會出現家具、碎玻璃亂飛的情況。它們帶來的傷害常常是致命的。因此在地震過程中,不可輕易向外跑或者跑向其它房間。建築的外牆區域是最危險的地方,窗戶、建築外立面等事物通常最先倒塌,因此要避開它們,呆在原地不動。
在美國地震最頻繁的地區加州開展的公共健康調查顯示,在地震中,人們跑來跑去找地方躲或者猶豫不決,確實會大大增加被飛在空中的東西打中的概率。這也恰好可以解釋瑪拉從加州和土耳其地震中得到的令人費解的統計結果——對地震發生時正躺在床上的人來說,躺著不動者受到傷害的概率要小於翻身下床者。
美國紅十字會災難教育部前總管羅伯茨強調,根據對加州地震生還者所做的綜合統計,地震最危險的傷害因素並非轟然塌下的屋頂,而是四處亂飛的家具和碎玻璃。「伏地、遮擋、手抓牢」的地震口訣正是針對這個,其原則是儘快縮小目標並使身體保持在結實的屏障之下,以免被擊中。伊朗國際地震工程學和地震學研究院的馬赫達維法博士曾在2009年發表論文,比較了「伏地、遮擋、手抓牢」和「生命三角」兩種方法的優劣。研究的結論仍然是「伏地、遮擋、手抓牢」口訣是更好的選擇。
專家還指出,只了解「伏地、遮擋、手抓牢」口訣並不夠,還要經常練習,形成習慣性反應,才能在地震到來時有效自保。戚慶燕 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