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要求,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分步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還未進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最遲也將於2022年秋季開始使用統編版高中新教材。與以往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相比,統編高中歷史必修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兩冊呈現出新理念、新特點與新要求。面對新課程、新教材,一線教師如何才能教好《中外歷史綱要》?廣大學生如何才能學好《中外歷史綱要》?這些問題成為廣大師生高度關注、亟待解決又富有挑戰的話題。
基於此,以重慶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創新基地(重慶市巴蜀中學校)為主體、來自全國各地60餘名一線教師參與的團隊,組織編寫了《中外歷史綱要:學習精要與史學導讀》一書,為廣大師生提供高質量、系統性的資源支持。本書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為指導,以統編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為載體,是一線教師在歷史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研究成果,是他們實踐經驗、教學研究與教育智慧的結晶,具有較強的配套性、實用性和針對性。概而言之,本書具有如下一些值得關注的特點:
第一,以「學習精要」破解統編高中教材《中外歷史綱要》的重難點問題。
在《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兩冊教材的教學實踐中,由於內容繁多與課時相對較少的矛盾,很多老師對有些知識點的講解無所適從,往往一帶而過。學生在學習時,由於知識量大、教材又缺乏相應闡釋,也容易對有些學習內容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以「學習精要」破解統編高中教材《中外歷史綱要》教學中的上述難題,主要採取這樣一些方式:一是「抓關鍵」。從教法、學法上看,不遺餘力地展開教材上的每一個知識點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而應該「刪繁就簡」「挑重點」,也就是有所側重,遴選關鍵問題進行重點講解;二是「講清楚」。《中外歷史綱要》的教學中,精準理解課標要求,領會歷史教學主題,重視對歷史概念、史實的解讀和闡釋,加強對基本史實的掌握和理解;三是「學透徹」。《中外歷史綱要》的教與學,不能「重史實,輕實質」「重現象,輕歸納」。在處理教材時,教師不但要重視對史實的敘述、講解,還要對歷史問題的本質進行分析、歸納和綜合;不但要重視對歷史現象的描述,還要重視對歷史現象的挖掘和深入思考,以真正理解歷史問題的本質。
第二,以「學術動態」開闊師生的學術視野,培育「問題論證」的邏輯思維。
中學歷史教學課時少、任務重,並且以考試作為最終導向,導致了中學教學重視教師的講解而較少給學生留下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機會。「歷史教學的本質是探究」,「唯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生成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把全部感知參與到理解之中,所獲得的知識才是真實的、有用的。」這種主張的滲透,可以開啟歷史教學的新思維、新模式。
中學歷史教學中引入史學新成果,有利於體現出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時代性、發展性、創新性,也有利於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素質,增強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對「學術觀點」的了解,對教科書中主幹知識的相關觀點進行歷史思考,並運用唯物史觀開展基於史料實證的論述,有利於培育學生的「問題論證」思維邏輯和能力。
第三,以「史學導讀」涵養新高考評價體系背景下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相較於「史料閱讀」,「史學導讀」的要義在於:一是閱讀範圍更為廣泛,不僅包括史料,還包括史學研究成果、歷史類材料等;二是突出教師的「導」,即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搜集、整理合適、典型的材料,設計問題,必要時輔之以講解,以促進學生形成核心素養。
新課程理念要求廣大教師在使用《中外歷史綱要》時,應從以「深挖教材」為特徵的歷史教學向以「廣泛閱讀」為特徵的歷史教學轉變。史學導讀的實施策略,一是教材上的材料應物盡其用,二是在關鍵知識點或重難點上,進行史學閱讀的追問拓展,從而實現深入學習、提升學生素養的目標。
《中外歷史綱要:學習精要與史學導讀》從「學習精要」「學術動態」「史學導讀」三個維度,呈現了52個歷史主題的教學思考和學習建議。該書由正高級教師、重慶市歷史學科帶頭人、重慶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創新基地主持人周劉波擔任主編,作者團隊包括重慶巴蜀中學、河北衡水中學、西南大學附中等學校的60多位一線名師、骨幹教師,其中有20位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省級教研員參與了編寫或審讀。這些都為書稿的針對性、有效性提供了堅實的保障。