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是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報到的日子,而就在3000名新生踏入校門時,一張貼在學校宣傳欄上的海報「亮」了——它的第七條上寫著:大學期間至少應該戀愛一次,無論成敗。(8月26日錢江晚報)
大學開學在即,新生報到,學校會有各色各樣的歡迎辭,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的「戀愛」鼓勵,別出心裁,也出人意料。
從小到大,我國的性教育一直處於遮遮掩掩的狀態,小學生不知月經為何物,中學儘管開設了健康教育課程,但一提到情愛、性愛這方面的內容,就諱莫如深。由於沒有任何系統、科學的教材,老師根本不知道該在課堂上向學生們講授什麼樣的有關性與愛的知識。而進入大學之後,孩子們的性發育已經成熟,過五關斬六後踏如大學校門,緊繃的升學神經鬆弛下來,而大學校園裡寬鬆、自由的氛圍更讓愛情恣意生長。蠟燭、愛情、鮮花、告白……一系列浪漫畫面層出不窮,學生情侶隨處可見,校外同居也屢見不鮮,「婚前性行為」、「透支信用卡進行戀愛消費」也成為部分高校學生對校園愛情的錯誤認識的「副產品」。而單純、可愛的女大學生也往往成為社會不良人員覬覦的目標。此外,性教育的缺乏也導致性道德和性責任的缺失,每年女大學生未婚先孕導致流產、致死、棄嬰的新聞並不鮮見,日益引起社會的重視。
人們在戀愛時,大腦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這是一種天然的興奮劑,它使得人們在愛情中無比亢奮,甚至喪失理智。故有「戀愛中的人是傻子,失戀的人是瘋子」的一說。近年來,青少年的激情犯罪屢見報端,也大多與情感糾葛有關。大學校園的愛情純潔而浪漫,但是也往往帶上衝動、戾氣的陰影。大學生的戀愛更具某種特質:愛起來山盟海誓,「課堂示愛」「宿舍吶喊」浪漫無止;失戀了,有的精神萎靡,悲觀厭世;有的衝動亢奮,不計後果。情感「地雷」若未排除,一旦爆發,必將傷人傷己,給社會造成巨大隱患。
大學校園的愛情是身心發展的需要,建立在真誠、健康基礎之上的愛情,將對其心理健康產生積極促進作用,反之則傷害巨大。18歲的大學生已然是法律意義上的成人,有充分享受愛甚至於性的自由,既然大學生談戀愛是菁菁校園不可缺少也不可遏止的美妙風景,那麼對於大學生戀愛,人們不必杯弓蛇影,也不可置若罔聞,正確對待愛與性、開展科學的性愛、情愛教育當是大學生的開學第一課。
校方要本著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的原則,不僅鼓勵談一次無論成敗的戀愛,還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戀愛學生專題講座以及個體戀愛指導,對學生進行適度的情感管理,建立學生情感預警機制。防止失戀者做出極端的舉動。總之,加強自控自律能力、愛情義務和責任感等方面的培養既是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第一課,也是人們需要終身學習的重要課程。開展健康自然向上的愛情教育引導,讓大學生們在暢享校園愛情甜蜜與美好的同時,儘可能避免無謂的身心傷害與人生風險。 (凌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