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地球運動的結果。地球運動中,地殼也在不斷運動變化。地球的運動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對地下巖石產生了非常強的作用力,當巖石承受不了這種力時,就會突然發生破裂和錯動。地震是指地殼中因巖體錯動斷裂而釋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動。巖石破裂產生地震波,地震波傳到地表,地面隨之就振動起來,這就是地震。
地震時,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顛動,然後左右搖晃。這是由於地震波的特性造成的。地震波主要由縱波、橫波等組成。縱波傳播速度快,但比較弱,使人有上下顛簸的感覺;橫波傳播速度略慢,但比較強,能造成巨大的搖晃,給地表建築帶來嚴重破壞。
地震的破壞程度,除跟震級的大小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傳播等因素有關。我們把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嚴重,烈度最高。從震中向四周擴散,烈度逐漸減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烈度區。
地震的短期預報不可能,並不代表人們就完全無法掌握地震的發生規律。在地震發生的各種規律中,由地球板塊運動造成的「構造地震」(佔了所有地震的大多數)總是發生在有活動斷層的地方,這就是一條鐵律。在遠離活動斷層的地方,地震的危害性就很小,甚至可以忽略。與此相反,在有活動斷層分布的地方,特別是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大震的地方,未來就有發生地震的可能,應該多加注意。因此,了解你所居住的地方有沒有活動斷層,危險性如何,歷史上有沒有大震,是每個人應該做的功課;政府和科研機構也理應把相關的信息主動向社會公開。如果你對這些地震帶心裡有數,就算不知道它們什麼時候會發生地震,也至少明白危險性的存在,應該在家裡隨時儲備一些救急的水、食品、藥品;在買房、租房的時候,也可以儘量避開靠近地震帶的房子。如果大家儘量做到這一點,在地震來襲的時候也就可以挽救不少生命和財產。
首先,不能驚慌,不要盲動。根據感覺判斷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還是遠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顛動,後左右晃動,而遠震是只有前後左右的晃動感。如果是小震或者遠震,我們現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備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亂。
其次,要採取正確的躲避地震方法。在不同的地方,避震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們講講在學校、家裡和公共場所如何躲避地震。
安全提示:1.一切行動聽從老師的指揮;2.同學之間要互相照顧,大同學要照顧小同學;3.在課桌下避震,有順序地撤離,千萬不要擁擠。
假設我們正在教室裡上課,突然發生地震了,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要伏而待定,蹲坐下,頭部躲在課桌下、講臺旁,絕不要亂跑。儘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停止後,應當馬上在老師指揮下有序撤離。撤離時把書包頂在頭上,前後同學要保持一定距離。特別在教室門口、樓梯間等狹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發現有摔倒的同學要相互幫助,並及時通知後面的同學以免發生擁擠。
跑到室外後,一定要躲在儘量空曠開闊、周圍和頭頂沒有易掉落物的地方。
如果我們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千萬不要因忘拿某些東西回到教室去。
安全提示:1.先躲後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開間小的地方,有支撐的地方); 3.來得及的話先開門,再關煤氣、電源等。
避震時,要根據地震時你所處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動停止後再撤到安全地方。要躲在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它的旁邊,如桌、床等;也可以快跑到開間較小、有支撐的房間去,如廚房、衛生間等。
如果來得及,要先打開門,以保證通道暢通;再關閉煤氣開關、電閘。
在避震時,要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同時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也可以蹲下或坐下,儘量把身體蜷曲起來。要注意保護頭部和頸部,用手護住頭部和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頂在頭上,閉上眼睛,防止異物傷害。
安全提示:1.聽從工作人員指揮; 2.不要急於湧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離;3.如果遇到擁擠,解開領扣,雙手交叉胸前,護住胸口。
大震發生後,如果附近有應急避難場所,要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趕赴避難場所。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一般依託公園、綠地、操場、廣場建設,裡面具備突發應急事件應急的基本功能,比如應急指揮、應急物資發放、應急棚宿、應急廁所等。
地震發生後,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不要急於擁向樓梯口,否則容易造成擠踏。
不要隨便點燈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不要急於打電話,以免線路擁擠,影響救災指揮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