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車在不停地作業,白石坳垃圾填埋場每日接收的垃圾已經超過設計的日處理量
從家附近引的水,剛放出來能明顯看到有絮狀漂浮物;為了喝水,村民高價購買桶裝純淨水或到更遠的村莊運水;村莊總被垃圾的腐臭味籠罩,有年輕人睡到半夜實在忍受不了,起來驅車逃走……這是發生在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苗村及楊和鎮吉嶺、寮頭的真事。村民們將這些都歸咎於村莊附近佛山最大的垃圾填埋場——高明苗村白石坳垃圾填埋場。最近,該垃圾填埋場一期三區A單元因試運行向周邊居民徵求意見,村民紛紛藉此說出他們的遭遇。
不過,垃圾場運營方對居民的指責並不願意「照單全收」。究竟是誰導致垃圾場周邊水質變差成為各方爭論焦點。
村民訴苦
垃圾惡臭半夜燻跑村民
「這是一年多前託親戚從香港買回來的,每次拆洗沒幾天下面的一層就又變得黃黃的。」高明區楊和鎮吉嶺村一座民居裡,年過半百的陳阿姨指著安裝在家中廚房的一個飲用水過濾器說。她當場用透明的一次性杯子裝了一杯水給記者看,裡面確實明顯可見許多絮狀的漂浮物在浮動。「這樣的水,誰敢喝?」至於水質變差的原因,陳阿姨和她的家人認為,多少與距離村子大約2公裡的高明苗村白石坳垃圾填埋場有關。
2005年年底,佔地面積約為120公頃、佛山最大的生活垃圾處理場高明苗村白石坳垃圾填埋場通過驗收並投入運作,負責接收處理禪城、高明的全部生活垃圾以及南海、順德的部分生活垃圾。除了明城鎮苗村外,高明區楊和鎮沙水村村民委員會吉嶺與寮頭等自然村也與垃圾場為鄰。
慢慢地,居住在垃圾場周邊的村民「見識」到了垃圾場帶來的負面影響。運輸車輛經過時發出的「轟隆隆」聲像「打雷一樣」;沿路撒漏的垃圾,讓村莊不再乾淨;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低壓天氣裡籠罩著村莊的那股垃圾腐爛惡臭。「去年夏天的一天,天氣很熱,垃圾味超臭,我兒子在家睡到半夜,實在受不了,起來開車又回楊河鎮租的房子裡去了。」楊和鎮寮頭村的村民謝叔說。
6日,記者乘車由高明區楊西大道去往沙水片區,在蜿蜒的525縣道上不斷看到從禪城、順德、南海等地開過來的垃圾運輸車。村民們說,每天凌晨5時起,至當日夜間10時許,約有200多輛垃圾運輸車要經過村莊開進大山深處的垃圾填埋場。
水質變差村民外出運水
除了噪音、垃圾汙染以及臭氣,村民們慢慢地發現一個更令人擔憂的問題:水質變差了。
「原本附近供村民吃水的山坑乾涸了,就在村裡打了一口70多米深的深水井,都打到花崗巖了,但是抽上來的水還是很差,裝水的桶和煲水的煲底部都黃黃的一層垢,經常要刷。」吉嶺村的陳阿姨說。即便大部分村民家裡都安裝了過濾器,但吉嶺村部分村民們還是不敢飲用井裡的水,而是不辭勞苦到距離村莊10公裡外的楊和鎮購買桶裝水。吉嶺村村小組負責人陳廣生介紹,村裡現有80多戶,「70%都出去買水喝」。至於井水,只能勉強用來洗菜,甚至用來刷碗村民都不放心。
「2012年,我大佬得了腸癌,我怕跟水有關,就決定出去買水喝。」陳阿姨的鄰居李叔說他每個月需要去鎮裡買水3次,每次大概花24塊錢。記者發現,村裡不少人跟李叔一樣,在懷疑這些年得了癌症的、40多歲的青壯年是否真的與垃圾場汙染地下水有關。「以前很少人得癌症,更不要說這麼年輕的人了。」有村民說。
李叔告訴記者,他三歲的小孫子現在跟著兒子搬到了荷城居住,如果不是村裡喝水成問題,可能小孫子還會一直跟著自己在吉嶺生活。「有本事的人都搬走了,如果我有本事我都會搬走。」說著說著,李叔嘆起了氣。
吉嶺村旁邊的寮頭村,將近一半的老屋荒棄了。「剩下的多是老人。」村民謝叔說,垃圾場的存在加強了人們搬遷的想法。寮頭村村民的生活用水引自與白石坳垃圾填埋場相鄰、但地勢低於該垃圾場的山頭,村民反映,那水靜置在桶裡超過一小時,桶底就有黑泥。由於生活較為困難,留守寮頭村的多數村民依然在飲用山坑水。
在苗村,多名村民也反映因為垃圾場的存在,村裡的水質變差。「一件新衫,用村裡的井水洗,沒過多久就會發黃,同事都問我,為什麼我的衣服舊得那麼快。」苗村一名在附近飯館打工的婦女告訴記者,因不敢再喝村裡的井水,她現在每天要回十公裡之外的娘家運水,而苗村其他人有的會到數公裡外的雲勇林場或鹿洞山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