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禁止令」能否抑制衝動的「多巴胺」?

2020-11-22 中國臺灣網

  一對大學三年級的校園情侶,因戀愛糾紛引發血案。案發時未滿十九周歲的丁敏遠拿起碎裂的鏡子玻璃劃向女友劉慧慧的面頰,在女友的臉上留下3道長達數釐米的疤痕,致其面容毀損,構成人體重傷。日前,蘇州金閶法院以故意傷害罪判處丁敏遠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同時對其發出該院首個「戀愛禁止令」,在緩刑期間,禁止他主動與被害人接觸,一旦違反禁止令的規定,將撤銷緩刑,收監執行。(9月24日,《揚子晚報》)

  又是一起因愛生恨的悲劇。「得不到你,我讓你這輩子沒臉見人!」在此惡念的指揮下,男孩完全失去了理智,接連在女友臉上劃了三下。女方毀容,痛不欲生,男方判刑,緩刑四年,兩個家庭陷入愁苦,兩個年輕人的大好青春從此改變。

  是因為男孩太不上進,導致女孩要分手,還是因為女孩罵了男孩,男孩惱羞成怒才下此毒手,事情的動因已經不太重要,純淨的校園愛情沒有了期盼中的美好和浪漫,相反帶給當事人無窮的悔恨和傷痛。「戀愛禁止令」在此情形下發出,似一聲警鐘,告訴戀愛中的人們,分手不是殺人的理由,強行留住戀人的身體,卻留不住戀人的心,相反還會觸犯法律,將戀人越推越遠。

  人們在戀愛時,大腦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這是一種天然的興奮劑,它使得人們在愛情中無比亢奮,甚至喪失理智。故有「戀愛中的人是傻子,失戀的人是瘋子」一說。近年來,青少年的激情犯罪屢見報端,也大多與情感糾葛有關。年輕人的戀愛更具某種特質:愛上某個人,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所以常有「課堂示愛」「樓下吶喊」的浪漫舉動;失戀了,有的精神萎靡,悲觀厭世;有的衝動亢奮,不計後果。丁敏遠的瘋狂舉動就是一個例子。 「禁止令」是對管制犯、緩刑犯執行監管措施的革新。主要目的是要防止被告人再次接觸犯罪誘因,從而形成一道有效的司法「隔離牆」,這無疑是對其瘋狂的懲戒。

  如何對待失戀,對待人生挫折,是很多年輕人亟待補上的一課;而加強學生人生觀、戀愛觀的教育,更是刻不容緩。希望校園首個「戀愛禁止令」,能夠抑制衝動的「多巴胺」,給沉浸在熾烈愛情中的人們一個提醒,這也給我們當下的情感教育提出了一個新課題。

相關焦點

  • Science:衝動行為與多巴胺受體D2濃度相關
    專題:Science系列有衝動的感覺嗎?據在健康志願者身上所做的一項新的研究,做輕率魯莽決定的傾向源自於多巴胺受體活性的降低以及隨之而來的多巴胺在腦中釋放的增加。Joshua Buckholtz及其同事知道,這種特別的神經遞質與人類的衝動行為有關,因此他們對32名實驗參與者的腦子進行了掃描,在掃描的時候,這些受試者攝取了一劑安非他命以觀察在多巴胺濃度與人類衝動行為之間的實際相關性。 研究人員用他們的數據創製了一個模型。
  • 望大學「戀愛鼓勵」激發正面的愛情多巴胺
    上周末,是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報到的日子,而就在3000名新生踏入校門時,一張貼在學校宣傳欄上的海報「亮」了——它的第七條上寫著:大學期間至少應該戀愛一次,無論成敗。(8月26日錢江晚報)  大學開學在即,新生報到,學校會有各色各樣的歡迎辭,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的「戀愛」鼓勵,別出心裁,也出人意料。
  • 多巴胺:大腦中的「戀愛化學元素」
    戀愛初期,很難分辨出我們愛的究竟是這個人,還是這個人的身體。從吸引到依戀的過程不僅與身體有關,也與情感有關。(依戀感產生在被吸引之後,大腦中有化學物質專管此感,我將在下章詳述。)多巴胺是產生吸引的關鍵化學元素,讓人興奮、感到愉悅或尋求獎勵。多巴胺這樣指示我們:「注意這個關鍵點」(稱為顯著性[salience])或「感覺不錯,再來一次」。
  • 多巴胺與愛情
    愛情其實就是因為相關的人和事物促使腦裡產生大量多巴胺導致的結果。吸菸和吸毒都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癮者感到開心及興奮。 根據研究所得,多巴胺能夠治療抑鬱症;而多巴胺不足則會令人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嚴重會令病人的手腳不自主地震動或導致帕金森氏症。
  • 問題戀愛中的多巴胺是什麼東東?
    這意味著他們對對方不再懷疑或持批評態度。而觀看「仇人」照片時,大腦前額 葉皮層變得活躍。  英國《每日郵報》援引扎基的話報導,「當你看到熱愛對象時,固然大腦的某些區域變得活躍,但一個更大區域變得不活躍」,不過,戀愛中的人依然能夠作出生活中的大多數決策,比如達成一項交易或是換一家抵押機構。
  • 戀愛多巴胺像毒品 讓男女對性愛難分難捨
    科學家解釋說,原因是人腦會分泌一種叫多巴胺的東西刺激男女之間的性慾。性或許真的成為維持男女關係的一個必需品,但並不是非賣品,在有更好的性伴侶選擇的時候,身體就會不自然的出賣身體。鳳凰衛視2月12日《科技無限》節目播出「性與愛的抉擇」,以下為部分文字實錄:解說:費雪和艾隆研究的項目是這種浪漫愛情的感受,跟性慾挑起的感受究竟有何不同,他們能否找出標準答案。
  • 科學看待愛情,從戀愛到婚姻,你體內這些物質竟是這樣變化的!
    大腦興奮劑——多巴胺多巴胺,又被譽為人類天然巧克力,這種物質可以刺激大腦,使人產生興奮、開心甚至欲望感,當我們遇到心動的那個Ta時,大腦會大量分泌這種物質,多巴胺會不斷「誘惑」人類向心儀的那個Ta靠近,表達出一種我們自身難以控制的好感。
  • 戀愛其實並不浪漫,它只是人的大腦分泌的激素在作祟
    第一階段:衝動戀愛第一階段:衝動在戀愛的第一階段,人們主要是被對方的身體特徵吸引。你的心臟怦怦直跳,呼吸加快,手心冒汗,臉頰泛紅,四肢無力,口齒不清,這些特徵都是由於你被遇見的那個人的外形、性感或談吐深深吸引。在這個階段,小編想提醒各位:衝動是兩人關係更進一步的基石,但衝動有時候是魔鬼。
  • 戀愛中的多巴胺,巧克力的貢獻值能有多高!
    談到戀愛,人們臉上都會露出幸福的微笑,因為戀愛實在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啊。不管是初愛時的流連忘返,還是熱戀期的如膠似漆,亦或是歷經千難萬險的白首盟約,都讓人心生喜愛,心馳神往。有些人即使相處幾十年,都不能產生愛情。
  • 心理學家解析多巴胺
    02)、人是由大腦支配的,兩個相愛的人,一旦產生喜歡的感覺時,頭腦裡就會產生多巴胺。多巴胺是我們大腦中所含最豐富的兒茶酚胺類的神經遞質,他控制著中樞神經系統的多種生理功能。當我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的時候,我們就會不自覺的感覺到興奮,心理學家阿爾維德·卡爾森認為多巴胺能夠讓人上癮。那些一見鍾情的人,正是由於在短時間內大腦裡多巴胺分泌過多,所以就會產生一種興奮緊張感,有時候也會被我們自身錯認為那是戀愛的感覺。
  • 神經衝動的化學傳導
    神經衝動在突觸間的傳遞,是藉助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來完成的。當神經衝動到達軸突末梢時,有些突觸小泡突然破裂,並通過突觸前膜的張口處將存儲的神經遞質釋放出來。某些抑制乙醯膽鹼釋放的藥物等引起致命性的肌肉癱瘓。例如,南美印第安人使用的箭毒(curare),由於佔據了受體的位置,妨礙乙醯膽鹼的活動,因而能使人癱瘓。抑制性突觸是指突觸前神經元興奮時,由突觸小泡釋放出具有抑制作用的神經遞質,如多巴胺(dopamine)、甘氨酸等。這些遞質使突觸後膜「超級化」,從而顯示抑制性的效應。
  • 「戀愛腦」會導致智商下降?真相恰好相反
    也就是說,戀愛類似於一種產生獎賞效應的成癮物質,其所激活的腦區與獎勵系統具有一致性。戀愛會讓人產生身心愉悅的感覺,就跟上癮了一樣。同時,其激活的區域高度集中在多巴胺的作用區域,讓人的愉悅度不斷上升。與社會判斷、負性情緒有關的腦區活動,在戀愛過程中會被抑制。
  • 心理學:多巴胺,它會導致男女之間產生「一見鍾情」的感覺
    心理學發現「多巴胺」,它會導致男女之間產生這種錯覺。什麼是「多巴胺」?多巴胺是大腦中含量最為豐富的兒茶酚胺類的神經遞質,它作為神經遞質來調控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當我們的大腦開始產生多巴胺和腎上腺素這類物質的時候,它可以傳遞興奮的信號。
  • 看見Vol.1|多巴胺實驗室:關於戀愛那件小事兒
    戀愛是一件小事兒|愛思青年|七夕|01:26了解戀愛的唯一方式,就是促成它的發生嗎
  • 紋狀體和伏隔核:快樂、獎賞、動機、強化學習、恐懼及衝動的指示器
    伏隔核也是基底核的一部分,伏隔核與快樂、獎賞、動機、強化學習、恐懼、成癮、衝動和安慰劑的效果相關。伏隔核以其在成癮中的作用而聞名。功能成像研究顯示,服用成癮藥物與環境相關,而成癮藥物能夠觸發伏隔核中多巴胺的釋放。對於大多數教練來說,他們更感興趣的是伏隔核在記憶編碼中處理獎勵和創新過程中的作用。愉快的、令人激動的畫面或者類似的場景,能夠激活大腦的伏隔核。
  • 戀愛裡多巴胺那麼重要,你知道初遇時怎麼做嗎?
    我們都知道,多巴胺是由大腦分泌的神經遞質,可以讓人感覺良好。享受美味的食物,性愛等愉快的活動時,大腦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吸毒、抽菸、打遊戲那種興奮、上癮、迷戀感都是因為多巴胺,想想你戀上一個人的那種小鹿亂撞、意亂情迷的感覺,難道也是某種神經遞質在作用?沒錯,它叫苯乙胺(PEA),它會誘導產生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這種物質會阻斷多巴胺分解,進一步提高多巴胺的水平,促進荷爾蒙的釋放導致性慾衝動。。科學家推測,就是它讓你產生了這種讓無數詩人、電影渲染的那個愛的主題!
  • 戀愛確能影響人的判斷和行為 「戀愛腦」有積極作用
    &nbsp&nbsp&nbsp&nbsp「戀愛腦」是存在的,科學家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對戀愛者的大腦進行研究發現:戀愛主要激活人腦的獎賞環路,尤其是腹側被蓋區和尾狀核。也就是說,戀愛類似於一種產生獎賞效應的成癮物質,其所激活的腦區與獎勵系統有一致性,且高度集中在與獎賞、成癮和精神欣快狀態有關的神經調節物質——多巴胺的作用區域。
  • 如何增加多巴胺的分泌?
    其實,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愛情中心,就是下丘腦,下丘腦分泌的多種神經遞質,比如多巴胺,腎上腺素,就像丘比特之箭,當一對男女一見鍾情時,這些戀愛興奮劑就會源源不斷的分泌出來,於是我們有了愛的感覺,享受愛的幸福,甜蜜甚至眩暈,陷入其中無法自拔,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是「多巴胺們」在發揮作用。
  • 科學家發現放棄背後的真相:這些細胞變得活躍並抑制多巴胺
    它們釋放出一種抑制多巴胺的複合分子——痛敏肽。該研究或將對複雜的動機、獎賞系統提供新的見解。研究人員發現,在放棄的時候,綠色部分神經元變得非常活躍,並抑制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與動機相關的化學物質。痛敏肽神經元位於中腦腹側被蓋區(VTA)附近。VTA有著大量能在愉悅活動中釋放多巴胺的神經元。
  • 解疑:愛上癮,始作俑者是多巴胺?
    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外二科主任樊豐勢表示,是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對人體產生了強大的控制力,讓人們變成了上癮一族。    依賴多巴胺僵化指揮導致上癮    「多巴胺是由大腦分泌的一種生物胺類化學物質,是大腦分泌的重要神經遞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