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70年中著名的中石器泥炭沼澤帶來的骨骼加速惡化

2020-09-03 老鐵一起嗨

根據一項研究,2019年對著名考古遺址阿格裡德的調查得出的令人震驚的結果表明,自該遺址於1940年代首次發掘以來,骨骼和有機物質急劇退化,這表明需要採取行動來保存阿格裡德和類似遺址的發現。

考古學家需要骨骼和植物等有機物來重建古代人類的文化和環境。

然而,有機物僅在特定條件下保存,隨著位置由於排水和汙染等環境變化而惡化,有機物變得越來越稀有。

在2019年,科研人員開挖了五個試驗坑(總共5平方米),該坑附近的殘骸數量與以前的發掘次數相同。

然後,他們將在測試坑中發現的61塊骨頭,牙齒和鹿角碎片(根據物種或家族水平確定)與1940年代和1970年代挖掘過程中先前回收的3716塊骨頭碎片進行了比較。

與1940年代和1970年代發現的相比,從2019年開始對骨骼殘留物進行骨學分析,結果表明,在過去75年中,阿格裡德的骨骼遭受了加速惡化,測得的骨骼風化平均值從40年代的2.8(硬,重的骨骼偶爾的裂縫)在70年代達到3.4(較輕的骨骼,更大的裂縫和內部暴露)至2019年的3.7(輕且嚴重腐蝕的骨骼,外表面損失)。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最新的挖掘中建議完全破壞一些骨骼,與早期的挖掘相比,該挖掘未發現較小的毛皮遊戲骨骼或鳥類骨骼,可能是因為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的骨骼更細、更輕,分解速度快於較重的骨骼。

科研人員還從2019年開始在骨骼中檢測到氧化的黃鐵礦,與40年代和70年代的那些相反(後者僅顯示未氧化的黃鐵礦)。這表明在1970年代的開挖和2019年之間的沼澤環境中重新引入了氧氣,破壞了典型的缺氧沼澤條件,並使黃鐵礦氧化並產生了硫酸(降低了土壤pH值並破壞了有機物質)作為副產品。

儘管2019年的挖掘工作的範圍比以前的挖掘工作小得多-部分是為了幫助限制現場的進一步破壞-測試坑的仔細定位表明此處記錄的骨頭腐爛和丟失可能表明發生了問題橫跨阿傑羅德。作者指出,阿格羅德沒有遭受比大多數其他考古遺址更多或更重的侵佔,引起了人們對類似遺址的保存狀態的擔憂。他們指出,儘管阿格裡德仍然具有重要意義,但它已經失去了許多獨特的保存特性-如果不採取進一步的措施來保護該地點,那麼保存在泥炭沼澤中9000年的有機殘留物將很快永遠消失。 。

它們變得更加稀有和脆弱,如果在其他地區類似的情況在阿格羅德出現,我們非常急於糾正這種情況,並重造土壤以進行有機保存,或者實際上是挖掘殘骸。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那就等待並期望最好,那麼在許多地區,古有機物的遺蹟很可能會在一兩年之內消失。一旦消失,就沒有回頭路,失去的一切將永遠失去。值得考慮的是,尤其是考慮到考古分子科學的最新進展,例如aDNA和穩定的同位素等。如果有機物殘留物變質,將無法再進行此類分析,並且鑑於我們現在從中獲得的信息,對我們對古代文化,飲食和生存策略的理解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相關焦點

  • 成都生物所闡釋泥炭沼澤溼地研究的「前世今生」
    由於有機物大量積累,泥炭沼澤成為一類特殊的溼地生態系統,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槐團隊通過分析泥炭沼澤研究的專著和文獻,初步闡釋了泥炭沼澤溼地研究的歷史沿革及泥炭沼澤溼地若干問題。
  • 位於青藏高原的「若爾蓋沼澤」,是我國最大的泥炭沼澤分布區
    我國最大的泥炭沼澤分布區沼澤是溼地的一種類型,沼澤是指地表及地表下層土壤經常過度溼潤,地表生長著溼性植物和沼澤植物,有泥炭累積或雖無泥炭累積但有潛育層存在的土地。若爾蓋沼澤主要是由湖泊沼澤化形成的,是湖泊發展到最後的產物,主要是由於水生植物或溼生植物的不斷生長與死亡,不斷沉入湖底,在缺氧環境下未充分分解,從而形成泥炭,加上周圍徑流匯入的泥沙一起沉積,在長時間的作用下,形成厚厚的泥炭層,使得湖泊逐漸變淺,形成沼澤。
  • 歷史:Klasies河洞穴,南非的中石器時代遺址!
    微笑可以給人帶來好運哦!有這麼可愛的小編每天都為你們帶來不同的文章應該也是非常的開心的。歷史:Klasies河洞穴,南非的中石器時代遺址!克拉西斯河是侵入砂巖虛張聲勢的幾個洞穴的集體名稱,位於南非齊齊卡馬海岸1.5英裡處,面向印度洋。在125,000至55,000年前,我們的一小部分解剖學現代人的祖先生活在非洲南端的這些洞穴中。
  • 全球泥炭沼澤正在「復活」,北極圈再現極度高溫,地球告急了?
    曾有多名專家警告世人,環境正在變壞,地球正在告急,其中包括了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的末日預言,如今的地球正在變化之中。泥炭沼澤正在「復活」在地球上,泥炭沼澤地約佔陸地總面積的3%,它比世界森林儲存的碳還要多,這是因為數米深的泥炭沼澤地有著寒冷,潮溼和酸性的條件,封存著大量古老植被,特別擅長鎖定碳。
  • 東北地理所在凍土區泥炭沼澤歷史時期碳庫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泥炭沼澤覆蓋全球陸地表面3-4%,其土壤碳庫中所儲存的碳佔全球陸地土壤碳庫的近30%。然而泥炭沼澤主要分布在氣候變化敏感區(如中高緯度地區,永久凍土區等),因此泥炭沼澤土壤碳庫極易受到全球變化的影響並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加劇全球氣候變化。土壤碳庫的穩定性是影響其在未來氣候變暖等環境擾動下維持穩定的關鍵因素。
  • 人類的發展: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中石腸時代和新石分時代中石器時代是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它相當於蒙昧時代高級階段,約開始於一萬五千年前,考古學上通常把它劃入新石器時代,即新石器時代早期。這個時期,在石器製造方面的進步是,出現了製造精細、體積較小的石器。
  • 泥炭地:地球的「固碳海綿」
    四川若爾蓋高原泥炭地泥炭地,即土壤剖面發育有泥炭層的沼澤,地表土壤經常過溼或有薄層積水,其上生長大量沼澤植物,其下則有泥炭形成和積累。泥炭地的形成需要適宜的水熱條件和漫長的時間泥炭地的形成發育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只有在一定水分和熱量的配合下,在長期穩定的地質地貌、土壤表層積水或者過溼的環境中,沼澤植物殘體的堆積量大於其分解量的厭氧環境中,泥炭地才能得以良好發育,形成由有機殘體、腐殖質和礦物質3部分組成的具有不同分解程度、性質穩定的鬆軟成層有機體堆積物。
  • 草炭、泥漿的含水量一般是多少,如何使用泥炭水分儀測定含水率?
    泥炭含水量定義泥炭含水量,又稱泥炭自含然水量,是在自然狀態下泥炭所含各種類型水分的總量。泥炭即草炭是沼澤發育過程中的產物。草炭土形成於第四紀,由沼澤植物的殘體,在多水的條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積而成。泥炭顏色一般為棕褐、黃褐、褐和黑褐色,它與形成泥炭的植物種類、分解程度、礦物質、水分含量等因素有關。通常蘚類泥炭顏色較淺,一般呈褐黃色和黃褐色;草本泥炭的顏色較深,多呈棕褐色、褐色、黑褐色等;木本泥炭則以褐棕色為主。
  • 研究證實泥炭地變暖會導致碳快速損失
    圖片來自網絡2020年7月27日,《美國地球物理學會進展》(AGU Advances)期刊發表題為《泥炭地生態系統變暖導致碳快速淨損失》(Rapid Net Carbon Loss from a Whole‐Ecosystem Warmed Peatland)的文章指出,氣候變暖和泥炭地生態系統中的碳損失之間存在直接關係,未來氣候變暖背景下泥炭沼澤中大量儲存的碳可能會以溫室氣體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
  • 沼澤是如何定義的?
    原創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沼澤如何定義?答:通俗解釋:沼澤是地表主要長草的潮溼或有水的地段。1潮溼和淺水地帶發育溼-水生生物群落和水成土壤的自然綜合體。(《地理學名詞》第二版)2土壤經常為水飽和,地表長期或暫時積水,生長溼生和沼生植物,下層有泥炭累積或雖無泥炭累積但有潛育層存在的地段。(《水利科學技術名詞》第一版)3在地表常過度溼潤或長期積水的條件下以溼生植物為優勢種的植被類型或自然綜合體。(《植物學名詞》第二版)述評:定義1較為符合中學教學的需要。
  • 世界上哪些地方多「沼澤」分布,其形成原因是什麼?
    「沼澤」是指地表及地表以下土壤經常過度溼潤,地表生長著溼性植物和沼澤植物,有泥炭累積或雖無泥炭累積但有潛育層存在的土地。通俗的說,沼澤就是地表長時間覆蓋淺水的區域,屬於溼地的範疇,沼澤由於長時間都是被水覆蓋,所以多形成淤泥質土壤,而且地表通常十分鬆軟,如果人或者動物貿然進入,是很有可能陷在沼澤裡的。沼澤的形成通常有兩方麵條件,第一方面是地表地勢要十分低平,地表水的流動速度很慢,能夠使水長時間停留在當地,多為平原地形,此外平坦的高原和盆地內部平坦的地區也有可能形成沼澤。
  • 俄火災後莫斯科洲沼澤生態恢復期可能長達十年
    報導稱,自6月中旬以來,莫斯科地區不僅爆發了嚴重的火災,而且遭受了異常高溫和乾旱的困擾,其中沼澤地區的泥炭火災形勢異常嚴峻,地下腐殖物的燃燒常常成為嚴重火災的根源。無論如何,自8月12日起,莫斯科州科洛姆納區、沙圖拉區、葉戈裡耶夫斯克區的沼澤引水工作已經開始,總共動用了10條給水管道,總長300公裡。俄國防部副部長布爾加科夫16日宣布,格羅莫夫州長已請求額外增加300公裡長的給水管道。恢復沼澤生態的任務非常艱巨,從20世紀初以來俄境內共有150萬公頃的沼澤,僅在莫斯科州就有7.3萬多公頃的被毀沼澤需要恢復到以前的狀態。
  • 北極大火肆虐,已釋放244兆噸二氧化碳,會加速地球二次變暖?
    作者:文/虞子期在地球上,北極地區是人類如今介入最少的區域之一,但是人類沒有直接介入,在氣候的變化之下,北極地區已經進入到了「高危」狀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根據《中國科學報》發布的新消息指出,今年夏天,野火在北極圈不斷蔓延,產生的汙染物又創下了新高,使得整個西伯利亞都籠罩在煙霧中,對北極的氣候產生了進一步的影響。
  • 北極圈永久凍區的泥炭地被野火點燃,將遠古的碳釋放出來
    罪魁禍首可能是古老的泥炭地,世界之巔北極圈正在融化縮小。泥炭地是富含碳的土壤,隨著浸水的植物緩慢腐爛而積累,有時長達數千年。它們是地球上碳密度最高的生態系統;典型的北部泥炭地的碳含量大約是北方森林的十倍。泥炭燃燒時,它會將其古老的碳釋放到大氣中,並增加了導致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
  • 中國夢·黃河情③坐擁黃河「蓄水池」若爾蓋如何守護世界最大泥炭溼地
    記者了解到,若爾蓋溼地主要保護對象是高寒泥炭沼澤溼地生態系統和黑頸鶴等珍稀野生動植物。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澤溼地,若爾蓋溼地是黃河、長江兩大河流重要的水源涵養地,被稱為世界上最大最奇特的「固體高原水庫」、黃河「蓄水池」,「泥潭沼澤溼地能夠淨化水源,鎖住二氧化碳,在大若爾蓋地區泥炭儲存量達到60億立方米,
  • 泥炭土是什麼? 泥炭土有什麼特點?
    泥炭土是什麼? 泥炭土有什麼特點?時間:2017-05-14 14:05   來源:花百科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泥炭土是什麼? 泥炭土有什麼特點? 泥炭土簡介 泥炭土是指以泥炭為主要成分配製而成的花卉培養土,而泥炭是由沼澤地中的各種植物死亡後長年堆積變化而成,多分布在冷溼地區的低洼地。
  • 南極冰架逐步消失 加速大陸冰川沉入海洋
    南極冰川融化帶來諸多挑戰。南極冰蓋的邊緣,或者說冰架(陸地冰延伸到海洋的部分)的上下都在融化,正迅速消失在海洋中,速度遠超人們過去的預測。 過去二十年,一些冰架的面積縮減了18%,而且過程在不斷加快,融化最快的部分有可能在100年內徹底消失。在這一過程中,南極陸地之上的冰蓋,將會加速沉降進入海洋中,這將在全球範圍內導致海平面上升。
  • 《明日之後》黑沼澤路線打法攻略 黑沼澤路線怎麼打
    導 讀 在明日之後手遊中黑沼澤路線究竟該怎麼打呢?具體打法流程究竟是什麼呢?相信不少玩家對此也都是相當關心的呢!那麼不清楚的話下面就來看一下吧!
  • 泥炭和椰糠分別有什麼優點?
    泥炭和椰糠都是品質優良的種植基質,是營養土中的主要成分,將兩者搭配使用效果更好。從大棚上市的盆栽植物基本都是用泥炭和椰糠作為混合營養土栽培的,肥效高、保水性和透氣性好,盆栽植物長勢好,上市快。泥炭和椰糠分別有什麼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