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行情回顧:2020年的棉價走勢是類P字形。年初的上漲動力是承接2019年4季度,伴隨中美貿易形勢轉好而導致的下遊消費的啟動和產業信心的恢復。之後的下跌和上漲基本就是圍繞新冠疫情影響。先是受疫情影響出現超跌,之後伴隨經濟復甦,棉價也一路上行。且經歷悲觀去庫後,在補庫帶動、供需轉好、成本抬升以及宏觀流動性寬鬆加持下,年底棉價高度超過年初。
基本面:供需角度,存在庫存利空和需求調增預期的交叉影響,後者是進行時的驅動,而前者是靜態壓力。因預期復甦持續,因此消費仍有上升空間,而反觀供應,在棉糧比價偏低和主產區巴西及美國乾旱天氣擾動下也有減產預期,因此預期2021年該驅動有望繼續存續,並帶來價格繼續上行動力。但是供需面的這種格局,也限定了價格缺乏超漲的可能。而上漲的幅度,依後期供需雙方變量形成的驅動而定,也是後期關鍵跟蹤變量;產業維度,由於中下遊處於補庫周期,庫存的結構性矛盾將繼續成為價格上漲驅動,因此下遊消費情況及庫存情況也是價格影響關鍵指標;宏觀環境一直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宏觀經濟走向不僅直接影響貨幣投放和財政刺激措施,還會從風險度、情緒等方面影響價格。因此往往會帶來價格的泡沫化及去泡沫化走勢,即價格波動幅度的放大,因此給出更多市場機會,也會增加投資風險。當下正處於宏觀影響大於產業影響的時期,因此關注宏觀政策和投資風向就變得尤為重要。其他金融資產的走向,尤其走勢更為相關的美元走勢、商品走勢、其他農產品走勢是參照因素,而棉花本身,像美棉市場上則需關注CFTC基金持倉的走向,國內則需關注產業主體對期貨價格的參與情況(套保等)即總持倉變化(虛實比等)
行情展望:從趨勢上看,棉價依然有上漲動力,正向驅動也存在。但是2021年節奏將變得更為關鍵。產業季節性和宏觀節奏互為影響,且後者的影響會更大。
第一部分行情回顧以及邏輯梳理
一
棉花價格走勢回顧
美棉主力合約在2020年整體是走了類P字形走勢,其年底價格高於年初。年初的高點是71.96美分/磅,出現在1月13日。之後下跌,2月上中旬經歷了一波反彈,再之後就進入到順暢下跌走勢裡。下跌行情於4月1日見底,最低點48.35美分/磅。之後即是震蕩上漲走勢,最高點已至77.41美分/磅(12月17日),最近在該位置附近震蕩。
鄭棉主力合約走勢和美棉類似,但中間增加了一些波折。一是是春節長假之後有個較大跳空下跌而後又反彈(國內疫情影響),二是在10月國慶長假後經歷了一波快速拉漲。具體來看,年初高點是14450元/噸,出現在1月14日。之後下跌,春節前收於13440元/噸。再然後就是春節假期後(2月3日)的跳空大跌,最低(2月4日)跌到12130元/噸,但是很快又反彈,在2月17日反彈至春節前水平。隨後受復工延遲以及國外疫情的爆發影響,轉入大幅下跌階段,於3月24日跌至年度最低點9935元/噸。再之後就是波蕩上漲過程,比較快速的上漲有2段,第一階段是3月底4月初,第二階段是10月中旬,高點出現在10月19日,至15305元/噸。到目前是運行在14000-15000元/噸之間。
二
行情走勢邏輯梳理
年初的上漲主要是承接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達成一致的利好。中美經貿關係的緩和,一方面,帶來了需求端的利好預期,且國內在2019年底2020年初的時候,因訂單的增加而得到了一波需求的爆發。另一方面,則是有中國對美棉的購買預期,這將有助於解決美棉的庫存問題,並支撐美棉價格。
之後下跌的主要促因就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疫情的爆發及隔離封鎖舉措最初是發生在我國,雖有疫情的悲觀影響,但同時也展現了隔離舉措在國內強有力的執行後的良好效果。這就主導了春節假期後先大跌又快速反彈行情。但是隨後因復工延緩原因而再度轉弱,當時棉花市場主要測算的消費減量也是以國內損失了春季服裝消費為依據。但隨後,全球性開始爆發疫情,棉紡行業經歷了多地關店、毀單,且封鎖隔離舉措在不同國家的執行又多有水分,延緩了疫情結束的時間預期,因此市場測算維度也變成了全球性的棉花減量,且疫情對消費的影響可能持續到夏季消費。同時,周邊股商等各類資產的恐慌拋售下跌及情緒性悲觀的公共作用,使得棉價一度跌至歷史低位水平。
跌後的上漲則由多重因素影響。首先,在經歷了情緒上的恐慌性下跌之後,價格跌至歷史低位,基差走高,下遊利潤轉好,具有了超跌後的估值修復動能,在抄底性買入之下有了第一波快速反彈;其後的上漲則是產業好轉的推動,伴隨中國的疫情有效控制,經濟率先啟動,需求有了改善。實際數據上,無論是零售數據,還是棉花月度消費,都出現了環比的恢復,也有了環比恢復持續的樂觀預期。另外,實際需求好於預期時產生的「預期差」,也是期間的價格上漲驅動,比如4月底的時候,下遊基於訂單因素對5月的生產感到悲觀,但是五一之後下遊卻有了一波不錯的訂單,刺激了一波棉花成交和價格上行;此外,除了現實的好轉,年度級別的樂觀預期也助推了價格上漲。隨著時間推移,疫情風險逐漸緩和,疫苗的快速發展也帶來希望,市場預期2020/21年度的棉花消費將隨著經濟復甦而恢復至正常水平;最後,宏觀面上,流動性寬鬆、經濟刺激政策預期、2021整體依然是經濟恢復的預期、通脹預期等等均帶來商品的整體上漲,棉花在產業面最大利空已兌現,同時邊際有轉好的情形下,也就順勢不斷上漲了。
附註信息:
1、上漲驅動因素中,有幾點需要特殊說明。國內10月份之後快漲行情的驅動在於兩點,第一是新花價格被抬高,盤面出現較大貼水。第二是下遊爆發式啟動,在低庫存背景下紗布價格出現大幅抬升,利潤明顯好轉。第一點產生的直接原因是新疆今年繼續新增軋花廠,產能過剩問題嚴重,而包廠模式造成的先期投入成本導致了保底收購量的要求,演繹出了「搶購潮」。而深層原因則是銀行機構或企業對有期貨護航之下的棉花經營給予了充分資金支持,導致了低成本資金的充裕和使用需求,這個也是宏觀流動性充裕的具體表現。搶花現象愈演愈烈,造成了新花價格大幅抬升,相比期貨、老花、進口棉均高出一個臺階,造就了期貨價格的比較優勢,埋下大漲導火索。第二就是疫情後的報復性消費需求和國內雙11網購熱潮疊加,另外也有外單方面對聖誕節的備貨,於是已經苦於負利潤的紗布環節開始帶頭漲價,前期跌價本身也已造成下遊在主動降低原料庫存後也將成品庫存去化到一個極低水平,因此漲價也就來勢兇猛。第一第二兩個驅動再疊加,帶來的就是十一之後的快速大漲行情。當然了,漲到15000元/噸以上,漲幅近20%後,期貨價格反超前期所收購籽棉成本,且籽棉繼續上漲乏力,期貨價格有了超漲壓力,於是又有了後期的回跌和整理。北疆成本支撐線14000和壓力線14500,南疆成本支撐線14500/14600和壓力線15000-15300也就成了這段時期的支撐位和阻力位。美棉上漲的驅動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中國對美棉的大量購買,逐漸改變了美棉的庫銷比結構,持續為美棉漲價提供了助力。第二個是印度棉CCI政策,起到了託底作用。第三個是疫情之後需求逐漸恢復,終端購買需求起到支持價格上漲作用。
2、行情走到2020年底,展望後續行情:從驅動角度,20/21年度庫銷比的下降帶來價格中樞上移的可能。產業端面臨中下遊補庫周期的延續,也是繼續偏強走勢的支撐。宏觀環境,因疫苗帶來經濟復甦的希望,國外生產端需要啟動,而美國房地產熱度也有望帶動商品的消費,整體也是利於價格上漲的宏觀背景。估值角度,國內作為消費引擎,棉花成本端提供了底部支撐。長周期角度,15000的價格屬於中樞的中樞位置(12000/13000以下為低價區,13000/14000-16000/17000為中樞位,17000-22000為高價區,22000以上為超高價位),有其震蕩基礎。比較價值上,棉花整體和其他農產品和商品比,價格偏低,不過和非棉纖維比,比價偏高。而內部比較,鄭棉價格高於外棉價格。整體而言,在估值偏合理,驅動向上的背景下,棉價整體有繼續上移的趨勢,空間待定,也是本文探討的重點。而上漲的風險點方面,主要是驅動的終結或轉向,尤其是宏觀角度,或者後期價格呈現上漲過度局面。
第二部分棉花基本面分析
一
棉花全球供需數據總覽
附註信息:
1、美國:
在近期,美棉產量快速下調,而出口上調,庫銷比呈現明顯下降趨勢,推漲了美棉價格。在分揀量同比偏低(2020年底分揀量約290萬噸,而2019年底該數據約390萬噸)而銷售數據偏好且裝運過快的背景下,有繼續調整美國產量、出口和庫存可能,帶來美棉價格上漲助力。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一直是美棉的購買主力,這個是以中美貿易協議為前提的,需關注這一背景是否發生變化。
2、中國:
國內棉花生產受到天氣、疫情的影響,品質較往年變差,不過產量上看,新疆地區截至2020年底的加工數據是490.01萬噸,較去年同期的468.16萬噸增加4.67%,按照日加工量推算,新疆產量增產,帶動全產量增約20萬噸左右。
需求端,在疫情背景下國內提出了構建內外雙循環的大格局,而內需確實也不負眾望。疫情期間遭遇了需求坍塌,市場也一度悲觀。但是隨著生產的恢復,需求的恢復速度是快於市場早先預期的。我們分析認為,生產和銷售方式的迭代升級是一大促因。生產升級,包括開發出了很多價低質優的新產品,也包括國潮概念興起,吸引了新生代消費。銷售升級主要是網絡銷售的升級,在此前打通縣級、鄉級物流基礎上,新增拼多多、直播帶貨、社群發展等多種銷售模式。
除了內需恢復較快,國儲庫存低位也是國內支撐棉價因素。一方面,帶來了補庫空間,今年在消費總量受影響的情勢下,部分進口棉轉入國儲,較大程度緩解了內外壓力。其次就是拋儲數量的降低,以及陳棉量的逐漸下降,使得拋儲壓力較前幾年每天3萬噸拋儲量時減小很多。
二
供需格局分析:庫存利空和需求調增預期的交叉影響。
1、不容忽視的庫存高位。
2020疫情給棉花市場帶來的最大影響,體現到供需數據上,就是2019/20年度的全球棉花需求同比減少了393萬噸。在供應相對平穩的情況下,這部分需求減量就體現到了庫存增量上,使得2019/20年度的棉花期末庫存同比增加了417萬噸至2165萬噸,這是僅次於14/15(2337)和13/14(2178)的歷史第三高水平。2019/20 的庫銷比值為97.25%,這是歷史最高數值,接近2013/14的數值。
2021年的數據轉好了很多,但是期末庫存的絕對值變化不大,為2123萬噸。受益於需求的恢復性增長,庫銷比轉好很多,為84.34%,但這也依然是歷史第四高數值。高庫存和高庫銷比將是壓制棉價出現超漲行情的因素。
2、需求不斷調增及持續轉好的預期
疫情是2019/20市場的最大影響因素,該年度的最新需求預估數據和疫情前(2020年1月份的預估)相比下降近400萬噸。但拉長周期看,經濟和棉花需求將走向恢復性復甦也是確定的。USDA最初在5月報告裡將20/21年度的需求值放到2536萬噸,略低於疫情前約80萬噸。隨著歐美仍陷於疫情泥潭之中,拉長了復甦時長,又逐漸下調棉花需求,最低是在9月份將該值調降至2461萬噸。但隨著棉花下遊復甦速度加快,隨後對該數據又是逐步調增狀態,最新是2518萬噸。
如果後期疫情重新變得嚴重,該數據有重新調回2400萬噸甚至2300萬噸的可能,但概率相對較小。而如果後期經濟形勢持續向好,在產能重啟背景下,該數據有望逐步調到略高於2600萬噸水平。如果維持樂觀形勢,再下一年度的需求預期數值最高有望調增至超2700萬噸水平。這種需求調整以及樂觀預期將成為價格可以持續上漲的驅動因素。
附註信息:
1、價格走勢和全球產量及消費調整關係
此前2010年的超漲行情和2016年的大漲行情,都有消費增長以及當年度產不足需(即去庫存)的背景存在。且產量上看,都是十幾年來的低產區(即2200-2600萬噸的產量變動區間的低值區)。所以,棉花價格已經上漲至中樞位置後,後期若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也需依賴於消費恢復的同時,產量也出現問題,進而導致出現明顯去庫。此外,2010年的超漲行情和2016年大漲行情相比,還多了一個先置條件是低庫存。而當下則和2016年類似,是高庫存的背景。所以在後期產需發生了利好變量的驅動下,也更宜看大漲行情,而非超漲行情。
2、美棉價格和美國庫銷比關係
美棉價格和美國庫銷比指標的相關性較強。也因此,可以一定程度上用美國庫銷比的指標來反推價格的中樞位置。同時,未來美國庫銷比的走勢也成為關鍵。前述提過,美棉庫銷比後期存繼續下降可能,將有望帶給價格繼續上漲動力。
3、長周期
棉花漲後壓力還體現在大的消費上仍將是受抑制的,而庫銷比角度,處於和玉米、大豆不同周期中。
全球棉花消費自2006/2007年度達到高值區2700萬噸後,近十幾年來,基本是在2200-2700萬噸之間徘徊,再未創新高。這期間,纖維消費卻是大增的,從單位消費角度,棉花一直在經歷非棉纖維的替代。今年原油的下跌帶動化纖下跌,使得棉花和非棉價差再度拉大,調研可以了解到替代幅度很可能再度增加。當然了,2021原油價格亦存上漲預期,但是長周期角度,棉花消費增長潛力還是有限的。
此外,玉米、大豆等農產品漲價有望帶動棉花,但是棉花最早於2015/16進入去庫周期,也早於玉米大豆等品種有過一波漲價,因此疫情前已有再次增庫存可能,疫情帶給棉花的壓力也顯然更大。反觀玉米和大豆,則處於去強去庫周期(去庫到開始需要價格拉漲來改變供需矛盾)。
三
產業狀態:中下遊處於補庫周期,庫存的結構性矛盾將繼續成為價格上漲驅動
庫存周期是供需維度之外的另一個價格影響體系,18/19和19/20年度對於棉紡行業來說是經歷劇變的兩年,先後經歷了中美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等宏觀事件,產業各環節的花、紗、布的價格均經歷了快速且幅度較大的下跌。在這一過程中,上遊棉花端因不同主產國有相應農業政策支持而未受較大影響。但是中下遊各生產季貿易環節卻不同程度受創,被動以及主動的去庫存也就隨之發生,在疫情發生期間去庫達到極致,導致中下遊庫存都去化到較低的水平。較大庫存集中在棉花端,但資金充裕稀釋了庫存壓力且佔據了主動,最終造成了棉花庫存大,但是產業鏈條上庫存前高后低的結構性矛盾。下遊受制於低庫存局面,在有了訂單支持後,容易被動補庫追漲。這個也是之前10月份上漲行情的主因。而在庫存沒也補到合理水平,甚至充裕庫存前,這種庫存的結構性矛盾都將在下遊好轉配合下,×成為促棉價上漲的產業驅動。
此外,歐美疫情的最終解決依然依賴於疫苗,而疫苗的進展是超預期的,因此市場對歐美疫情後的恢復性需求也是有信心和期待的。同時需注意,疫情已造成歐美消費地區的終端庫存也降到一個偏低的水平。因此不僅是上述的生產端有補庫需求,終端的零售環節也有。這個也是市場偏樂觀的支撐因素之一。
四
宏觀環境及資金加持
疫情給整個經濟活動造成了破壞性影響,但從政策角度,則帶來了各種貨幣及財政政策刺激,尤其是以美國為首,釋放了大量流動性。這個對於金融資產包括股票和商品的影響都是帶來明顯促漲影響,尤其在疫情影響下跌出超低估值之後。同時,因為國外疫情未能及時遏制,導致其恢復的時間拉長,因此流動性寬鬆的時間也不斷後延,再加上後期經濟恢復預期、補庫預期,就帶來了通脹及商品牛市預期。這也是2020年棉花觸底後不斷爬升的動力之一,也將是2021年棉花存繼續看漲的關鍵驅動之一。
需要關注的是三個指標。一是宏觀方面的貨幣及財政政策導向,二是其他商品尤其其他農產品、工業品和農產品比值等的走勢,三是棉花本身的持倉情況。
附註信息:
1、宏觀影響
直接的影響是宏觀經濟好轉預期會帶動棉花消費增加預期。其次流動性寬鬆會帶來通脹預期以及商品整體的價格水位上移。當其他商品上漲時,將帶動棉花的比較價值抬升,其中農產品的漲價帶動效應尤其明顯,因為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漲價,會導致棉花的相對比價偏低,進而在種植環節產生爭地效應,帶來棉花種植面積減少的預期。最後,資金一旦向實體流動,會促進產能投放及庫存的增加,導致表觀消費大於實際消費。
2、宏觀的影響和自身基本面關係
放水造成了商品的滔滔牛市,那麼商品價格是否就會無限被拉漲,甚至脫離其供需基本面?以歷史經驗看不是的。同樣宏觀背景下,依然要視基本面情況不同而高度有異。大豆、玉米、棉花(棉花圖見上文)的歷史走勢均和其對應的美國的庫銷比有緊密關係,結合歷史走勢,尤其2010/2011年走勢,只有棉花創出了歷史極值價格,這個價格就不僅僅是宏觀影響,也是在棉花庫銷比極值狀態下形成的。可以看出,即使有好的宏觀配合,如果不是出現了影響供應端的大變量,2010的超級漲價行情仍很難在棉花裡見到。也因此該價區在評估棉花高低點裡,缺乏了參考意義。當然了,高價區則可以在宏觀特別好以及資金加持下給予一定期待。但是需注意的是,往往資金加持帶來的價格都具有泡沫性,因此會容易走過山車行情。這孕育了機會,也包藏了風險。
五
關鍵變量
1、消費(含備貨)的啟動
如前所述,國慶節之後的行情是與下遊低庫存以及訂單的啟動有直接關係,12月後的行情也和下遊持續的低庫存以及逐漸啟動的春夏備貨生產有關係。因此只要在下遊庫存累庫完成前,下遊訂單的啟動就容易助推採購的進行,並在利潤配合下帶來價格較明顯的上漲。所以中下遊的庫存、開工和利潤的絕對水位及變動將成為未來行情重要關注點。這個需參照資訊信息並結合調研來跟蹤。
2、外單的支持
2020年的疫情前期,對出口影響較大,但是隨著我們的提前復工並進入正常生產,紡織服裝出口很快增加,不過前期更多的是口罩等防疫物質,涉及到服裝恢復相對較慢,但是目前也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從美國進口途徑,恢復情況還要更為樂觀。關注這種勢頭能否延續,這個依然和國外疫情發展以及補庫有關。一旦疫苗的作用明顯且帶來信心,外單帶來的消費依然值得期待,也是重點關注指標。
3、內外價差及棉纖維進口情況
由於國內復甦和生產快於國外,國內價格率先走高,內外價差也逐漸拉大。7月份以來,棉花和棉紗進口數量開始增加。不過到了後期,由於配額限制了棉花進口,運費上升即國外訂單也限制了外紗進口,因此進口預計放緩。但是隨著新曆年來臨,配額將陸續發放,有望造成價差的修復,也會短暫抑制國內價格。關注配額發放情況,以及會否增發滑準稅配額和籍此帶來的內外價差影響。
4、政策變化
政策方面,主要關注國內收拋儲的進行,以及印度CCI的收拋價格以及數量。根據市場承接收拋儲的心態以及收拋政策對流通庫存的影響來分析其驅動價格的方向。
5、供應端可能變化
關於明年預期減產的呼聲很高,這也成為提升價格中樞的驅動之一。主產區除了印度有補貼支持和鼓勵外,巴西和美國都存在因棉糧比價偏低和天氣乾旱問題而導致棉花種植面積減少的預期,中國最主要產區新疆也有因減棉增糧及退耕政策(水資源問題)而產生的減產預期。
美國棉花種植協會根據11-12月初的調研初步預估面積減4.7%,繼續跟蹤後續數據。巴西主要棉區馬託格羅索和巴伊亞州均面臨較大的降水偏少的壓力,巴西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的預期水平分別在150公頃和267萬噸,減產幅度在10%。新疆的最大減產預期也有10%,但是最新的來自棉花市場監測系統的種植意向調查顯示,全國種植面積預計減0.6%,而新疆預計同比增加2.2%,因此還存在較大變數。
棉糧比方面,現貨及近月的均處於低位。以豆/棉指標季節性數據看,除去2011和2012兩個特殊年份,目前處於高位水平。不過3-5月的遠期價格更為關鍵,目前的遠期價格看,比價的偏離度則沒有近月明顯。所以需重點跟蹤3-5月份的情況。
第三部分綜述及行情分析
一
棉花價格影響因素
綜上,目前價格影響因素裡,積極的部分還在起作用:消費方面有下遊消費的現實性好轉,以及消費復甦和疫苗利好在2021年的延續,並體現到了下遊的利潤較好以及內外價差上;供需層面,有新年度庫銷比下降的趨勢支撐,且變量上,還有下一年度棉花產量可能減產的預期做加持;產業層面,有下遊生產環節低庫存(目前主要是產成品庫存)的驅動,還有未來零售端補庫可能;宏觀面上,有疫後復甦的樂觀預期,以及在此背景下流動性不會快速收回的預期,也衍生出了新的一年伴隨歐美疫後生產端恢復(依賴於疫苗的利好產生作用和對疫情的控制),將帶來原料性商品繼續上漲的預期;此外,商品如果繼續保持上漲,以及其他農產品的強勢維持,那麼棉花價格的比價優勢將繼續存在,資金的加持將會帶來價格上漲幅度的增大。
但是從大的供需結構看,由於庫銷比仍處於高位水平,這將限制棉花中樞所在(即棉花價值所在價區)。除非供需兩端同時發生利好價格的變化,即需求的增長持續至2021年1季度甚至上半年,導致市場預期消費量調增一百萬噸以上,同時天氣造成大的減產預期,變量也達一百萬噸以上,否則價格難以出現大漲至高價區的行情。而如果價格再次在其他因素尤其宏觀和資金因素加持下漲至高價區,就會較容易出現脈衝式回落。
從長周期角度看,棉花消費持續面臨非棉的替代壓力,缺乏消費端的增加潛力。庫銷比角度,棉花提前進入去庫周期後又轉向增庫,和正式進入強去庫周期的玉米和大豆不同。也預示了棉花難有超漲行情,且更多的是跟漲行情。當然了,上述的供、需兩端能否合力發生較大改變,增加新一年度去庫力度是未來的變量因素,可視其變量發生情況來確定價格中樞,再參照價格決定交易策略。
此外,宏觀經濟走向不僅直接影響貨幣投放和財政刺激措施,還會從風險度、情緒等方面影響價格。因此往往會帶來價格的泡沫化及去泡沫化走勢,即價格波動幅度的放大,因此給出更多市場機會,也會增加投資風險。當下正處於宏觀影響大於產業影響的時期,因此關注宏觀政策和投資風向就變得尤為重要。其他金融資產的走向,尤其走勢更為相關的美元走勢、商品走勢、其他農產品走勢是參照因素,而棉花本身,像美棉市場上則需關注CFTC基金持倉的走向,國內則需關注產業主體對期貨價格的參與情況(套保等)即總持倉變化(虛實比等)
二
價格節奏
正常季節性來看,消費有幾撥比較明顯的季節性,即春節前後對春夏服裝的生產,以及9、10月份對秋冬季服裝生產包括近年來影響較大的雙11備貨。供應端上,3-5月份一般是北半球種植季,容易出現面積及天氣變量,而9-10月份則庫存偏低的時間點。因此如果消費好轉並推動價格,容易出現在這些生產旺季的時點。而如果有資金炒作,則容易出現在供給端有變量(或者可炒作因素)的時間點。此外,明年更關鍵的反而是宏觀因素。目前市場出現兩種對宏觀預期,一種是對上半年偏樂觀,對下半年持保守態度,認為大概率經濟及投資熱度是前高后低,那對棉花價格的影響也趨同。一種則認為1季度宏觀政策已經出現剎車轉彎可能,那麼政策的收緊可能帶來一次投資的擠泡沫,鑑於好轉的難度,在一波收緊後有望迎來第二波刺激,也會給各類資產帶來一波更健康和更高的上漲,那麼棉花同樣難以獨善其身,會受到波及,在15500這種偏估值合理的位置出現一波調整,調整力度視整體調整而定。總體而言,1季度算是觀察期,之後的參與依然偏謹慎為主,並緊跟整個商品的投資節奏,並結合棉紡產業自身驅動和和比價價值而定。
(文章來源:永安期貨)
(責任編輯:DF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