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根據不同腦區將腦組織裝在小瓶中保存。 韓蘇原 攝
中新網合肥7月2日電 (韓蘇原)在安徽醫科大學校內一座三層老式建築裡,中國第一個「中國人腦庫」——國家腦庫安醫大分庫坐落於此。2日,記者走進中國第一個「中國人腦庫」——國家腦庫安醫大分庫,探訪科研人員如何解密人類的「腦部密碼」。
科研人員將處理後的腦組織用石蠟固定,製成一個個石蠟塊,包裹腦組織進行保存。 韓蘇原 攝
走進國家人腦庫安醫大分庫,科研人員正在核對分割後的腦組織,這裡大部分人腦都放存在超低溫的環境裡。據悉,該人腦庫目前儲存著22例人腦,都是通過遺體捐贈方式獲得。
科研人員將腦組織樣本染色後,進行相關研究。 韓蘇原 攝
大腦是人體最神秘的器官,目前人們對腦的了解非常有限,人類腦部的疾病很多,常見的有帕金森氏病、腦梗、精神疾病等。人腦庫在對人類大腦記憶、思考等方面的研究也是不可缺少的。據了解,建立人腦庫的主要目的是為治療人腦疾病的研究提供標本。
科研人員展示腦組織切片樣本,每一片的厚度只有6微米。 韓蘇原 攝
國家腦庫安醫大分庫科研人員吳雪豔告訴記者,「從一例大腦入庫,到製成切片樣本,需要兩人至少花費兩個月的時間。首先經過福馬林浸泡後的腦組織需分離成20-30個腦區,這些分離腦區再經過20天浸泡後,還要細分約100個更小的組織塊,最後經過處理,用石蠟固定儲存。經過石蠟固定腦組織,可以使其儲存數十年時間,當研究需要時,將石蠟塊切成一片片6微米的樣本。一塊一立方釐米大小的石蠟塊,就可以分割出1000多片樣本。」
科研人員展示在顯微鏡下呈現的腦組織細胞。 韓蘇原 攝
「如果有科研機構提出申請,他們會申請自己研究的腦區,我們提供相應的腦組織切片,而不是整個大腦。」吳雪豔說。
國家人腦庫安醫大分庫副主任徐勝春教授介紹,2000年安徽醫科大學成立了「中國人腦庫」,是中國第一個「中國人腦庫」。但受制於經費支持、人才支撐,以及大眾對於大腦捐獻缺乏認識等因素,發展的很慢。直到2016年,國內十家醫學院所共同成立中國人腦組織庫協作聯盟,安徽醫科大學也加入其中,「人腦庫」得以快速發展。並在去年成功入選國家級資源共享平臺「國家健康和疾病人腦織資源庫」,正式更名為國家腦庫安醫大分庫。
科研人員正在核對分割後腦組織。 韓蘇原 攝
談到發展「人腦庫」最大的困難,還是在於獲取人腦。徐勝春說,「由於民眾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對建立人腦庫的價值更是一無所知,因此獲得人腦十分困難。所以要加大科普宣傳,其實捐獻大腦和捐獻器官一樣,現在隨著科學普及、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器官捐獻的觀念已經轉變,捐獻者也逐漸增多,只有我們認識腦,才能更好地保護腦,開發腦,我相信未來人們對捐獻大腦的觀念也會更加接受的。」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