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地震發生時第一反應一定是跑,尤其是住平房或者住在一樓的人!跑去哪?只要是空曠的地方都行,比如學校的操場、公園、馬路上(注意看車),或者田間等,因為地震對人的傷害主要是建築物倒塌帶來的,而空曠的地方可以幫我們躲避這些建築物的砸落。
其次,對於高層樓房的人基本上是跑不掉的,那怎麼辦?伏地、遮擋、手抓牢!因為現在城市的建築主要是磚混結構或者更加穩固的框架結構。如果地震時,人正好在這樣的房子裡,那人收到的傷害最大的來源並不是屋頂坍塌帶來的(磚混和框架的房子屋頂是不會坍塌下來的),而是房子搖晃讓人重心不穩從摔傷或者撞傷以及房間內的物品撞擊或者割破人體所帶來的傷害。
再次,當地震停止後,如果有逃生通道可以走要趕緊離開,切記不要搭乘電梯,一定要通過消防樓梯走。而如果逃生通道已經被堵死了,那就最好待在原處不要動,看看周邊是否有水源或者食物用於維持生命,然後求救最好不要通過喊,而是用手邊的硬物有節奏去撞擊發出聲音,這樣的動作不僅可以幫助求生者節省體力,而且聲音的傳導效果也明顯優於聲帶產生的聲音。
其實很多人都會有疑問,在房間不應該是躲在桌子/床的下面/旁邊嗎?其實這是一個不科學的認識!
最初的起源是2004年,一封關於地震「生命三角求生法」的郵件,該方法的倡導者、加拿大人庫普(Doug Copp)號稱「全世界最有經驗的救援隊隊長」。生命三角理論的主要內容是:地震來時,要在能形成三角形空間的位置躲藏。也就是說,如果地震發生時在床上的則要翻身下床,如果可能還要儘量接近外牆,伺機逃出。同理,在車裡的人要立刻出去坐在或趴在車邊。1996年,庫普在土耳其嘗試驗證這一理論。他的團隊將20具人模型分別放置於一座樓內的桌子底下和旁邊,接著炸毀了那座樓房。現場清理報告指出,桌子底下的10具模型均被掉下的房頂「砸死」,而旁邊10具則全數「生還」。
不過,庫普和他的小組所做的「實驗」根本不能算是對地震的研究。庫普將炸藥置於承重柱內部,爆破時柱子一折房頂就會像一張大餅一樣平塌(pancake collapse)下來。但真正的地震給房屋造成的破壞卻並非如此。地質學家和抗震工程學家指出,房屋受到地震波襲擊時,可能發生各個方向上的平晃。坍塌也分成房頂平塌、牆體外倒、牆體內倒和房頂M形向下彎折幾種。所以,儘管觀察地震造成的廢墟,我們可以發現在一些位置上確實存在類似的「三角空間」。不過,這種情況都是適用一些非常舊的結構的房子,鋼筋水泥的使用量都非常少,如下圖:
但實際上,現在的建築(90年代之後),基本都是混合結構,如下圖:
在磚混結構乃至框架結構中,房子的承重牆和屋頂是非常牢固的,也就說基本不可能出現屋頂直接坍塌的情況。在一次日本的地震模擬實驗中,一臺巨大的冰箱在搖晃的屋子裡划過整間房屋,在翻了幾個跟鬥之後將實驗中的「兒童」擠扁。同樣,汽車在地震中很容易被掀起來甚至翻倒,而如果從天而降一座高架橋,那在車內與在內外並無區別。
所以,現在在日本、美國、紐西蘭、伊朗等國際和地區,官方倡導的地震口訣是:伏地、遮擋、手抓牢(Drop,cover and hold on)
因為地震最危險的傷害因素並非轟然塌下的屋頂,而是四處亂飛的家什和碎玻璃。在地震來臨時要趕緊鑽到桌子下邊或用靠墊捂住最脆弱的頭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並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動的準備。此外,美國地震最頻繁的地區加州開展的公共健康調查顯示,在地震中,人們跑來跑去找地方躲或者猶豫不決,確實會大大增加被飛在空中的東西打中的概率。
所以,「生命三角救生法」所教導的「在地震來時,要到桌子、冰箱、沙發,甚至報紙堆旁蹲下」的做法是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