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生物銘師堂",
如有侵權,
立即刪除!
所謂隱含知識點,就是指隱蔽的、不明顯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教材中沒有直截了當地說出來,它們或分散在教材的各個章節中,或隱藏在其他知識點的敘述中。
下面筆者以「細胞增殖」一節為例,談談其中的隱含知識。
1 染色體的數目為什麼由著絲點的數目來確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簡稱「人教版")《生物 必修1 分子與細胞》P112最後一個自然段有這樣的敘達:每條染色體包括兩條並列的姐妹染色單體,這兩條染色單體由一個共同的著絲點連接著。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染色體的數目是由著絲點的數目來確定。
2 著絲點分裂是在紡錘絲的牽引下完成的嗎
人教版《生物 必修1 分子與細胞》P113第2自然段有這樣的敘述:「後期:每個著絲點分裂成兩個,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由紡錘絲牽引著分別向細胞的兩級移動。」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著絲點分裂導致了姐妹染色單體分開,而紡錘絲的作用只是牽引子染色體移向兩極。也就是說,著絲點的分裂在前,紡錘絲的牽引在後,即著絲點分裂並不是在紡錘絲的牽引下完成的。
其實,在人教版《生物 必修2 遺傳與進化》"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實驗中也有一段相關敘述:「用低溫處理植物分生組織細胞,能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以致影響染色體被拉向兩極,細胞也不能分裂成兩個子細胞,於是,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發生變化。」細心的教師從這裡也會發現著絲點的分裂與紡錘絲的牽引毫無關係。
3 有絲分裂後期為什麼沒有染色單體
剛才在第2個問題中已經談到,有絲分裂後期每個著絲點分裂成2個,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由紡錘絲牽引著分別向細胞的兩級移動。
也就是說,姐妹染色單體分開以後,成了2條子染色體(即子代染色體),至此染色單體消失,所以有絲分裂後期不存在染色單體。
4 染色質與染色體
分裂間期染色體為什麼處於細絲狀,進入分裂前期以後,細絲狀染色質為什麼要高度螺旋化成短棒狀的染色體?
關於這個問題,教材並沒有直截了當地講明白,這就需要我們仔細研究教材。教材中講到分裂間期進行活躍的物質準備,完成DNA分子的複製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從這裡我們不難想到,短棒狀的染色體所含有的DNA已經被壓縮,無法解旋進行DNA的複製,而細絲狀的染色質則有助於完成DNA分子的複製,所以分裂間期染色體會處於細絲狀。
那麼,進入分裂前期以後,細絲狀染色質為什麼要高度螺旋化成短棒狀的染色體呢?教材中講到分裂期完成染色體的平均分配。從這裡我們不難想到,細絲狀的染色質會相互纏繞,不利於染色體的平均分配,而棒狀的染色體有助於染色體的平均分配,所以進入分裂前期以後,細絲狀染色質要高度螺旋化成短棒狀的染色體。
總之,教材中隱含的知識點還有許多,隱含的知識點對學生深化認識、拓展思維有很好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中隱含的知識點。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挖掘它們呢?其實,只要教師認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就能做到這一點。
作者單位:陝西省勉縣第二中學
發表於《中學生物教學》2015年第11期(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